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实我是一个书法传统的继承者

2020-07-20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彼岸书法家书法

鲁大东

名齐,号启明、夷窠,蓬莱人,生于山东烟台。

被称为七零后书法家,七零后这个事,当初由不得自己选择。

曾经在中国美院读书,书法博士,导师王冬龄、朱青生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学生时代参加过一些大赛,得过不疼不痒的奖,觉今是而昨非。

最早学画,现在也参与当代艺术。喜欢艺术史,不搞假国学。

一九九五年组乐队,现在是”与人“乐队主唱,出过两张专辑,定期不活动。

喜欢交朋友,笑骂不由人。

艺术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思想的表达胜于形式的表演。大东老师不但在汲取传统上全方位,无死角,还深谙中西学理,所以在每一颗时代灰尘落下来的时候,他都站在现场,书法结合这种临场,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观念表达,这在当代书法家中应该是仅见。

——湖州老费

鲁大东是出生于山东的“70后”,读高中时属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因为叛逆旷课,成绩起伏十分厉害。因为父亲生病,他很长时间都陪父亲待在北京,常常从玉泉路走到和平门琉璃厂看书。鲁大东喜欢泡在书店,读的最多的是当代文学和哲学,包括卡夫卡、伍尔夫、莫言,那时候莫言还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中国美院读大学的时候,鲁大东一个人编了一本文学杂志《天火》,所有的插图、约稿、抄写都是他亲自操刀,共出了4期。他说自己后来放弃文学和哲学,一是因为自己的专业,一是因为有了新的目标。他原来写诗,后来在杭州做与人乐队主唱时,这项技能又投射进歌词里。

魯大东的书法师从艺术家王冬龄,但老师对他最重要的影响并不在艺术技巧上,而是做艺术的态度。在鲁大东看来,“他并不追求多么神秘或高深的意义,而是极度投入其中,他首先是一个书写者,在书写时得到一种愉悦;此外,他还愿意将传统与当代做更深的结合。”

如今作为中国美院的副教授,鲁大东希望在年轻一代中培养出更优秀的书法家,成为竞争对手,反过来刺激自己的创作。在鲁大东创作之路上,不乏这样的靶子对手,他将这种竞争比作弹琴,看到别人做出来一个东西,马上就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自己也要马上做出一样厉害的东西来。正如他为自己所定的短期目标:先超越所有活着的书法家。

鲁大东的书法与重口味

鲁大东自言在19岁时放弃了文学和哲学。彼时他正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师从刘江、章祖安、王冬龄、祝遂之、陈振濂等一代名师,这些名噪一时的书法教师给予了鲁大东较为专业的技法训练。而鲁大东少年时的理想是做一名连环画创作者。

作为一名初中时期的“学霸”和高中时期的旷课者,鲁大东将许多业余时间用于西方素描速写练习。审美上的良好直觉使鲁大东拥有了某种早慧的气质,一度被时代遗忘的画家张光宇成为了他的偶像。

这位先于安迪·沃霍尔几十年创造出波普风格的中国漫画家,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超越时代的前瞻性深刻地影响了鲁大东。故而鲁大东甫一进入书法,就已经站在了图形图像学的维度上思考问题,而这一研究方法和创作出发点,往往被传统书法教学所忽略。

出于对图形图像本身的关注,并以良好的中西美术训练,鲁大东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在汉字字形的把握上落入窠臼。又不等同于“临帖书法家”脱离了碑帖就无从下笔,鲁大东在早早解决了字形准确这一基本问题后,自觉追求起了线条的绘画感、用墨的轻重透视感,以及一幅作品整体的构图感。

在这看似不甚严肃的“当下书写”中,往往潜藏着摩崖刻石、秦汉简牍甚至金石铭文的血脉,几乎每一笔都能找到出处,而组合起来又是一种全新的气息。新与古在鲁大东的创造性书写中融合到极致时,就好像一切都不存在一样。

所谓大象无形,释家的信徒们念了一生有形有字的经书,却往往不曾悟得一个“空”字。艺术原本就不是做给所有人看的,形成观照关系的前提是因果缘分,鲁大东从来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向不介意观者的多寡。

Q&A采访节录

问:你的作品中体现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过渡,没有决裂,分裂,而是结合、吸收和延伸,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用了什么办法?这种过渡有没有遇到或问题?

答:“过渡”这个词很有意味,在汉语中通常它包含着三种含义:一是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trasition;interim);一是指事物的一种中间状态(limbo);还有,它就像一只摆渡的船,进行着由此岸到彼岸的行为(ferry)。

佛经讲“般若波罗蜜”(Praj?āpāramitā),通过智慧(Praj?ā)到达彼岸,但彼岸是更高的境界吗?传统是此岸,现代就是彼岸吗?此岸不就是就是彼岸的彼岸吗?

中国大陆现在讲“科学发展观”,虽然不再提“破旧立新”,但这种观念的影响不会轻易改变。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不把(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在上个世纪后半叶,这篇文章的核心部份在中国大陆被要求熟读乃至背诵,使“不破不立”成为一句路人皆知的成语。直到今天,中国大陆各个角落依然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奇怪地并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因之一。不破不立,本来是一个佛学概念,毛泽东成功地借用了这个概念,以致于他被认为,是这个词的发明者。在阶级斗争的语境中,不破不立表现为一种条件关系:如果不破坏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但是从佛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也完全可以解释为另外一种并列关系:既不是破坏,也不是建立。

宋朝知礼和尚《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解释说:“以若破若立,皆名为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观也。”“不……不……”是佛经常用句式,可以解释为“既不……也不……”。“中道”是不破不立,若破若立,非破非立,也就是龙树在《中观论》所说的:“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猜你喜欢

彼岸书法家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彼岸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书法欣赏
幸福不在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