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企业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提升的思考

2020-07-23袁冬根刘哲

现代企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军民航空装备

袁冬根 刘哲

航空装备作为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军民融合企业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军民融合企业凭借较强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在维修保障领域开发出许多高科技含量产品,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促进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军民融合企业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创新发展,是顺应世界军事变革、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然要求。目前而言,军民融合企业在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研究提出推动军民融合企业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的策略,对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企业资源、技术及管理优势,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与减少国家军费支出,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不断完善法规制度

1.要不断健全法规制度。一是从国家政府层面上,制定并出台明确涉及军民融合企业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将更多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纳入立法范围。二是从地方政府层面上,紧紧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制定推动民营企业进入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不断完善军民融合企业的资格认证、合同管理、监督管理、评价评估等方面的具体规章条例和实施细则。明确并细化军民融合主体权利、责任与利益关系,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畅通军民融合企业进入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领域渠道,充分利用军民融合企业维修保障资源,弥补部队维修保障力量不足。

2.要不断完善激励政策。一是在奖惩补偿制度方面。积极借鉴商业领域实践及经验,建立相关等级评定以及履约信誉记录制度,根据评价结果和信誉水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级考核,促使军民融合企业努力提升评定等级,不断提高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在补偿政策方面。对现行鼓励支持政策中存在的各种歧视性政策进行全面清除,保证这些鼓励和支持政策是基于一定项目或任务的实际情况,而不是针对承接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的特定军民融合企业,确保民营企业与现有军工企事业单位之间不存在区别待遇现象。

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1.要建立完善保障体制。一是加强职能机构体制建设。建立综合性管理机构,对现行多头管理、分工负责为基本特征的军工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剔除各职能部门中重要性低、但审批重复率高的岗位,实行国防科技工业、装备采购、维修管理职能的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健全维修保障管理体制。制定科学高效的维修保障管理秩序,实现对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合同的强化管理,保证军民融合企业严格贯彻执行合同规定。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合理利用经济、行政、法规等管理手段,促使军民融合企业按期高质高效完成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任务。

2.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建立良好运行协调机制。建立联系军方、民营企业、政府部门的军地协调组织机构,使各方沟通、联络更为方便。军民融合企业及时了解军方对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的需求,不断对自身维修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改进;军方和政府要充分了解军民融合企业当前维修保障能力现状,为军民融合企业制定相应维修保障设备、设施、器材、资料配备标准。二是健全完善准入和竞争机制。对军民融合企业进入航空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领域的准入机制进行科学设置,在保障军事安全与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现有航空装备军民融合许可领域开放程度,同时依法减少、简化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政府审批内容和繁琐审批程序。三是完善评价和监督激励机制。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完善、细化研究,结合维修时效、维修质量等对军民融合企业采取奖惩措施,对承接维修保障任务的军民融合企业名单进行相应更替,客观公正地对维修保障主体进行评价,激励军民融合企业不断提高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质量。

三、大力加强人才建设

1.要大力拓宽专业人才选拔和培养渠道。一是根据军民融合企业实际需要,对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人员可采取短期聘用、直接招收、合作共用的选拔方式,直接引进优秀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人员参与维修保障任务,同时注重走军地人才共育、共用的新型人才培养道路。二是树立正确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人员培养导向,搞好人才培养“四个机制”建设。坚持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人员培养的竞争、激励、监督、评价机制。三是加强与国内外先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企业、高等院校的装备科研和维修保障技术人才的交流,实现军民融合企业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人员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装备科研能力与维修保障技术的人才队伍。

2.要编制专业化保障分队和强化人员管理教育。一是在军民融合企业内编组维修保障專业化分组。对现有维修保障人力资源,抽调编组为专业技术维修保障分队,日常加强对维修保障人员能力培养,使得真正遂行维修保障任务时,可快速动员维修保障分队为专业力量,实现对航空装备快速、高效的维修保障。二是强化对军民融合企业中维修保障人员的管理教育。做好各类专业维修保障人员动员、储备、培训工作,建立完善针对维修保障人员的外出请销假、通信联络、人员转(调)出补充等的相关规定,确保遂行维修保障任务时,人员在岗且数量充足,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延误时间。通过强化维修保障人员的管理工作,达到维修保障人员自觉提高维修保障能力的目的。

四、努力夯实物资管理

1.要在统筹设施设备器材资源建设上下功夫。一是调查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相关设施、设备、器材资源情况,建立维修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维修保障需求信息和指挥调度信息下的设施、设备、器材的高效调度管理。二是根据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要求,对维修保障检测平台和修理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与建造,整合维修保障设施、设备、器材型号,使维修保障设施、设备、器材和资料达到互通互用。三是不断滚动更新现有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设施、设备、器材目录,避免进行重复性、同质化的维修保障设施建设。适应维修保障物力资源基础要求,弥补当前维修保障配套建设缺口,提高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硬件水平。四是军民融合企业在承担部队或军工企业的高新尖航空装备零部件、各分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过程中,加深对装备构造和性能的了解,针对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设施、设备和器材等资源情况进行新建、改造和完善。

2.要在提高维修保障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一是参与军地联保训练,培养维修协同和综合保障能力。为了尽快恢复所需维修保障的航空装备技术性能,使其投入到正常使用,军民融合企业不仅需要注重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资源的规划管理,还要积极谋求與军地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定期参与军队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训练,强化对维修保障资源的调度与管理能力,形成有建制、成系统的快速动员基础,提高军民融合企业遂行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的协同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二是参与实践锻炼,提高维修保障适应力和应急保障能力。要依托军内各级各类训练基地,组织学习军事常识和相关战备训练课程,掌握基本战术动作,提高军民融合企业维修保障人员的适应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三是加强与航空装备部队联系,借部队进行重大演训、抢险救灾等任务时机,积极参与其中并展开军地实践锻炼保障,积累战时维修保障任务经验,提升军民融合企业动员准备能力。

五、加大科研技术创新

1.要加大装备科研、维修工艺研发。一是不断开发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积极参与国有军工企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改组改制,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相互持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军民通用航空装备及配套产品的军工企业改组改制中。借助军工科研院所通用航空装备技术研发优势,改组改造成军民融合企业通用航空装备研发中心,实现军民两用新型高新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二是建立多层次维修保障技术创新体系。建全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以高新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技术为先导、以先进适用维修保障技术为主体、一般实用维修保障技术和传统维修保障技术并存的多层次维修保障技术创新体系。

2.要加大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研发。一是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展与军工企业、维修保障部队间的技术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实时监控技术、智能检测诊断技术、应急抢救抢修技术、装备维修延寿等专项技术,提供对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二是借助卫星通信、数字成像、信息处理与决策支持等信息技术,建立、完善、拓展覆盖军地远程可视化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实现故障的检测、诊断和维修保障工作,实现军民融合企业、军工企业与军队之间的信息链接和需求对接、实时感知和动态调控。三是加大对仿真模拟技术、并行设计技术、全寿命周期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力求在综合维修保障、储备供给保障、智能信息保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信息化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军民融合企业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军民航空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防晒装备折起来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