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动机模式解读

2020-07-26高丽莎李昕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高丽莎 李昕

摘  要:文学达尔文主义主张以进化论的观点来进行文学批评,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更多强调的是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人类行为动机以及人性的矛盾复杂。本文将结合文学达尔文主义中人类行为动机模式下的生存动机、亲缘关系和认知活动来分析萧伯纳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华伦夫人和薇薇的心理、情感和行为。

关键词:文学达尔文主义;《华伦夫人的职业》;行为动机模式

作者简介:高丽莎(1995-),女,满族,吉林省松原市人,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通讯作者:李昕。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2

1、引言

《華伦夫人的职业》是英国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的一部戏剧,与同时期《鳏夫的房产》和《好逑者》同属于《不愉快的戏剧集》。其被称为不愉快的戏剧,是因为萧伯纳早期的戏剧旨在思考社会本质,揭露社会弊端,寄予世人警示,而《华伦夫人的职业》更是就“妓女”这一社会敏感话题展开讨论。文学达尔文主义认为,“戏剧是人类为解决适应性问题进化出来的虚构性认知活动,是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被赋予的倾向”。[1]因此,本文意在从交叉学科视角出发,利用文学达尔文主义来阐释华伦夫人及其女儿薇薇行为背后的动机。

文学达尔文主义诞生于1990年代,强调文学、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美国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卡罗尔是该领域的先驱者,他指出“文学再现指在周遭环境中人类行为的再现,这种再现的产生本身就是人性的基本动机,人性是再现的基本主题。”[2]结合文学达尔文主义视角,对戏剧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论述人类社会关系和认知活动,分析人物行为和情感的动机等。戏剧可以结合卡罗尔提出的文学批评体系中七类人类行为动机来具体阐释人物情感与行为。(存活、技能、交配、养育子女、亲缘关系、社交关系以及认知活动。)[3]因此,本文将结合上述动机中的生存动机、亲缘关系和认知活动来论述华伦夫人和薇薇的心理、行为和情感。

2、生存动机:温饱与利益

达尔文在其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指出“人类增殖如此之快,以致他必然要处于生存斗争之中,因而要受到自然选择。”[4]而文学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正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观点大多协调一致。所以,卡罗尔在人类行为动机模式中将生存动机放在首要位置。他指出:生存主要包括避开食肉动物、获得食物、寻找躲避处和战胜敌人。[3]《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华伦夫人的生存动机符合获得食物一则,同时也体现了普遍人性对利益的屈从。在进化史上,生存往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该剧以维多利亚时期为背景,此时大部分的底层女性皆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在绝对的男权社会下,华伦夫人和她的姐妹们为了不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只好踏上了不同的求生之路去争取生存空间。

在华伦夫人年少时期,她同母异父的两个姐妹是“规规矩矩的老实人”,[5]她们的求生之路也十分中规中矩,但铅中毒去世和丈夫酗酒负债却是她们最后的结局。华伦夫人开始也从事着规矩的工作,却仍无法保证温饱。她亲眼目睹了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诚实拼命地工作也不能改变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理智让她摆脱了道德的制约,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另一条生存之路——成为妓女。这个职业的选择,让华伦夫人迅速拥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是她却说:“我确实经常可怜那些女孩子,不得不去讨好她一点也不喜欢的男人……她不得不忍受种种不满意的事情。”[5]由此可见,这部戏剧指出了妓女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妇女们的自甘堕落和不知廉耻,而是伪善的社会丝毫没有给予女性们自由的生存空间。虽然华伦夫人是男权社会中一个成功的觉醒者,但她也成为了欲望之渊的牺牲品。在成为妓女并收获了巨大的财富之后,她并没有就此收手,反而变成了妓院的所有人和无情的剥削者。此时,华伦夫人的生存动机已经不再停步于温饱,而是屈从了利益。贪婪是人类共有的人性之一,从文学达尔文主义视角来分析华伦夫人的生存动机,不仅反映了其时代的缩影,也洞察了普遍人性的存在。

3、亲缘关系:母爱

卡罗尔在人类行为动机中对亲缘关系解释道:“照料、培育、教导孩子,为孩子提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并要保护孩子。”[6]在亲缘关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情感莫过于父爱和母爱,《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细致入微的亲缘关系是剧情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血亲的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无论人类社会经历多少变革,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都是一种无法改变的本能。在这部戏剧里,华伦夫人即使变成一个无情的资本家,但是亲缘关系中对父母养育孩子的要求她都事无巨细地完成了,她为薇薇所做的一切都是母爱的一种彰显。

华伦夫人为了她的事业一直在外奔波,母女之间聚少离多。在华伦夫人未曾受过良好教育的认知里,金钱和教育是她能够给予女儿最好的礼物。财富可以让薇薇远离底层阶级,良好的教育又能为她赢得社会的尊重。虽然文中的薇薇已经成长为一名从剑桥大学毕业的成年女性,但在华伦夫人的心中她仍是需要被疼爱的小女儿。在向别人介绍薇薇时称其为:“我的小薇薇”、“我的小女孩”[5]。让其他男士帮薇薇搬椅子,担心夜出时薇薇的安全,害怕薇薇吹到夜风而感冒等琐事上都可以体现出华伦夫人对女儿细致入微的爱护。在整部戏剧冲突最激烈的部分——薇薇得知自己的母亲即使已经拥有了富足的生活,也从未考虑过停止这项肮脏的工作时,她决意离开。华伦夫人“可怜巴巴,焦虑不安,惊慌失措”[5]地寻找她,企图用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和声泪俱下的苦情计来挽回女儿的心,但她始终拒绝放弃资本家的身份。“我喜欢赚钱,不行,我不能放弃它——不管谁反对,都不能放弃它。”[5]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她和薇薇彻底决裂的结局。对华伦夫人来说,利益的生存动机和母爱的亲缘关系犹如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这也侧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4、认知活动:人生信仰

卡罗尔在行为动机中将认知活动解释为:讲故事、绘画、构成信仰和获得知识。[7]认知是所有个体皆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通过转化为具体的认知活动来支配人类行为。而信仰的构成是认知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信仰的不同决定了个体之间的成长和发展差异。信仰的种类有很多,如社会信仰、人生信仰、宗教信仰以及政治信仰等。“信仰表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表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8]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明显体现了两位主人公对人生信仰的不同认识:华伦夫人的信仰是财富和地位,而薇薇的信仰是自由和独立。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精神世界和所追求的物质生活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方面,华伦夫人顾不得享受天伦之乐,也不在乎他人的不屑和白眼,兢兢业业地维持着这份令人不齿的职业。这一切皆是因为她对财富和地位的信仰:她如鱼得水地生活在这个资本主义剥削者的圈子里,享受着上流女子拥有的光鲜亮丽的生活。华伦夫人在追求人生信仰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还满足了她日趋膨胀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薇薇的人生信仰与自己母亲的截然相反,她向往自由与独立,对荣华富贵和艺术浪漫不感兴趣。所以,薇薇始终渴望成为一个经济和思想皆独立的实干家。她厌恶受人制约,当华伦夫人试图将自己的人生信仰强加给薇薇时,薇薇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如果我拿了你的钱……那我就会成为一个毫无价值的邪恶的人。”[5]薇薇真正想要的是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她在人生信仰的指引下,彻底切断了和她母亲的联系,成功迈出了女性独立的第一步。人类在处理认知活动上不同的选择,也侧面反应了人性的复杂程度。

5、结语

文学达尔文主义认为:“文学再现首先是对特定世界中人的行为的再现,人性是文学再现的基本主题。”[9]杰出的经典戏剧绝不仅丰富了大众的精神世界,更因对社会现实及人性本质的深入探究而引人深思。《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华伦夫人和薇薇不同的情感和行为特征,恰好可用卡罗尔人类行为动机理论给予解读,利益、母爱与不同的人生信仰共同反应了人性處于不同环境下的矛盾与复杂。在这部剧作中,萧伯纳抨击的不是已被时代吞噬的华伦夫人,而是被黑暗社会所泯灭的人性。

参考文献:

[1]邵金峰. 文学达尔文主义戏剧观——以丹尼尔·内特为例[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5(2):36.

[2]Carroll, Joseph. Evolution and Literary Theory [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5: 90.

[3]Carroll, Joseph.Literary Darwinism: Evolution, 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115, 201.

[4]达尔文.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1

[5]萧伯纳. 华伦夫人的职业:萧伯纳剧作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5—179.

[6]Carroll, Joseph. Evolution and Literary theory[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5: 89.

[7]Carroll, Joseph.Literary Darwinism: Evolution, 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201.

[8]王玉樑. 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J]. 东岳论丛, 2001(4):63—64.

[9]Carroll, Joseph.Literary Darwinism: Evolution, 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