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020-07-23鲍祯涛

西部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私有制革命

摘要:《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著作,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尽管80年过去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些现实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对资产阶级专政的批驳具有启发意义:二是对“左”倾空谈主义的批驳具有现实意义;三是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26-03

1940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讲演,原载于《中国文化》创刊号,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后更名为《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同《<共产党人>发刊词》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架构,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40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拉开了内讧斗争的序幕,加深了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和剥削。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以来,虽然中国人民奋勇抗争,但随着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国民党集团内部产生了极大的动摇。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所謂“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正是在此背景下,新民主主义理论通过对中国社会性质(国情)的分析,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动力,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问题,描绘了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蓝图——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文化上文明先进的新中国。而建立这个新中国,必须分两步走,首先是通过民主革命将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旧中国变为独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其次将这个民主共和国真正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这是具有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者是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领导阶级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核心力量都是中国共产党。春华秋实八十载,重温经典理论,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对资产阶级专政的批驳具有启发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批驳了走资产阶级专政路线的观点。毛泽东指出,欧美资产阶级的老路在中国行不通,一方面国际上,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不允许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国内,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和妥协的特性,而无产阶级强大而具有革命彻底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力量就是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人民也不允许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这是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第一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提供了物质准备。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中,曾片面追求单一公有化程度,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党及时总结了前30年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调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探索和调整,是在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即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但是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还处在初级的阶段。

应当指出,现阶段之所以大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层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共同在起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推动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开放促进创新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实现服务国计民生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我国的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全面肯定了民营经济在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但是,利用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并不等于某些人所言那般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更不是要走改旗易帜、全盘西化的邪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永恒的、凝固的社会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雇佣剥削的属性和追逐剩余价值的内生特点,同社会主义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相矛盾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决定了不仅要鼓励和支持其发展,更要引导其朝着服务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具体要求所在。正如毛泽东在80年前所论述的那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虽然不是直接“毕其功于一役”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但却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其前途和命运也只能是社会主义。我们今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应该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断章取义地夸大私营经济的历史作用,更不能如某些人主张所谓的“私营经济万岁”。私有制及非公有制经济必然会在某个阶段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左”倾空谈主义的批驳具有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批驳了“左”倾空谈主义的思想认识,这在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一次革命论”。所谓“一次革命论”,既包括党内外那些对中国革命阶段性认识不足的同志,也包括故意混淆不同革命阶段的恶意宣传家。前者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和迷惑性;后者则声称什么革命都可以包含在三民主义中,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等,以此否定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存在合理性。

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也早已完成。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焕发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道路自信”深入人心。但是,在即将完成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今天,也有人提出了在今天看来不切实际但又容易在理论上产生歧义的观点,例如有人故意把“消灭私有制”说成是今天就要消灭私有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众所周知,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预测,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所有制问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彻底灭亡意味着私有制的消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私有制的消灭、所有制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场政治运动就能实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不忘提醒革命者:“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的理论,是实现崇高理想的物质条件,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角度阐释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我们所处的社会阶段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实现消灭私有经济进而消灭私有制的地步,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的“三个没有变”就是重要的佐证。此外,要真正实现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共同占有,绝不是简单地将个人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充公”后平均分配,也不是要具体消灭哪些人或消灭哪些财产,而是要消灭“建立在资本与劳动对立、资本剥夺劳动基础上的私有财产关系”和“必然会带来人与人冲突、人与自然对抗的私有财产关系”。如果物质条件不成熟,依靠国家强制力剥夺个人财产,那充其量不过是将社会财富在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之间的转移。因此,在所有制问题上的认识,应当如毛泽东在批判“左”倾空谈主义时明确的那样,认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分清革命的步骤,正确认识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不同阶段矛盾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一方面,正确理解“消灭私有制”的外延内涵,在理论上批判那些鼓吹忽视历史阶段一刀切消灭私有制的言论,以及故意将消灭私有制说成是要“充公个人财产”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解决所有制问题毕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公有制必然代替私有制是每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要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讲清讲好,避免引起歧义。做好手上的事固然很重要,但是思想上的共产主义也不可松懈,不能用现实需要来解释基本原则,也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否则就会犯实用主义的错误。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指导意义

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在深刻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治国主张:经济上实行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形式;文化上推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共产主义文化具有指导地位。

尽管这一理论并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纲领,但是理论的核心始终贯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只能是社会主义而不会是别的什么主义。笔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上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所有制问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中的基础。一个社会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但是,这个代替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过去在经济建设上受苏联模式影响,忽略经济规律过度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后,逐渐建立了在公有制主体条件下鼓励引导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国营领导——多种并存”的经济思想,对于今天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主体稳固”和非公有制经济“枝繁叶茂”,保障两者健康发展,共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中心,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是阶级斗争的集中激烈体现,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并非是要搞过去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或是夸大阶级对立的做法,但也不能无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社会阶层矛盾。改革开放以后,在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属性的问题上,始终伴随着争论。笔者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关于团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支持革命赞同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团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组织上无产阶级组织成为政党。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司令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也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这是因为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从自发的、分散的斗争上升到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无产阶级自身才能从一个自在阶级转变成为一个自为阶级。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担子,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党的建设以及党和军队的领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党的绝对领导,不仅是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领导力量,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鲜明的特色,必须始终牢牢坚持。

第四,文化上同封建主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谓共产主义的革命不仅是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彻底决裂的革命,也是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国封建主义观念彻底决裂的革命。另一方面,社会意识也有顽强的相对独立性,传统落后观念,必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顽强地表现着自己。新民主主义理论重点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為广大工农服务的新文化。毛泽东指出:“我们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把……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既要在全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武器指导阵地建设,又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历史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融入到正在做的事上,坚定信心,实现文化繁荣,民族复兴。

作者简介:鲍祯涛(1994-),男,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单位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私有制革命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