APP下载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组成要素

2020-07-28王慈云刘桂云徐金平

水道港口 2020年3期
关键词:要素船舶变量

王慈云,刘桂云*,苏 鑫,徐金平

(1.宁波大学 海运学院,宁波 315211;2.浙江2011港口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宁波 315211;3.浙江省衢州市农业银行,衢州 324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和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油和成品油运输船舶趋于大型化,沿海及港口水域通航密度激增、通航环境日趋复杂,使得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增大,船舶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风险也逐渐加大。船舶污染事故不仅会严重损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使社会经济蒙受巨大损失,而且还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为了提升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沿海地区政府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各自辖区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体系基本形成。但是,目前的应急体系基本上是以一个港口为单位建立的,港口群或者大范围区域性的应急联动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然而,在处理一些较为严重的船舶污染事故时,涉及到的区域大,需要跨港口、跨区域、跨省域的应急力量共同参与到应急处理中,特别严重的船舶污染事故甚至需要不同国家之间联合对应。因此,针对区域性的船舶污染事故进行应急联动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十分必要。

应急联动的概念早于20世纪60年代便已经提出,近些年,一些学者针对污染事故的区域应急联动问题进行重点研究。David Mendonca[1]设计了将计算机系统作为切入点的应急联动管理群体决策模型。Tavida Kamolvej[2]主要研究了信息共享在应急联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泰国的应急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应急联动管理模型。Annelli J.F.[3]认为美国各等级地方政府的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是应急联动体系的构建基础。曹国建[4]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防控及应急救援联动体系开展了相关研究。王涛[5]结合相关的创新理论,对煤矿瓦斯灾害预警与应急联动系统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研究。李松等[6]分析了我国防治船舶溢油污染应急处置现状,认为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张永领等[7]构建了跨界水污染事件区域应急联动指标体系。王琦等[8]基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联动应急监测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地级市相对应的应急处置方法。鲁东青[9]以广州港为例,探究如何建立完善的区域应急联防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事故的应急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率。Fan Chihhao等[10]认为各管理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在应急联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关于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的研究对象多为陆域污染事故,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组成要素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更少。从最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船舶污染事故处置情况来看,在应急联动中存在应急要素组织协调不够、应急联动协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效果,对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1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内涵及功能

1.1 船舶污染事故的特征

(1)突发性。

船舶污染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事先没有相对显著的前兆,亦或有一些前兆是无法精准地进行监测预警,从而导致无法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应急救援,进而增大了海洋环境遭到污染、自然资源遭到损坏甚至相关人员生命遭到威胁的概率。

(2)危害性。

无论是什么等级的船舶污染事故,皆会给相关人员、经济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一方面,其破坏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导致某些海洋生物数量锐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渔业生产;另一方面,会对相关人员的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污染所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以及防治污染所花费的间接费用等。

(3)不确定性。

船舶污染事故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这会让救援人员在探究船舶污染事故产生的真正原因时遇到一定的困难,并且难以在第一时间精确预估污染物的规模。在此基础上,亦会在判断和分析船舶污染事故的未来发展态势以及造成的结果时遭遇到一定的阻碍,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4)流动性。

船舶污染事故具有流动性特征。首先,海水具有流动性,在该因素的影响下,海上泄漏的油品或化学品等污染物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地方而停滞不前,规模较大的船舶污染事故甚至会波及到多个不同国家的海域。其次,船舶具有一定的移动性,若船员未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污染事故的发生并继续操控船舶前进,这将会带来更大范围的污染。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将污染区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非常困难。

1.2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内涵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是指一套包含合理的组织体系结构、科学的应急资源储备方案、灵活的应急资源联动调度方案、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周密的监测预警机制以及完善的应急联动预案等内容从而能够有效应对突发性船舶污染事故的有机体系,如图1所示。基于应急范围、应急规模、应急地点以及应急处置物的类型等相关基础信息,通过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转换处理,可得到具体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各部门的组织协同合作方案以及区域内各应急主体的具体职责等内容。

图1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g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linkage system for ship pollution accidents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应以政府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为结合基础,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组织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反应职责,保证信息流通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除此之外,还需确定事故范围以及等级,规范应急行动程序,构建防范与应急相结合的高效管理与应急反应机制,保障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得到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时,能迅速做出有效的应急响应,快速制定应急资源调度方案,将污染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促进社会、经济和水上交通运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功能

本着“统一指挥、信息集中、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原则,区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联动体系应该具备快速响应、监控船舶动态、船舶污染监视监测、预警信息收集和发布、应急决策指挥和污染控制清除等功能。

(1)快速响应。在得知事故污染物类型、应急规模、应急地点、应急范围等基础信息资料的情况下,快速制定应急联动预案、应急资源调度方案等。在统一的应急中心指挥下,各个应急联动单位做到应急职责执行到位,快速有序地进行应急救援。

(2)船舶动态监控。掌握和跟踪船舶的航行动态,维护水上交通秩序,避免可能发生的险情,为应急行动提供在遇险船舶附近航行的船舶情况,并对险情的态势进行监控。

(3)污染物监视监测。及时发现污染物并实时监测污染物的相关情况,其中包括污染物的泄漏量、类别、蔓延速度、扩散方位以及漂浮地点,这样能更好且适时地调整应急联动救援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

(4)预警信息收集和发布。采集海洋、气象、水文等自然灾害预报信息和海上施工情况,以及其他可能造成自然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生命安全等损害或造成船舶污染事故发生的信息等,并及时对外发布。

(5)应急决策指挥。依据历史数据和当前获得的各种信息,对船舶污染事故进行评估,确定事故应急方案,组织调度应急力量,协调指挥应急行动。

(6)污染控制清除。控制泄漏和可能泄漏的污染物的扩散,及时清除污染物,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2 要素模型

2.1 模型概述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分析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该方法不仅能同时处理潜变量及其指标,而且可以通过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较好地处理测量误差。结构方程模型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测量模型、结构模型。

(1)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用来描述潜变量与其相对应指标之间的关系,具体方程如下所示

X=ΛXξ+δ

(1)

Y=ΛYη+ε

(2)

式中:X为外生观测指标组成的向量;ξ为外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ΛX为外生观测指标与外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生观测指标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δ为外生观测指标的误差项向量;Y为内生观测指标组成的向量;η为内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ΛY为内生观测指标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观测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ε为内生观测指标的误差项向量。

(2)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用来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潜变量亦可称为因子,具体方程如下所示

η=Bη+Γξ+ζ

(3)

式中:η为内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ξ为外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B为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Γ为外生潜变量对于内生潜变量的影响;ζ为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2.2 组成因子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业务要素、保障协同要素与基础要素均对应急联动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将业务要素、保障协同要素与基础要素作为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设置方程结构模型的因子,分别为业务要素、保障协同要素、基础要素以及应急联动效益。

(1)业务要素。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是一个较为繁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层次、多个部门并拥有多种不尽相同的功能。因此,业务要素的观测指标设定主要考虑应急联动的主环节,分别为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恢复。应急准备和监测预警是应急联动的初期工作,其关键在于加强防患意识。该阶段通过在事故发生前进行合理充分的预防准备工作,降低船舶污染事故的发生率,同时配以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能够让工作人员尽快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做好准备应对早已发生的事故。应急响应的主要工作集中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中,依靠完善的预案、实时的监测信息,从而快速科学地做出决策,将有限的资源通过合理的联动调度,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带来的一系列损害。应急恢复的主要工作是在应急响应完成之后,对事故发生地的清污、责任评定、损失评估等内容。业务要素的四个观测指标包含了应急联动的整个过程,其对于应急联动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

(2)保障协同要素。

应急联动体系通过明确应急过程中各环节主管部门、协同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来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资源联动、部门联动。因而,在应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更好地实现各个方面的联动以及提高应急联动效益,需要对组织、技术、预案、资源以及善后方面进行妥善的保障制定。基于实际情况,将保障协同要素的观测指标设定为包括组织保障协同、技术保障协同、预案保障协同、资源保障协同、善后保障协同及信息保障协同。

(3)基础要素。

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应急条例是实施区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联动体系过程的支撑性要素,是否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应急联动效益。因此,基础要素的观测指标设为监督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实施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以及应急条例。

(4)应急联动效益。

在确定应急联动效益的观测指标之前需先明确区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联动体系的总体目标,具体可阐述为统一指挥、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信息集中、预防为主、合理有效地处理应急规模较大、应急范围更广的区域船舶污染事故。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下并结合区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公益性,将应急联动效益的观测指标设定为应急处理时间、应急规模以及应急范围。

2.3 模型结构

基于组成因子分析,设定区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联动体系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未将应急处理时间、应急规模以及应急范围单独设为内生潜变量,而是将三者归纳为应急联动效益。

图2 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组成要素理论模型Fig.2 Theoretical model of components of emergency interaction system for regional ship pollution accidents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问卷设计

在问卷中,各个因子的测量指标都有相对应的变量取值情况,如表1所示。在设定变量取值时参考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规划 (2015~2020年)》等资料。例如,业务要素对应的变量取值设置如下:(1)应急准备工作中包括应急联动体系的建立、相关预案的编写、应急资源的配置以及管理、应急预案的演练、应急队伍的组织这5个方面,最终综合这几方面的考虑设置了应急准备程度变量,即应急准备程度亦根据以上5个方面进行判断;(2)监测预警工作的重点在于快速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将有效的信息快速反馈给有关部门,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将事故带来的损害降至最低,因而将监测预警反馈时间作为监测预警该要素的变量,其能够综合代表监测预警这个环节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3)应急响应是在船舶污染事故发生后的救援阶段,其中包括人员的紧急疏散、污染物处理、实时性的应急决策等工作,由于船舶污染事故的主要特征,时间是综合衡量应急响应该环节工作效率的最好指标,因此,将应急反应时间作为该要素的变量;(4)应急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清理污染物等几方面。应急恢复程度指标可以衡量出应急恢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而将其设定为应急恢复要素的变量。应急恢复程度的充分与否根据污染物的残留量来衡量。

表1 观测指标的变量取值设置表Tab.1 Variable value setting of observation indicators

3.2 样本与数据收集

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以华东地区某省近10 a的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现状为基础,以应急相关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此次问卷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132份。

3.3 可靠性与效度检验

(1)可靠性检验。问卷数据的可靠性以Cronbach′s Alpha值为指标进行验证。四个因子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0、0.86、0.82、0.88均高于0.7的标准,并且所有变量的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 Alpha值为0.93远高于0.7的标准,说明该问卷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见表2)。

表2 各项因子的Cronbach′s Alpha值Tab.2 Cronbach′s Alpha values of various factors

(2)效度检验。通过LISREL8.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结果显示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X2/df)为2.09在2~5之间, NFI、CFI、IFI、RFI分别为0.95、0.97、0.97、0.94均高于0.9且接近1。另外,T值均处于显著水平,各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均高于0.5,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各项观测指标的变量取值设置表具有良好的构建效度。

4 研究结果

通过LISREL8.70软件对模型进行具体分析,拟合结果见表3。其中,模型的自由度为98,卡方值为204.41,CFI、NNFI、RFI值均接近于1,RMR值小于0.05。虽然RMSEA值为0.09稍高于0.08,GFI值为0.84稍低于0.9,但是这些情况仍然在允许范围内。整体看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所呈现出的结果较为理想。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路径如图3所示。

表3 指标拟合结果Tab.3 The result of index fitting

图3 结构方程模型标准路径图Fig.3 Standard path map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由图3可知,业务要素、保障协同要素以及基础要素均对应急联动效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高低不同。通过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大小关系(即影响程度),可以发现三者要素之间,业务要素最为核心,其次为基础要素,最后才是保障协同要素。

另外,外生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能够体现组成要素两两之间的关系特征。这三者要素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业务要素与基础要素之间的路径系数相对最大,也就意味着业务要素与基础要素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关联程度最大。其次,保障协同要素与基础要素之间的路径系数相对较大,也就意味着这两者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的程度较大,但弱于业务要素与基础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最后,业务要素与保障协同要素之间的路径系数相对最小,但也超过了0.5,说明该两者要素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着对方,只是弱于业务要素与基础要素、保障协同要素与基础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

5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船舶污染事故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组成要素对应急联动效益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业务要素角度考虑,需花更大的精力把握好应急联动处理的四个工作流程,其中一个环节遇到问题,最终的应急联动效果都会大大折扣。从保障协同要素角度考虑,在应急的过程中,需花一定的精力,使得有统一的应急联动指挥做好组织保障协同的工作,同时构建信息共享的平台以及保证应急资源能够共享并调度方便。除此之外,还需先进的监控处理技术来实时反馈应急进度,从而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工作。从基础要素角度考虑,需花较多的精力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机制体制以及标准规范,为应急联动做好支撑性作用,促进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同,从而进一步促进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要素船舶变量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船舶 扬帆奋起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