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在俄语与汉语语言世界图景中形象的对比研究

2020-07-26李若琪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图景俄语成语

摘  要:熊深受俄罗斯民族的喜爱,这种特殊的情感也体现在语言中。通过研究两国语言中有关熊的表达,我们可以了解到中俄两个民族心中对熊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更好地研究熊在两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有关熊的俄汉词汇、成语及民间童话,对比分析熊在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形象,促进两民族间的交流沟通,更好地实现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熊;形象;俄汉语言世界图景

作者简介:李若琪(1996.6-),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2

一、语言世界图景理论

“世界图景”的概念最初出现于19、20世纪之交,是由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在其于1921年发表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用来说明形象体系的,这些形象能够相互联系地反映出对世界认知形成的科学结果的总和。但是“语言世界图景”的概念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书中首次提出,他写道:“语言是民族原始的思想和理解”。 “语言世界图景”在现代语言学中可以理解为:人对世界的认知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再作用到人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在形成语言世界图景这一过程中,人类民族间的共性、各民族特性以及个人特性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各民族特性。因此,我们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形象,就能够探索到不同民族的世界观。本文致力于研究俄汉词汇、成语及民间童话中的熊的形象,进而可以探索到俄汉两民族对于熊的认知的异同和产生原因。

二、“熊”在俄汉词汇中形象的对比分析

首先,从词汇的角度来说,在奥若戈夫编写的《俄语详解辞典》中对熊的定义为“大型掠食性哺乳动物,有长长的毛发、粗胖的四肢和毛皮”。可转义形容高大强壮,又肥胖笨拙的人。比如在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地主梭巴开维文(Собакевича)就因其魁梧的身材和高大的体型被称为“熊”。从熊的俄语构词中可见,熊(медведь)是由两个词根——“蜂蜜(мёд)”和“知道(вед)”——组成的, 即可理解为:熊是知道哪里有蜂蜜的动物。这种对暗藏在词汇中的解释是可爱十分、憨态可掬的,很难让人将其与凶猛强悍的野兽联系起来。俄罗斯男人的姓和名中也常包含与熊有关的词汇,俄罗斯人相信这样的名字会给孩子带来力量和勇气,使其受益终生,俄语名如米哈伊尔(Михаил)及其小称米莎(Миша),米什卡(Мишка),米舒塔(Мишута)等,俄語姓如梅德韦杰夫(Медведев),梅德韦京(Медведин)等。而“熊”在汉语中的意思,《新华字典》是这样解释的:“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汉语中一般转义形容平庸无能之人,如:熊包。近几年又出现网络用语“熊孩子”,形容调皮捣蛋、不懂事的小孩。

三、“熊”在俄汉成语中形象的对比分析

在俄汉成语中同样广泛运用到了熊的形象,以其象征意义比喻人和事,进而表述世界观。按照使用方向可从以下三类进行分析:“人的特征”,“动作特征”和“社会地位”。

在第一类“人的特征”中包含的成语是指人们对熊的某些特征的理解可以转化到形容人的特征。在俄罗斯文化中熊是被看作常常带来麻烦的危险的野生动物:熊是坏邻居(медведи – плохие соседи);要和熊交朋友,就要握住斧头(с медведем дружись, а за топор держись.)。在中国文化中熊被看作是凶猛强悍的动物。谚语“吃了熊心豹子胆”可用来比喻人的胆子大,往往能做出一些难度超乎想象之事。除此之外,汉语中也会借用“熊”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外貌,如“虎背熊腰”,可用来比喻人身材魁梧健壮。由此可见,虽然俄汉语言中都会借用熊的特征来形容人的外貌及性格特征,但是俄语中更侧重于表达熊可能带来的危险,而汉语却仅表现了熊强大的形象。

在第二类“动作特征”中可列举以熊的方式进行的动作的成语。在俄语中有:帮倒忙(медвежья услуга,直译为:熊一样的服务);笨拙的拥抱(медвежьи объятия,直译为:熊一样的拥抱)。汉语中有:熊抱(意为结实的拥抱),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意为瞎忙活)。显然,两种语言文化中用熊来比喻的动作都具有愚笨的特征,但是在表达“像熊一样的拥抱”时,《俄语详解辞典》对“熊抱”的解释为:“笨重的、笨拙的”(Медвежьи объятия (разг. шутл.) – тяжелые и неловкие),而汉语的解释为“能让拥抱者感到身心安全”的一种拥抱。显然,汉语的解释中并不具有任何讽刺意义,甚至带有积极的色彩,而在俄语中,它的解释用词严肃,带有消极色彩。

在第三类“社会地位”中包含了人们对熊的态度。一方面,俄罗斯人认为熊是森林的主人,例如:两只熊不能在同一个巢穴共处(два медведя в одной берлоге не уживутся);林中的熊——城市中的贵族(медведь в лесу—что боярин в городу)。另一方面,熊的形象常与“逗乐小丑”关联起来。因为自17世纪起,罗斯开始盛行饲养野熊,出现了熊狗、熊熊、熊人对战、驯熊等与熊有关的娱乐活动(Медвежья потеха),成为了罗斯贵族中风靡一时的消遣方式。自此,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熊不再是不可战胜的凶猛野兽,但也依然是力量的象征。这也体现在以下的俗语谚语中:熊很强壮,却受制于铁链(медведь силен, да на цепи водят);熊很强壮,却不得自由(силен медведь, да воли ему нет);熊很强壮,但人可以捕获它(медведь силен, да люди его ловят);熊就是小牛(и медведь теленком бывает)。但在汉语中没有这样的熊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少有机会遇到熊,所以也缺乏一些表现熊与人关系的谚语。

四、“熊”在俄汉民间童话中形象的对比分析

熊在俄罗斯民间童话中的形象也远不止一种。自古以来,俄罗斯人编写了关于熊的各种童话故事,也给每个故事中的熊起了不同的绰号,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如:老熊(Топтыгин,表达了俄罗斯民族对熊这个强大野兽、森林之主的崇拜敬仰之情),笨熊(Косолапый,原意为脚趾内向的,因熊的脚趾内向,故也以此谑称熊,用以形容笨拙、不敏捷的熊)等。除此之外,俄罗斯民间童话中也常以名和父称的形式称呼熊,以此显示出对熊的尊重、对其力量的敬畏,如米哈尔·米哈雷奇(Михал Михалыч),米哈尔·泼塔佩奇(Михал Потапыч)等。在这些民间童话中,有一些表现出了熊的善良果敢,锄强扶弱,坚守正义,但在另一些中则展现了熊的粗心大意,眼界短浅,甚至满满恶意。如俄罗斯民间童话《玛莎与熊》中的熊不仅展示其力大无穷的形象,而它强迫小女孩玛莎为自己干活的行为也展现出了熊的恶意;《熊和狐狸》中的熊是愚蠢和轻信于人的形象,狐狸瞒着它把所有的蜂蜜都吃了;《熊与狗》中的熊帮助小狗在森林里生存,助其回家。

但在汉语中,熊并不是民间童话中的常见人物,故形象较为单一,如《狗熊掰棒子》中小熊掰一个丢一个,展现出熊的笨拙憨态。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俄罗斯和中国人民用自己对熊的认知在各自的语言世界图景中表达出了熊的形象,这些形象有诸多异同之处:一、俄语中有关熊的词汇、成语及民间童话比汉语数量更多,且形象更加丰富。二、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熊的形象多为强大健壮和笨重笨拙。俄语中更有熊可爱逗趣的正面形象,也有暗含危险的负面形象。三、纵然熊强大威猛,但在俄罗斯文化中人可以战胜熊,驯服熊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Гумбольдт, В. фон. 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языкознанию[M]. М.: Прогресс, 1984.

[2]Ожегов, С. И., Шведова Н. Ю.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4-е изд[M]. М., 1997.

[3]Маслова, В.А.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Учеб.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туд. высш. учеб. заведений.—2-е изд., стереотип[M]. М.: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Академия?, 2004.

[4]Телия, В.Н.(ред.), Большой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Значение.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омментарий/[M]. М.: АСТ-ПРЕСС КНИГА, 2006.

[5]新華字典[EB/OL]. https://www.chazidian.com/.

[6]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

猜你喜欢

图景俄语成语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青岛新图景
拼成语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猜成语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