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艺术发展格局下的创作张力和受众权利

2020-07-22王琬卓

文化产业 2020年15期
关键词:艺术家受众创作

◎王琬卓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艺术门类的产生和发展是独属于人类的精神希冀和价值体现。社会发展在满足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基本需求后,精神层面的渴望才会呼之欲出。在人类与自然世界不断强化的联系和人与人之间不断增强的社会交往中,艺术媒介的形式以及艺术传播的方式也在向着创作张力逐渐延展和赋予观众更多权利的方向发展,在大众面前已经展开一幅新媒体艺术发展格局的画卷了。

一、新媒体艺术语境下的现代化创作张力特点

新媒体艺术是一门新生的艺术学科门类,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这就恰恰证明了新媒体艺术反思的不仅是人精神审美的价值需求,也同样关注的是时代变迁、技术进步、价值选择的现代化命题。在当今世界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对人文意识觉醒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多样、碰撞的环境推新了旧有的思维模式,于是应运时代而生的新媒体艺术在创作中展现出的最大特点便是“融合”。

纵观从古至今的艺术门类,例如音乐、美术、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在自己的领域里遵循着线性呈现的传统逻辑,这时影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给艺术的融合打造了一个最直接的基底。在影像空间里,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是自然而然的展现形态。但是若非在新媒体艺术的语境里,即使是影像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只是结合却并不融合。在《光影如网》的展览中,艺术家铁木尔·斯琴持续创作的系列项目“新和平”(图1)观众可以坐在不规则圆形白色石头上,带着VR眼镜观看最原始的地址纪元,冷静克制的女声在耳边说着对待人类和世界的看法。女声旁白不断地用沉稳的声音提醒着所有人,人类仅仅是万物构成的复杂世界中的一部分,但是因为人类的无知,但这个相互联结的体系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整个展示项目笼罩在紫红色的荧光之下,对于画面、声音、色彩的感受在同一时刻侵袭了观众的感官神经。作者从自己的个人角度出发,表达了对人类如何定位自我的分享,试图在这一条发生巨变的时代道路上探寻更合适的方式,用《新协定》本身的话来说,它旨在“培养”一种与规律、物质和能量所产生的巨大创造力相关的精神关系。新媒体艺术利用技术手段达到的“与时俱进”,把传统的艺术形式融合,正式跨过了虚拟现实的边界。在新媒体艺术带来的多媒体融合性下的不同艺术形式,艺术传播的影响力从媒介多样化的基础上升至感官多样化,确实是新媒体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而言存在无法比拟的优势。

图1 “新和平”

除了艺术媒介的融合,利用新媒体艺术的价值逻辑,艺术家在对于现象、意象的解构和重组的融合上也迸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陶辉的作品《跳动的原子》(图2)在对于女声旁白和画面呈现这二者的组合上构成了视听语言的隐喻,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思考聚焦在节奏感,而节奏感画面对应的是在中国各个旅游景点都能看到的木槌制作食品、乡镇青年的街舞秀、广场舞大妈的聚会。不禁让观展者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否就是这样一直在跳动却从未停歇,但在这千奇百怪的运动之中又有着一些未知的规律在等待着人们的发现。新媒体艺术的思维模式不再是标榜统一和标准,而是呼吁释放和自我认同。对于一个概念不同的解释,对于每个解释自圆其说的能力,更符合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趣味。

图2 《跳动的原子》

二、创作思维在艺术性延展之后回归现实意义

在当下文化的传播阶段中,最适应的艺术传播方式确实是各种数字技术的呈现模式。世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个物质资料极为丰富的客观世界中,但又在轰轰烈烈的发展中不得已作出取舍,这时候人们对于个体价值的追求、对于人性原始的渴望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被打碎,技术手段给予人感官的冲击反而可以刺激人们碎片化的知觉体验。但是正所谓“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加持的新媒体艺术,还是越来越体现出承担着反思现实的功能性。

新媒体艺术作品从诞生的想法到制作的过程再到呈现的效果,无时无刻不浸透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的思维模式。艺术家在输出观念的时候不仅是站在表达的立场上,他人的反馈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展现在传统的第三方观众面前。例如徐震的单屏幕录像《喊》(图3)的内容是:艺术家站在熙来攘往的上海街头、车站,对着人群大喊一声,然后拍摄下人群回头的影像,捕捉人们或惊诧或警觉或茫然的瞬间反应。尹秀珍的行为作品《洗河》(图4)中,艺术家借用现代工业手段将府南河河水取出十立方米,在冰厂制成冰块,然后再运回岸边以清水加以洗刷,过路的市民共同参与,两天之后终于将这一部分河水“清洗干净”。这两个作品都具有艺术家通过行为方式审视现实的特点,作品都带有一丝戏谑和荒诞的感觉。

图3 《喊》

图4 《洗河》

徐震在《喊》中挑战了公共领域一瞬间的默认秩序,探讨的是对个人意识侵入的后果。个人意识和公共领域本来是两个范围的概念,被作者用强制打破的方式参与进去,两个概念的关系就变得又有分离又紧密起来。《洗河》中采用的“河水”的载体是艺术作品中很有意思的一种选择,冰块河水最终会消失不见,是在大众无意识的惊奇中被洗刷干净的,物质的污染消失了,但是精神的污染呢?现代社会人们的眼界和思维都更加开放,单一的结果论在生活体验中显得苍白无力,艺术家也不再追求艺术作品信息的单向传播,这种新的艺术形态让渡出一部分艺术生成的过程给他人,他人各式各样的反应使得艺术呈现拥有更自由的表达和更丰富的内涵。现代化的处境也同时训练了一种现代化思维,那便是对人内心世界更深刻的剖析和挖掘,对于人的可能性有了更充分的肯定。新媒体艺术作品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对于艺术性的延展展示外,立足于社会的现实意义始终是其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正在弥补当下时代越来越显现出的精神审美空白。

三、新媒体艺术格局给予受众的权利和要求

当今的人们沉浸在商品概念越来越广泛的消费社会之中,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容易走向表象化和结果论。尤杰尼欧365度现实倒影摄影展(图5)和team Lab无界美术馆(图6)的艺术家创作理念和展览设置都在追求着沉浸感的打造,极力突破着艺术和受众之间的壁垒障碍。运用现代的手段精准地定位参展者的感知神经,来达到展览“沉浸”的目的。

图5 尤杰尼欧365度现实倒影摄影展

图6 team Lab无界美术馆

新媒体艺术给人们最直接的冲击力在于兼备了传统艺术形式在过去艺术传播框架里的基本功能,处在当下快节奏社会环境艺术的应对措施着重增加了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参与”,同时又依靠技术手段把图像、声音、装置包装得更加夺目,引导观众参与到与艺术最本真的交流和对话之中。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找寻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平衡点,受众可以看到艺术诞生的过程,用沉浸感拉近普通观众和受众的距离。但是在艺术家的创作越来越注重受众的感受和体验,赋予了受众更多权利的同时,这种艺术形式也向观众提出了要求:艺术家用调侃性和批判性创作成的作品和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并非完全一样,受众在离艺术作品越来越近的过程也要始终保持理智和思考,在技术覆盖的表象下继续追问艺术的人文价值。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是新时代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补充和发展,是一种更为复杂和多样的艺术传播形式。艺术家的创作有了更为强大的技术辅助支持、有了更具张力的艺术表现范式,这大大提高了受众和艺术的连接,也对受众对于艺术的观看、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艺术家受众创作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