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

2020-07-23王冬懿

中文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摘 要:对国内39所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表明,作为重要的医学人文课程,艺术类课程存在开设不受重视、课程模式不统一、教学时数不均衡、实践教学课时普遍偏少、学生成绩评定模式单一等一系列亟须规范和解决的问题。各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艺术类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育教学环节,注重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

提高。

关键词: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1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1]。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艺术的现象仍然普遍[2]。为了解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设置情况,以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对国内部分院校艺术类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对象

以开设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39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本科层次综合性院校9所、医学院9所、高职高专院校21所。学校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的22个省、市、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方法

本研究采用资料分析方法。直接向有关院校索取或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公开资料获取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整理并分析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包括课程性质(必修与选修)、课程数量、课程时数(理论与实践)比较、课程评价方式、是否学分制等。

二、结果

1.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

有33所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艺术类课程,占调查院校的84.6%(33/39)。各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艺术类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以选修课程为主,选修课课程结构又分为限选和任选两类。同一课程,不同学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课程,以《音乐鉴赏》为例,有17所院校开设,分为必修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5.9%)、选修课程的有16所(占94.1%),选修课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的有10所(占62.5%),分为公共艺术类全校性公选课的有6所(占37.5%)。

2.课程数量与课程时数

各院校开设30门艺术类课程共计104门次,平均每校2.7门次;开设课程数最多院校达11门。各院校艺术类课程总学时数为1856学时,其中实践学时数为143学时,占艺术类课程总学时数的7.7%,平均每校3.7学时。在开设艺术类课程院校中,总学时数最高院校为316学时、最低4学时,平均学时数为46.4学时。19所院校开设实践教学,实践课学时最高24学时、最低2学时。

3.学生成绩评定

各所院校均实行学分制,均有取得选修课程学分的数量规定,但多数院校未规定学生须选修艺术课程获取的学分数量。对学生艺术类课程学习的考核内容以理论考核为主,疏于考核艺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考核方式多为笔试,部分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论文等方式;但各院校均未采用形成性评价。部分院校采用实践性方法对医学生的操作和沟通技能中的人文技能(如着装、仪表等)进行评估。

三、讨论

1.对艺术类课程建设不重视

本调查表明,部分院校没有艺术类课程教研室等教学机构,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有的院校艺术课授课时间为中午、晚上及其他课外时间,有的院校艺术类课程为网络课程;部分学生是为完成规定的学分选修艺术类课程。人文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缺乏有效对接,课程模式不统一,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数不均衡等,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医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能否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艺术类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符合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需要的艺术类课程体系。

2.实践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

实践性教育是实施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调查表明,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时数普遍不足,甚至有院校未安排实践教学。这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特别是实践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的制约不无关系。说明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是影响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艺术类课程急需加强实践教学。艺术教育要走出小课堂,进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利局面。把课外艺术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建立记录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注意发挥学生文艺社团的功能,充分利用课堂、讲座、课外活动、才艺展示、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以景养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断陶冶情趣,提高人文艺术素养。

3.学生成绩评定模式仍然单一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強的导向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 [4]。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然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它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反映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方面有很多不足[5]。本研究结果显示,各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艺术课程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均未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说明笔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终结性评价目的在于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性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方面更有价值。完善医学生艺术课程成绩评定内容和手段,将医学生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和文艺社团等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选修艺术课程考核的重要评价依据,加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体系的构建,探索建立高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加强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以期将新一代的医学生培养成为以德载医、博学创新,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新时

代医生”,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医学院校应该认真研究、不容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党波涛,李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题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0,(1):50-51.

[2]王建国,王冬懿,王春赟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4):548-549,586.

[3]黄蕾,徐磊,蔡巧玲.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志,2011,31(6):852-855.

[4]曹妍,祁赞梅,曹雅明等.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23,62.

[5]王怀宇,张慧云,张欣欣,等.通过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5):532-534.

作者简介:王冬懿(1991.12—),女,河南漯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美学与高等医学教育。

猜你喜欢

临床医学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地方性综合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教育改革探索
病案式多媒体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基础医学自选实验的初步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