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方向探究

2020-07-20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证书工业机器人

张 超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1 “1+X”证书制度概述

1.1 “1+X”证书产生背景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型的人才,更要培养实战型人才,做到校企无缝对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这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使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因此大力培育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因如此,“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即高职毕业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种制度对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

1.2 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介绍

工业机器人“1+X”证书是大职教、大设计背景下的产物,是“1+X”证书制度的试点专业,是国家为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储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工业机器人专业X证书因材施教,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做到结合教材、扩展教材,但不脱离教材,保证书证融通。针对不同人群设计针对性的等级证书培训制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每一级考核重点都有所不同,做到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培训。同时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学应以“1+X”证书制度为依据,开展相应课程教学、课程实训,举办相关专业竞赛,在提高专业竞争力的同时,切合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培养方案,为学生顺利考证提供有力保障[2]。

2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在企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是必然趋势。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基础建设还处于薄弱阶段,校内实训基地有限,实训设备落后、老化,培训师资人员紧缺。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较差,专业知识储备跟不上形势,不具备即刻上岗的工作能力。学校尽可能购置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设备,聘请企业专家授课,虽小有成效,但仍不能满足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3 基于工业机器人“1+X”证书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发展目标及方向

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并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类型的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

3.1 工业机器人专业细化

根据“1+X”证书制度要求,将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划分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方向、工业机器人运营维护方向、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方向等。明确发展方向后,根据证书制度要求开展相匹配的专业课程教学,并根据证书考核制度要求配备相应实训实操课程。

3.2 针对专业培养方向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保证知识的连贯性

如工业机器人专业从入学到毕业应当依次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数学、物理、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液压”“电工电子”“气动及传感器”等)、专业课程(“机器人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运维”等),既能达到知识学习循序渐进性的要求,又能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也为考取工业机器人“1+X”证书打下坚实基础。

3.3 教学进程安排有侧重点

以工业机器人专业“1+X”证书为例,在教学进程安排时侧重证书考核应试标准。在专业中建立“学徒制”[3]班级,制定专门的学徒制教育课程表,尽可能安排专业实践操作课程。提高证书考核内容学习占比,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保障证书考试通过率。

3.4 在“1+X”证书背景下,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生学习期间在企业实习实践,学生完成学业、获得X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后,为企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学生就业体系。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见图1)的建立是国家向智能制造强国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1+X”证书制度的培养模式既满足了智能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

图1 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体系

4 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体系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4.1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在新时代专业建设发展下,由于工业机器人专业属新兴高科技产业,社会整体专业人才储备量不足,且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就职于一线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导致了高职院校中专业对口且具备培训资质的教师人才严重不足。为了更加快速、高效地推进在工业机器人“1+X”证书背景下的专业建设,需要增加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训师资储备。增加专业师资培训制度、鼓励企业专业人才到高校中去就职、提高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能力对增加专业培训师资储备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4.2 专业硬件建设薄弱

工业机器人“1+X”培训考核试点需要具备专业证书考试认定考核的设备不少于15台、考核场地不小于1 000 m2,此外,还有一些试点专业人才及管理人才数量要求。因此,对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想要达到相关标准要求非常困难。高职院校需联系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吸收企业设备及资金赞助,从根本上加强硬件建设,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4.3 就业单位认可度需提升及完善就业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结合工业机器人“1+X”课程体系标准、培训及考试考点建设等相关要求,学生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顺利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后,得到专业对口企业认可,顺利就业,实现自我就业理想,展现自我价值,是“1+X”证书制度顺利开展的关键。从就业保障体系层面看,安排具备相关专业资质的“1+X”证书持有者就业、保障就业出路,对实施“1+X”证书制度有积极的推广作用,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制度的制定指明方向。

5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1+X”证书制度,并以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为例,阐明了其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指出了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实施高职院校专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为社会输出源源不断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证书工业机器人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