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全科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0-07-22王素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王素芳

摘要:小学全科教师是为缓解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性缺编而采取的一种培养机制,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因此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旨在提高小学全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培养质量。

关键词:小学全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2-0161-02

小学全科教师是为缓解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性缺编而采取的一种定向培养机制,确保实現县来县去的本土化培养目标。2015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河南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提出“以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为载体,启动实施河南省免费师范生政策试点”,重点面向农村教学点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能够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3号),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具有获取、鉴别、加工、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具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全科教师将会对全省小学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6年起,承担了河南省专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任务,每年为全省小学培养1500名左右的全科教师。学校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课程设置的要求进行正确解读,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明确培养规格。其中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是这样要求的:(1)小学全科教师要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与技能,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开发与资源整合的能力。(2)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技术融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并获得积极体验。笔者所在信息工程学院承担了我校小学全科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工作,任课教师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实施课程教学,三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小学全科教师的信息化培养缺乏可以借鉴的成熟案例,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因为承办全科教师的培养时间短,目前依靠的多是普通师范生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工具的使用上,应用水平较低。课程设置单一,没有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结合的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小学全科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全面提高。难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2)教学方面。高校教师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讲授,力求全面涵盖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积累,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造成了理论和实践脱节。

3)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实际教学的感性认识和切身体验,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学生仅依赖教师课堂知识的传授,课堂活跃度和学生思维兴奋度难以提高,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考核评价方面。教师是课程的控制者,学生是课程内容的聆听者、作业的完成者,因此评价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总结性评价,通过组织课程考试来完成。而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种唯考试成绩论与学习效果真实性之间存在凸显的矛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难以得到鼓励,因此要探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平台,进行主讲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的过程型评价。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针对当前在小学全科教师信息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课程组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限时间内,通过各项改革措施,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小学全科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2.1构建多层次、多样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群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打造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现代化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课程目标为高师院校小学全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课程保障。通过对周围县市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中小学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实需求,将原有的一门公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了结构优化,调整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多媒体艺术与应用》和《微课设计与开发》三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群,并根据学时将三门课进行整合。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上涵盖:掌握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使用,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加工信息的方法,达到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新的课程体系既突出了基础性、师范性、专业性,又体现了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特点,涵盖了小学全科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够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2.2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多维度创建、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重点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着重专业技能训练,实现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灌输式”向启发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的出现,拓宽了教学视野。大量优质、共享的资源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这种新型的学习媒体,使得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我们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信息化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课程组充分利用学校的超星泛雅网络平台,建设了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信息技术课程的系列微课、慕课等,上传了丰富的、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补充和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成,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多方位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自主学习,使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满足了学生多维度学习需求。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了教学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领参与式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

2.4定期举办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提升实践技能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实践育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为调动师范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除了课堂上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外,在课外,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由学校教务处牵头,信息工程学院承办,认真准备参赛内容和设立比赛评审委员会。设置学生个人一、二、三等奖和学院优秀组织奖,并颁发证书和奖品。在大赛之前,信息工程学院选派教师深入到各学院,对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实践操作指导。然后经过初赛,从各学院选拔学生再进入复赛。通过参赛的准备过程,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达到了提升,信息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2.5双师协同育人,实现就业无缝对接

为了提升小学全科教师的信息化教育实践效果,我们在每学期两周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聘请优秀的小学信息化教师参与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协同育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信息技術课程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农村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知识和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学校“严教风、严学风”活动下,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施中,建立了由学校督导组——学院督导组——教研室——教师之间——学生评教组成的五层教学质量监控并严格执行;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面,根据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改革以教师为主导的总结性评价,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的过程性评价。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网络空间等,对学生进行在线跟踪、监督,通过评论、发帖以及留言等,记录和观察到每个人的学习态度,通过提交作业、作品展示、成果评比等方式,构建了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使得评价激励机制更加合理。例如信息技术课程成绩由以下几项构成:完成网络视频等内容学习占20%,完成网络单元测验和单元作业占20%,参与课题讨论占10%,作品展示、成果评比占10%,期末测验占40%。

3展望和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小学全科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需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时代特征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探索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等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