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伪开明真焦虑”

2020-07-27张峰

南都周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滑坡心理母亲

张峰

5月23日,青岛女律师张灵在家中惨遭勒脖,窒息身亡。

警方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张灵15岁的女儿瑶瑶。

那天,正是母亲张灵开庭的日子,她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律师,离异多年,为人要强,独自带着瑶瑶在青岛生活。

张灵对瑶瑶从小就要求严格,同事曾劝她“孩子都考前三四名了,已经很好了。”

就在两个月前,张灵一首《致女儿》的诗发表在学校公众号上,诗里写到“女儿,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让我忧伤的心,又变成,冰凉的石头。”

“分离个体化”是青春期孩子挣扎着寻找自我的主旋律,他们希望搞清楚一件事:我活着到底是听别人的,还是听自己的。

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有些人伤害了别人,有些人,伤害着自己。

疫情期间的冷战

瑶瑶今年15岁,两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张灵独自带着她在青岛生活。她成绩不错,去年6月从一所有名的私立学校毕业后,刚刚升入本地重点高中读高一。

据媒体报道,张灵《致女儿》的诗未经瑶瑶同意发表后,瑶瑶的感觉并不好,她觉得在同学面前丢脸了,认为自己没有被尊重。母女二人因此陷入了冷战。

而母亲张灵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提到,疫情期间女儿不怎么爱学习了,两人有时会吵架。瑶瑶返校后的第一次考试,排在了年级十多名。

这并不符合母亲张灵对她的预期。“她妈妈对她的要求是必须要在前五名,最好是前三名。”张灵的一位朋友说。

没人知道这会不会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新京报的报道称,在邻居朋友的眼中,单亲妈妈张灵善良、温和、事业心强,为了女儿,几乎付出了所有。

张灵曾说过,她小时候缺少爱,现在要把所有的爱都给瑶瑶。而瑶瑶曾对张灵说,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这可能正是问题所在。

“母亲,是命运的制造者。对于母亲而言,付出了全部的爱和真心,却把自己活成了孩子最恨的人,这值得每个人反思。”心理医生俞叶峰说。

俞叶峰指出,母亲是孩子唯一的依恋,一个好母亲其实只需要多为自己而活,把自己变成一个轻松、快乐、温暖的人,就是给尚未健全人格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二次叛逆期,“分离个体化”成了青春期的孩子挣扎着寻找自我的主旋律,他们希望搞清楚一件事:我活着到底是听别人的,还是听自己的,以及,我应该怎样活着。

“我知道我生病了”

疫情期间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和家庭不止一个。而复课后,一拨新的心理问题又出现了。

5月下旬的广州,气温已经飙升到二十八九度,学校复课的时候,小暖却执意穿着长袖。

幾天后,拗不过父母的追问,小暖露出了伤痕累累的胳膊:深深浅浅的刀伤,有的已经愈合,留下浅浅的疤痕,有的还是红色的新伤。

当父母带着小暖到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咨询时,他们才知道,14岁的小暖出现自残情况已经将近两年。

“我知道我生病了,有几次,还想站在窗台上跳下去。”在单独聊天的时候,小暖向心理医生俞叶峰吐露了自己不同时期的心境。

中小学复课前后的每个周末,俞叶峰都要接待六七个这样抑郁症状程度不一的孩子,平均年龄14岁,初二高二居多,没有明显的性别区分。

每逢开学季都是孩子前来心理咨询的高峰,疫情推迟了这个高峰,但是就像一个封闭了许久的高压锅,似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更多了。

俞叶峰庆幸的是,小暖早就开始在网上查一些症状,在出现自杀倾向的早期被及时发现,也算是某种程度的“自救”。

接受不了那个失败的“我”

实际上,在父母眼里,小暖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只是在六年级开始有些滑坡,他们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爸爸发现小暖不太爱说话了。

问题出现在这种滑坡带来的落差。俞叶峰说,这种升入初中后成绩优越感的消失往往造成了自恋的受损,郁结在于小暖对自我的要求也很高,导致她无法接纳可能是短暂的成绩滑坡的现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卑和痛苦。

然后她隐藏起了自卑,通过自残,用肉体上的痛感缓解心理上的痛苦。

小暖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得了儿童抑郁症,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

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青少年中这一比率上升至5%~10%。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占近三分之一,患病率达到6.1%,该群体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

概念图片

“伪开明真焦虑”的家长

长达两三个月的网课效果肯定不如学校的面授教学,这必然导致孩子们在学习、自律等各方面的滑坡。面对这种滑坡,最先“冲锋在前”的是年轻的父母。

俞叶峰发现,和传统的父母相比,80后一代的年轻父母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一定水平的育儿知识,但是在理解孩子方面很多是处于“伪开明”,“真焦虑”的状态。这种焦虑转嫁无形中成为孩子抑郁的一个来源。

这种焦虑也体现在了张灵身上。事业有成的女律师,将孩子送入最好的中学,严格的要求成绩指标,从而达到一种“优秀”的匹配和延续。

“年轻的父母已经进入中产阶级了,他们想巩固自己的位置,希望孩子站在肩膀上往上走,而不是掉入另一阶层,这种身份的焦虑经常会通过语言和语气传递给孩子。”俞叶峰说。

“别玩了,到时候跟不上进度了。”

“怎么别人网课都能上,你就老走神。”

在复课之后,听多了父母在家里的抱怨,甚至是“恶言”之后,孩子们回到了集体中,发现父母的这些预言被一一证实,这种“被证实的预言”让孩子们相信父母是对的,他们失去了纠正的勇气。

俞叶峰说,这时候,极端情况下出现的自杀或自残就有了两种心理解释。

“攻击性指向自身”,这类孩子把所有的攻击都指向了自己,他没办法向别人挥舞刀枪棍棒,所以他选择自杀,最严重的自我攻击,同时通过自己的毁灭,毁灭了父母。另外一种则是大部分青少年抑郁自杀的解释:自恋破损,也就是小暖遇到的问题。

孩子真的这么“脆弱”吗?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名12岁学生,因上网课不积极,被家长训斥几句后,跳楼身亡。3月24日,河北邯郸,一名9岁学生,因未按时完成作业,曾被老师踢出“钉钉”群,从15楼跳下,不幸身亡。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3岁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不幸身亡。

4月23日,安徽郎溪,一名初一女生在开学第一天从四楼宿舍楼跳下。

5月6日,辽宁葫芦岛市,一名初三女生因为玩游戏充值6万,被家長发现后坠楼身亡。事发时,家长正在银行查询消费记录,还不知道是孩子玩游戏的充值消费。

……

仅媒体报道出来的自杀案例已显得十分密集,让人不禁提出疑问:现在的孩子真的这么脆弱吗?

俞叶峰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思想早熟,懂得更多,开始更早地思考自己和世界以及父母的关系,但是这种“早熟”和真正的成熟是有错位的,至少从大脑前额叶皮层来看发育尚不完善。抑郁期间的种种失意,成为了冲动性自杀的“养料”。

相比生,选择死亡更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我们总在思考,孩子应该有很多排解的方式,为什么偏偏选择最极端的那一种?

“在孩子看来,死亡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因为他们从最亲近的人那里得不到帮助。”俞叶峰说。

除了教育方式的问题和焦虑转嫁之外,儿童自杀也折射了国内家庭关于生命教育的匮乏。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教育死亡相关的活动。这可能导致早熟的孩子缺乏对死亡的认知和敬畏。

“大部分成年人都想过自杀,但并没有付诸实施,因为他们更理性,也更敬畏死亡,这是时间带来的认知,但是早熟的孩子缺乏这一课。”俞叶峰说。

(文中张灵、瑶瑶、小暖为化名,涉及详细案例进行了信息模糊处理)

猜你喜欢

滑坡心理母亲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给母亲的信
心理小测试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