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化基因分子的提取与传承

2020-07-20刘晓娜段汉明

美与时代·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基因文化

刘晓娜 段汉明

摘  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催生出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大的历史变迁而名垂青史的城市,这些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频繁渗透、交融,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因缺乏清醒的自我认知而深陷同质化的困境。各区域不同的文化决定了地域人之间思维、行为及地域发展的差异,文化基因作为文化系统的遗传因子,对其深入研究将大有裨益于当前的城市文化传承。城市规划领域内,依据文化基因的功能、属性将其分类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立足各类文化基因的特性选择相应的传承路径,通过文化生态保育、文化战略嫁接、文化基因植入等手段保护文化资源并使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引领城市文化的良性继承和发展。开封作为著名的“五大古都”之一,“八朝建都”之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以开封为例进行研究,对其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出谋划策,也对其他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基因;地域文化;传承路径;开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然而在“西风东渐”的语境下,多元的文化世界正被“推土机”般的西方文化强势摧毁[1]。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浪潮的出现,“千城一面”“空心城市”“文化与活力双重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往往容易将某类文化现象视为地域文化的精髓,甚至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盲目套用国内外城市的一些实践经验和艺术样式,为城市文化建设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本文试图以开封为例,在城市规划的背景下,将“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挖掘和梳理城市文化基因探索适合中国土壤的文化传承路径,希望以一种全新的生物遗传学视角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提供借鉴指导[2]91。

一、文化基因的相关研究

(一)文化基因的内涵

文化基因是与基因类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物遗传学的迅猛发展,一些文化学者亦开始尝试以“基因”的视角来研究人类文化进化规律,探索文化中是否存在类似生物基因那样能够遗传、控制性状的“文化基因”。1976年,英国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创造了Meme一词,指代“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他认为,文化可以像生物基因那样复制、变异、选择。自此,西方很多学者掀起了对Meme的研究热潮。1988年牛津词典将“谜米”定义为一种文化要素并录入其中,可视为一种非基因手段的复制[3]。1999年,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出版了《谜米机器——文化社会传递过程中的基因学》一书,类比生物学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将模因的理念应用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中,掀起了模因领域的新高潮。之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展开对模因的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文化基因是隐性的,却可以物化地表现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于城市文化的各种要素之中。正如Daniel Dennet在2008年3月8日TED Confrrence 2会议上所指,文化基因具有竞争、并存、复制、繁殖的功能,比如语言就是一种有声的文化基因[4]。

国内的文化基因理论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展开了对“文化基因”的研究。1990年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中提出文化基因是一种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心理底层结构[5]。毕文波认为文化基因是一种隐身于各种文化现象中,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承和作用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包括具有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6]。虽然赵传海对前者的观点高度评价,但他指出这个定义没有看到有些传统文化可能被激活而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文化基因是那些具有复制性和复活性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要素[7]。王东认为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和基本要素[8]。乌再荣认为,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相似,都是可进行传播与遗传的复制因子[9]。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文化基因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类似于生物基因遗传、变异和选择功能的信息传递单元,用以指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之间的交融也导致了文化基因的良性和恶性变异,促使了文明的前进或倒退。

(二)文化基因的类型划分

解析文化基因首先要对文化基因进行分类,不同的划分原则下种类亦不相同,较为普遍的是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分类方法。物质文化基因以实物为载体,通过物质材料、结构、色彩、样式等呈现、传播与传承,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生产文化等,而非物质文化基因则以意识形态方式存在,通过思维模式、艺术审美、行为方式等来表达和传递,如信仰文化、语言文化、制度文化等[10]。

需要说明的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非必然对立,有些文化基因兼具物质与非物质属性,如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号称“人工天河”,供人欣赏的同时又兼具非物质文化的特质——“红旗渠精神”。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类别下的亚类文化基因又可再分,如居住文化可分为建筑文化、街巷空间、聚落形态等,信仰文化又可分为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各种文化基因相互影响制约形成地域特有的文化[2]91-92。

此外,文化基因也可按照功能特性进行类型划分,参照刘沛林教授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分类,本文遵循以下原则:1.是否占据主导地位;2.对文化有无辨识功能;3.是否具有良性变异价值,将文化基因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11](如图1)。其中主体文化基因占据主导地位,它记录着核心信息,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其他文化衍生母体,如周庄,纵横交错的河网孕育了临河而居、粉砖黛瓦的江南风采,水文化成为周庄的主题基因。附着基因是存在于某个载体上的遗传符号,能够高度反映历史文化片区的文化特征,且有利于加强对主要基因的认知,如物质文化基因中具有高辨识度的建筑构造、装饰纹样(徽派文化的马头墙、天井),非物质文化基因中的地方方言、戏剧技艺等(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混合基因不是某个地域所特有的,但却记录了该区域某一时段重要的历史信息,是地方文化基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

(三)文化基因的要素

生物界的基因通过碱基配对来完成物种繁衍。而探索人类文化系统遗传密码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实现“碱基配对”,便需要首先搞清楚这类遗传密码中包含哪些文化要素,各要素间如何识别、配对和转录等。传统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宗教信仰、聚居形态等各种文化元素依据自身属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序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全面性记录地域文化的特定基因结构[13]。构建地域文化的结构模式图就是我们层层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该图能够清晰展示文化基因的内容、特性及相互关系[2]91。

(四)城市文化基因对地域文化传承的意义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信息,而这些信息蕴含着地域重要的文化基因,地域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基因延续的过程[14]。然而,在当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中,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层次特征并没有很好地被挖掘和运用,导致了千城一面和文化断裂问题频出。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和人们主观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城市的文化传承状态不尽相同,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保留民族文化的灵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提炼、挖掘城市文化基因,探索地域文化传承的优化路径,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基因最为集聚的区域,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借此,文章选取中原城市开封为例以文化基因的视角探讨地域文化的传承路径。

二、开封城市文化基因的要素解析

(一)开封概述

开封地处河南省东部、中原腹地和黄河之滨,是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系使这座至今4100余年建城史和建都史的城市,孕育出汉唐以后、明清之前、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北宋时期的东京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更是世界性的国际大都市,经济、文化、科技发达。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封的城市文化是以“运河和宋都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演绎发展而来的文化体系。因运河而造就了璀璨一时的宋文化,并通过现存建筑遗址、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技艺等得以呈现及延续;在后续的历史潮河中,连同衍生或者汲取而来的文化基因,连同前者共同交融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开封文化[15]。

(二)开封城市文化基因的要素解析

基于上文中文化基因的划分标准,在借鉴参考大量的开封市历史文献、名人拜访、居民口述,以及实地调研等基础上,对开封的历史、人文、地理等深入研究,文章试图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构建开封的城市文化基因结构,并从中提取出具有深层次、高影响性、强生命力的文化基因要素,对其进一步解析,借此期望探索开封地域文化的内核,并为后续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的研究,创造良好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如图2)。

1.运河文化基因

开封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包括汴河故道开封段、州桥遗址和开封古城等[16]。运河沟通、交流、包容兼并的特征使得开封在历史上,尤其宋时期,人员流动和物资信息交换频繁,经济、文化、商业、科技达到巅峰。这座因运河而在世界荣极一时的城市,繁华的都市景象都被张择端清晰地描绘在《清明上河图》中,包括商业生产、文学艺术、建筑园林、民俗文化等。尽管现今虹桥、州桥、汴河遗址等多因地质、河流冲刷等原因深埋地底,但以汴河段為代表的大运河所产生的灿烂文化,却为这座城市积淀下深厚底蕴,是开封不断前进的文化之基,没有汴河就没有宋东京城的繁荣,没有东京城就没有历史文化名城开封。运河文化无疑是开封的主题文化基因。

2.聚落文化基因

聚落文化主要从街巷文化、院落文化、建筑文化方面进行分析。开封现存的历史建筑类型多样,包括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形制、空间、色彩及装饰比较丰富,如大相国寺、开封府、包公祠、铁塔、繁塔、延庆观、刘青霞故居、山陕甘会馆等。

开封街道众多,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有书店街、马店街等商业性街道。星罗棋布的胡同纵横交织,其中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素有“七角八巷”之称。其中七角:县角、行宫角、崔角、丁角、吴胜角、都宅角、府角,演变成大街的有丁角街、吴胜角街。八巷:双龙巷、贤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为生产中街。因曾居住过两位皇帝而负有盛名的双龙巷现存12处名人故居,是国家历史文化街区。

遗落在胡同中的院落多数形成独具特色的窄院模式,即由传统的北方四合院历经演变而成的院落,前面的宽场主要用来从事农业劳作,多用来打谷、脱粒;近代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活动逐渐退出居民生活,前场淘汰,仅保留后面院落[17]。这些院落面宽较窄,最窄的只有0.9米,进深较长,因此称其为窄院,以徐府街中的窄院住宅较为典型。居住建筑一般沿袭清末明初的建筑风格,则有典型的豫东特色,多以青瓦、砖石、木材等为原材料,采用“一明两暗”或“明三暗五”的单体形制,砖木混合承重的抬梁式结构,建筑立面常采用青砖铺砌,装饰手法一般为石雕、砖雕、木雕或辅以彩绘,装饰题材以崇德思贤、君子之道、福禄长寿等为主[18]。

诸如上述这些依附于物质载体的街巷布局、院落形制、装饰纹样、建筑色彩等具有高辨识度和符号意义,是开封的附着文化基因。

3.生产文化基因

生产文化主要从汴绣、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宋朝官瓷说起。汴绣素有“国宝”之称,因其工法精致、针脚细密、图案严谨、取材高雅、色泽秀丽而著名,宋时便已驰名全国。2006年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为开封另一特色传统技艺,可分为门码、神码、年画三大类,内容多源于神怪传说、民间故事、戏曲等,画作古朴夸张、线条简洁粗狂、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原劳动人民的质朴豪爽[19]。而北宋官瓷,存世较短,仅有文献和文物可考,制法工艺尚在研究中。三者高度反映开封文化特征,属于附着文化基因。

4.饮食文化基因

开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时便已作为饮食文化中心,在北宋时期更是达到顶峰,并将中原饮食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280余种豫菜,均有千年历史。深厚的传统食文化底蕴使开封饮食业具有“名吃、名店、名产”的特色[20]。除此之外,灯火辉煌的夜市中独具特色的小推车、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含有浓厚腔调的叫卖声带着开封传统文化的痕迹,“吃小吃,去夜市”已成开封独特的饮食文化。开封饮食文化是以主体文化为母体衍生而来,融合了南北特色,归属于混合文化基因。

5.信仰文化基因

民俗文化方面,这里是中国菊花名城、书法名城、“戏曲之乡”和“盘鼓艺术之乡”,民间技艺繁多,既有传承的艺术脉络,又有后人开拓的新品[21]。随着深厚文化资源的积淀,打马球、 蹴鞠、斗鸡、斗狗、秋千、抖空竹、高跷、旱船、秧歌、空竹、盘鼓、摞石锁、麒麟舞、唢呐、蹦杆轿、二鬼摔等民俗活动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每度菊花节时,赏菊花灯、开菊花会和品菊花酒更成为开封独特的节庆活动。这些一般性的民俗活动和普通化的宗教信仰亦属于混合文化基因的范畴。

6.城市建设文化基因

以“八朝古都”著世的开封,前后相继有夏朝、魏国、后梁、后晋、辽朝、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在此定都,城市建设几经更新,文化底蕴深厚。尤以宋时开封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通过现存的城市遗址和历史文献画作不难发现,“大宋东京”显然成为开封走向国际化舞台的名片,宋文化亦属于开封的主题文化。此外历史中屡因黄河泛滥等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相互叠加深埋于黄土之下,构成了今日的“城摞城”奇观,是开封独有的城市建设文化特色。

三、城市文化基因视角

下开封城市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一)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路径

文化基因类似于生物基因,同样面临适者生存的淘汰机制,其传承的路径涵盖:异质文化入侵、文化物种竞争、文化因素演替和文化基因突变等,而基因突变是文化继承和进化的基本力量。良性的变异,即在不破坏原有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移植文化基因于生产、生活、娱乐休闲中,将地域的文化资源变为文化的发展资本[22],此外通过转换初始功能和植入符号元素等途径实现城市文化的复兴,创造一个富有特色、生机勃勃的历史文化名城[23]。而恶性突变,例如以开发文化项目的旗号谋取商业利益,大拆大建或盲目地将外来元素强加于传统的建筑或文化中,最终将导致地域文化的变异和城市传统风貌的破坏。因此,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不破坏其原真性和地域性,将所有能够记录历史信息的原始文化基因进行原样保护和保存[24]。同时,采取合理的途径利用基因的变异促进文化的优化和传承(如表1)。

文化生态保育 侧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将所有能够记录历史信息的原始文化基因进行原型遗传和协同保护;如博物馆对文物的收集保护,文化遗产单位的确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

文化战略嫁接 提取优秀的文化基因,移植到文化衍生品、公共实施、节庆活动、艺术产业等领域,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实现城市文化复兴的战略部署。

文化符号植入 将原文化基因移植到其他具有发展潜力的基因或物质载体中,演变出能体现原文化基因特性和内涵的衍生品。

(二)文化基因与传承路径关系梳理

地域文化像是一条载有文化遗传信息的DNA 链,不同类型文化基因的特性和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所适宜的传承路径亦各有差别。

首先,主体基因占据主导地位,是其他地域文化基因衍生变异的母体,必须采用生态保育的方式使其得以原型遗传。然而,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文化资源的转换和运作实现文化价值的积累。把文化产业作为纽带,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联姻”,将分散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成为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才是传承主体文化的关键路径,即文化战略嫁接模式。此外,主体文化基因通常具有高辨识度,文化符号提取便利,亦可采用文化符号植入的模式。

其次,附着基因同主题基因一样具有识别地域文化的功能,并且有加强主体基因的作用。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取得物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外, 高度关注产品的符号价值。传承地域文化时采用文化符号植入的模式,从附着基因中提取文化符号植入文化衍生品、公共设施、城市空间、新兴产业、节庆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加文化的符号价值,还使文化更具地域性与归属感。

最后,混合基因不为该地域特有,不具备识别功能,属于一般基因类型,但对于维持地域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多样性意义重大,适宜采用文化生态保育的传承方式(如图3)。

(三)开封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

开封文化隶属于中原文化圈,其丰厚的历史底蕴与耀眼的运河文明、宋文化是中华大地上的沧海遗珠,地域文化的传承路径选择如下:

1.文化战略嫁接模式

运河文化是记录开封历史变革的主体文化基因,大宋文化亦是其他文化的衍生母体。首先,将运河文化、宋文化作为开封文化的核心,通过宋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大型情景剧《东京梦华》及一年一度的中国菊花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塑造城市形象,打响开封“运河明珠”“大宋京都”的文化战略。其次,开封地处平原,交通便捷、气候温和,“一城宋韵半城水”,文化遗址琳琅满目,适宜挖掘城市传统文化资源,聯合西区的一些新建项目如城摞城主题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等,建立“开封文化生态核心区”。最后,开封文化战略还应围绕汴绣、木版年画、宋瓷、历史典故、国学等附着文化基因,搭乘郑汴一体化的快车,利用开封西湖的地理优势使该片区成为集休闲宜居、商贸交流、国学培训、影视基地、动漫开发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联合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展示开封文化风貌,成为著名文创基地[25]。

2.文化符号植入模式

对主题文化基因、附着文化基因中极具辨识意义的文化元素进行抽取,提炼为文化符号,通过设计手段应用于城市建设的方方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居住、休闲、生态和文化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根除同质化的城市弊病。

首先,由于旧城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等原因,如今开封老城区日益破败,风华残褪,街巷空间遭到严重破坏,但所幸整体格局仍保存较为完整。因此,我们在疏通堵塞巷道,保证街巷空间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应对传统空间进行提炼分析,抽取院落单元转化为设计符号,进行演变组合,修复城市肌理。

其次,传统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风貌特色。开封现存的传统建筑多为楼院式民居,抬梁式坡屋顶、青砖墙、石雕、砖雕、木雕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依据建筑自身及城市建设需要,我们可以将传统民居中具有标识意义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饰纹样、色彩等元素提炼为文化符号植入建筑、景观、雕塑、小品中,塑造开封特色。修缮、整治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营造城市空间历史氛围,延续古城特色风貌。

此外,汴绣、木版年画和宋瓷等非物质文化元素同样可以采用文化符号植入模式应用于民俗节庆活动或者公共空间建设中,延续地域文化。

3.文化生态保育模式

对开封进行整体性保护,包括古遗址群、古建筑群、城墙、街巷空间和工艺技巧等主体文化和附着文化要素(如繁塔、双龙巷、汴河遗址、城摞城遗址、汴绣和木版年画等),以及民俗节庆、传统饮食等混合文化要素。协调各部门联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严守城市规划紫线,管制历史风貌区周围的城市视线廊道、景观风貌以及建筑体量、高度、色彩等;修整相应的历史遗迹、文物进行静态展示,并辅以多媒体技术对文物内涵及价值演绎解说达到活态传承的目的,保护文化基因系统的多样性。此外,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可借助当前旅游热潮,围绕特色饮食,如八大碗、灌汤包等,打造美食文化节,辅以配套作坊,让游客参与制作,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利用杂技、高跷、舞龙等民俗表演传承混合文化基因,再现市井开封。

如何使文化基因发生良性变异,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并有效运作是促使地域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实现代际繁殖的关键所在。至于具体传承路径的选择,需要综合权衡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作用、经济效益与实施的难易程度。总之,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时,应优先构建运河宋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促进运河文化和宋都文化的战略嫁接形成自主品牌并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在制定城市详细规划时,明确开封特有的生产生活文化、手工技艺及建筑与空间特色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对象,提炼符号融入生态景观、城市中心区与社区建设形成开封生态文化核心区。

四、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文化剧烈碰撞,地方优秀的特色文化正悄然发展、演变甚至流亡,千城一面、文脉断裂的问题频出。传承城市文化决不能止步于文物保存等单一的静态途径,本文试图在城乡规划视域下,以一种全新的生物学视角,将文化基因作为研究对象,解析地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基因;并把文化基因梳理归类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三种基因类型,依据各类型的功能属性相应的选择文化战略嫁接、文化符号植入或文化生态保育等模式的传承路径,保护地方文化、促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引导文化基因的良性变异,最终实现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此同时,希望借助本研究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提供借鉴指导。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文化复兴与规划变革[J] .城市规划,2007(8):9-13.

[2]赵鹤龄,王军,袁中金,马涛.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5):90-97.

[3]赵静.中华文化基因的特点探析[J].文化软实力,2017(4):77-82.

[4]钟伶俐.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07-111.

[5]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毕文波.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2):27-31.

[7]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2008(2):50-52.

[8]王东.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与现代传承(专题讨论)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学刊,2003(5):130-134+147.

[9]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10]程翠英.武汉文化定位及推广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1]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12]谢芳,谭程.文化基因视角下民俗文化旅游衍生品的演化路径——以广西“渡河公”节庆民俗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86-91+123.

[13]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 的信息[M].杨玉玲,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4]陈虓.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5]汪平西.基于基因植入理念的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以淮南上窑古镇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问题,2017(3):43-48.

[16]高婉斐.隋唐大运河开封段遗产保护与展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7]刘晓东.开封徐府街窄院型住宅保护式更新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8]黄盼盼.豫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19]陈倩雯,郝昕奕.文化基因视角下古镇地域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以开封朱仙镇为例[J].城市建筑,2019(1):155-158.

[20]路明霞,李陇堂.河南省开封市“宋都”特色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7(4):406-410.

[21]左倩,汤琳.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软实力提升研究——以开封城市文化为例[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4):82-83.

[22]张敏,刘学,等. 南京城市文化战略及其空间效应[J].城市发展研究,2007(5):13-18.

[23]王璠.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特色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

[24]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態保护实验区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35.

[24]刘涛,甘桂芬,钱钰.论古都文化形象的内涵、特征与塑造[J].中国名城,2015(10):11-29.

[25]柏强.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开封古城保护与更新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刘晓娜,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段汉明,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基因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谁远谁近?
基因事件
基因
基因搜索仪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