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

2020-07-22邬娜王艳华吴佳封强傅泽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服务业因子水平

邬娜,王艳华,吴佳,封强,傅泽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目前,发展环保产业是各地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的较优选择,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保设施工程建设质量与稳定达标运行的保障,直接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水平。随着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打响,以及环境服务业利好政策的持续发力,环境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因此,环境服务业也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从环境服务业的内涵、分类等入手,逐渐深入研究如何推动和保障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效益等。如Berg等[1]从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公共环保服务意识,提高环境服务业企业的支付能力,优化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推动美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对策;Goldman等[2]利用近10年的数据对美国环境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市场开放计划和政府政策支持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Gan等[3-4]进一步从市场发展机制、环境服务业的标准化、公众消费意识等方面探讨如何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Okay等[5]通过对土耳其的市场研究提出,环境服务业需保持每年平均5%的增速才能保持一定的发展前景,且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就业,促进节能减排等。国内目前对于环境服务业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对策方面[6-8],近年来出现的环境服务业评价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的评价[9-10],重点选取的是表征环境服务业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社会效益的指标。已有的对于竞争力、成长能力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只重点考量了环境服务业盈利能力,较少考虑表征行业总体水平、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另一方面定量研究较少,多以定性分析或多个指标分析为主。

笔者定位到环境服务业产业层面,通过构建表征产业结构、产业增长能力等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仅考虑竞争能力,同时更多地考虑产业整体的增长能力,定量衡量近年我国环境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识别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以期为环境服务业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国内外环境服务业的概念和分类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尚未统一,比较常见的可以分为5类[11](表1)。

表1 国内外常见环境服务业定义及类别比较

从国外环境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情况来看,CPC较早对环境服务业进行了定义和分类,GATS采用的W/120体系应用范围比较广,现在该体系仍在WTO和联合国使用。OECD和EUROSTAT提出的环境服务业的定义比较全面,且其提出的分类体系是目前较先进、较完整的。

我国对环境服务业的定义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特点[12]。随着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对其界定也在不断完善,如《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3]等文件中都有相关界定。笔者采用《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环境服务业的定义,环境服务业是指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包括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营,环境评价、规划、决策、管理等咨询,环境技术研发,环境监测与检测,环境贸易,环境金融,环境信息、教育与培训,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服务活动。

2 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

2.1 总体状况

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初具规模,且以技术性服务为主[14]。进入21世纪,随着环保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环境服务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环境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从业企业数量和人数的增加、产值的提高等方面。1993—2017年,环境服务业从业企业数量翻了近1倍,从业人数翻了近3倍,年营业收入更是从1993年的11.1亿元/a增至2017年的3 139.6亿元/a,增加了近300倍(表2)。

表2 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15-16],2011年环境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占环保产业年营业收入的15%,2015年为51%,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首次超过环保装备业,成为环保产业的主体,2017年升至66%。

2.2 产业结构与布局

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在发展之初主要以开发、设计等为主,随后逐渐向总包运营、工程建设、金融服务等领域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已形成涵盖水、气、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态等多领域的服务体系,且向环境服务综合化发展。环境服务业细分领域包括环境保护监测、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管理、其他自然保护、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危险废物治理、放射性废物治理、其他污染治理等,已有统计的细分领域从业企业数量和年营业收入情况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环境保护监测和水污染治理2个领域的从业企业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领域。环境服务业虽然业务领域较广,但是各领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领域发展还比较薄弱。

图1 2017年我国环境服务业细分领域情况Fig.1 Subdivis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service industry in 2017

此外,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分布和环保产业的分布一样,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呈“一带一轴”的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江经济带和珠三角三大区域[17],环境服务业基本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内。2017年,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环境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居全国前三位,北京市超越上海市成为第四,重庆市位列第五,5个地区贡献了全国环境服务业年营业收入的57.0%。

3 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构建与评价

我国环境服务业不论从规模还是结构、布局等方面看,近年来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水平需要全面、综合考量。环境服务业是技术、智力密集型行业,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和影响了环保产业整体的发展水平[8],也是评估环保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因此,笔者定位到环境服务业产业层面,不仅考虑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考虑产业发展的创新和增长能力,从产业角度来综合考虑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3.1 指标体系

为实现对环境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要构建科学、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以获得客观的评价结果。在参考已有关于环境服务业竞争力[10,18-19]、环境服务业成长能力[20]、环境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21-23]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涵盖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在内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具体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盈利能力、产业集中度、产业创新能力5个维度,形成包含1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见表3。

表3 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降维把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划分为一类,以更好地表征原来较多指标的信息,即提取主因子。根据各主因子的得分可以确定影响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还可以计算出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据此分析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年际变化。数据来源于2015—2017年我国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数据,2016—2018年《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知识产权网。

3.3 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3.3.1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运用构建的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SS 22.0对我国2015—2017年环境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各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见表4。

表4 我国环境服务业2015—2017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3.3.2模型检验

采用SPSS 22.0软件计算得出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为0.726(KMO>0.7),说明各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相对较高,适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df为109,sig为0.0,拒绝各变量的独立假设,主成分分析法的适用性检验成立。

3.3.3主因子选取

主因子选取的原则是特征值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前几个因子。根据该原则,经过总方差分解,前2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积方差贡献率为100%。因而,选取前2个因子为主因子,分别记为F1和F2,这2个主因子可以较好地表达原始数据的信息,能够反映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3.3.4年度综合指数测算

为提高主因子的解释力,对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相关性大的指标聚合在同一主因子上,并根据聚合指标的共性赋予各主因子不同的含义。F1在环境服务业产值占比、年营业收入、行业平均营业利润率、缴税额、行业集中度、研发经费投入6项指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反映了环境服务业的经济增长能力,因而将F1命名为环境服务业经济增长能力因子;F2在从业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大型企业占比、新增专利数、技术创新项目数5项指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反映了环境服务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因而将F2命名为环境服务业规模技术增长能力因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的因子得分系数和各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年度的主因子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F1=0.900X1+0.753X2+0.739X3+0.936X4-

0.091X5+0.995X6+0.932X7+0.983X8+

0.942X9+0.772X10+0.941X11

(1)

F2=-0.436X1+0.658X2+0.673X3+0.351X4-

0.996X5+0.099X6+0.363X7+0.183X8+

0.335X9+0.636X10+0.340X11

(2)

2个主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单独使用某一主因子并不能对各年度的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因此按各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指数(F):

F=[8.001/(8.001+2.999)]F1+

[2.999/(8.001+2.999)]F2

(3)

进一步得到:

F=0.73F1+0.27F2

(4)

由式(4)可以看出,F1对环境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数影响比例为73%,F2为27%。由此可见,2个主因子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因,而其中经济增长能力又是影响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子。根据式(4),各年度综合指数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我国2015—2017年环境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数

由表5可知,从2015—2017年我国环境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这与各类指标分析结果相一致。F1在2017年最大,表明当年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能力因子的提高。F2在2016年最大,表明当年的技术增长能力的提升促进了环境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未来促进我国环境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从提升经济增长能力、规模技术增长能力等方面着手。

4 提升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4.1 扩大环境服务业企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

根据企业产值、税收情况,重点从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危险废物治理、环境保护监测服务等领域筛选出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列入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名单,制定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培育上述重点领域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或者拥有专利较多、技术创新项目数量较多的企业。通过改造提升、整合带动、兼并重组等措施尽快扶持一批成长型小企业进入中大型企业行列,同时进一步引导小微企业向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4.2 提升环境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增长能力

进一步提升政府对环境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大气、水、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污染治理领域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投入,结合业务发展开展必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建立相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有重大技术创新的环境服务企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奖励,协调环保服务产业的产学研三方优势,确保环保技术的高效研发,通过获取独立的知识产权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政府及企业还应当加大对环境技术人才引进的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4.3 健全环境服务业市场化运营机制

为进一步拓展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市场,要加快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政府在环境服务业市场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减少对环境服务企业的控制,鼓励企业采取服务外包、特许经营、合同租赁等运行模式。鼓励非公有制环境企业的进入,政府可以采用补贴等方式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合理利润。

4.4 完善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培育环境服务企业中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都离不开相应配套措施。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鼓励环境服务业市场融资模式的多样化,尤其是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解决目前企业升级、整合等的资金问题;其次为激发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活力,政府应优先采购环境服务,增强环境服务市场的有效需求,为环境服务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同时鼓励环境服务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和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最后,不断完善国家及地方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服务企业提供专利、申报奖项方面的指导,加快环保技术成果的凝练和进一步转化。

猜你喜欢

服务业因子水平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张水平作品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作家葛水平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