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究

2020-07-22刘利王影影高志立王鑫磊殷岚宛楠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互联网

刘利 王影影 高志立 王鑫磊 殷岚 宛楠

摘要:本文主要对“互联网+”新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继而探究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如何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如:活化管理条件,健全心理教育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力量建设等,帮助相关教育机构对症下药,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助力。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2-0159-02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目前已渗透到全國各地的各个领域中。现如今,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尤其是近几年一些短视频、直播、电商、游戏等产业的崛起,网络生活方式已深入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又面临着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迫,极易向互联网寻求心理上的躲避。而“互联网+”有着整合和发展社会各领域资源的强大优势,对高校教育领域有着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只有明确清晰的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才能构建出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机制。

2“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国家不断的倡导“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时代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而这个年龄阶段,青年大学生占很大比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影响着大众的日常活动,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正处于成长与发展时期,其心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例如其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出现了异化,产生角色认知障碍、交往心理失衡、道德行为偏差的行为表现。有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因网络出现过或仍存在心理问题,且超过半数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

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面临着机遇,又迎接着挑战。机遇层面:(1)获取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学生可以快速地查阅相关信息,不受时空限制;(2)多向的信息交流——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为体内的不良情绪提供发泄途径;(3)有利于增强主体意识,为其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挑战层面:(1)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下降,太过于沉溺于虚拟空间的交流,以至于制约了情感的全面发展;(2)自我思考时间减少,易受一些不良网络思想价值观念的误导;(3)户外运动减少,沉溺于虚拟世界,易产生网络焦虑等心理障碍。如图1所示:

3“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

3.1活化管理条件,引导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合理有效的上网,自觉提高相关的管理条件和水平,培育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校不仅仅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改革教育方式,更要注重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如:增加学校的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让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走出宿舍;组织辩论赛或座谈会,借助沟通交流既可以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强化人际交流,增强身体锻炼,给学生创造宽松、健康、以人为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2改正错误认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这样一种错误观念长期误导着大家。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纠正错误认识,避免教育目标的窄化,达到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虽然心理教育在各大高校皆有开展,但是相关机制却不健全,如各部门之间的联动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估等问题。因此,心理教育不应仅是健康咨询中心的工作,而是关系到各部门的工作,如辅导员应尽可能地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了解学生心理;计算机网络老师不仅要授予网络知识,也应对学生进行网络方面的教育;后勤管理部门应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各部门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3.3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专业队伍力量建设

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意见,每校至少配备2名心理教育工作者。然而目前我国相关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职教师的比例很低。高校大多都是兼职教师,但同样不足,另一问题就是其专业水平较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育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因此加强专业队伍力量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专业的教师队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既要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也要能够及时排除一些促使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使得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领悟与成长。

3.4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仍是主要形式,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发现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但也应清楚地明白网络咨询并不能取代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而是应将其放在辅佐地位,作为补充存在。网络咨询有助于通过打消咨询者的顾虑,让他们能够更放心,更轻松地进行咨询,从而使其能够更真实地面对自己及相关工作者,达到理想的咨询效果。但令人失望的是,仅仅通过文字的描述,咨询老师无法真正了解咨询者的内心真实感受,无法通过观察咨询者的语气、神态等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心理问题分析。而且,咨询老师眼神,语言等方面对咨询者的鼓励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效果,但是网络咨询却限制了这种行为。另外,如果咨询老师没有详尽地了解咨询者的真实需求就进行了引导与鼓励,这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使教育效果南辕北辙。由此可见,只有将传统的面对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机模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两者相互补充,辩证对待其优缺点,针对特定情境进行合理选择,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教育的最大效果。

4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让大学生完全脱离互联网是不现实的,而应深入地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构建立体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加科学化的心理教育指导。

猜你喜欢

互联网+心理健康互联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