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2019年漆器研究情况综述

2020-07-17刘瑶

参花(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漆器特点工艺

摘要:我国是世界漆器文化的发祥地,不但漆器发明最早,而且漆器使用的时间也最长。漆器与其他器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且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2000年以前已有大量著作、文章对漆器进行研究。本文拟从漆器工艺、胎骨、纹饰、铭文、款识五个方面对2000至2019年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对漆器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漆器 工艺 特点

一、引言

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而日渐成熟与完善的。目前最早发现的漆器是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中的木胎漆碗,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历经3000年,虽然时间长,但进展很慢,器形简单,装饰朴素。夏代漆器罕见,到了商代,漆器品种逐渐增多。西周、春秋时期漆器的生产已粗具规模,多种质地的胎骨出现,镶嵌、螺钿、彩绘等装饰手法达到较高水平,形成特有体系。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髤漆工艺大发展和漆器制造业的繁荣兴盛时期,漆器在数量、品种、工艺上都远超前代。魏晋南北朝至隋代,漆器行业受战乱影响而衰落。唐、五代、两宋时期,由于其他新兴材料的兴起,漆器数量减少,技术也不如以前。宋元时期,漆工艺进一步专业化,重现辉煌与繁荣。明清时期,髤漆工艺进一步发展,多种髤饰技法相互结合,迎来了漆器的“千文万华”,但对漆工艺本身特点的把握已趋于淡化。本文分析2000至2019年近20年的文献,以期为漆器研究提供借鉴。

二、漆器研究情况

(一)漆器工艺

对漆器工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漆器工艺历史及一些专题研究上。2000年以来,有众多学者对漆器发展历史做了论述,如傅举有的《中国古代的漆器》系列,从社会大背景入手,把漆器的发展与衰落同社会经济的兴衰结合起来,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漆器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不仅说明了每个阶段的工艺、纹饰、器形特点,还涉及漆器髤饰与纹饰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的方面。《文物鉴定基础》第八章漆器鉴定基础,按历史发展顺序纵向叙述了每个历史阶段漆器的发展状况,通过介绍大量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对出土漆器的器形、胎质、纹饰、镶嵌工艺等做了细致介绍,为鉴定漆器提供可以比较的实物参考。相关文章还有《略论中国漆器工艺》 《扬州漆器的传承与发展》等,这些文章都对漆器工艺的发展历史做了详细叙述。

除了对漆器工艺历史的全面概述外,还有一些专题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螺钿装饰的研究,金银装饰工艺研究,这些文章主要根据古文献以及大量发掘的实物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介绍了装饰工艺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及特点。

(二)漆器胎骨

漆器胎骨,是承受漆饰之物,不同时期胎骨的品种与制作方法不同,因此,胎骨也是鉴定与辨别漆器的标准之一。

姜海明在《漆工艺制胎技术探索》一文中认为,由于历史条件不同等原因,漆器在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器物造型、胎骨材料及工艺。为了体现各种胎骨的不同,作者按质地将胎体分类,并全面分析了每类胎体的器形、优缺点、工艺、主要出土及分布等信息,以使人们对各胎骨的了解更加直观、清晰。张飞龙、何豪亮在《漆器底胎工艺》一文中对木胎、裱胎、皮胎、纸胎、金属胎、竹胎、陶胎等底胎的制作工艺做了全面、细致的探讨,虽然不同胎骨的工艺有差异,但技法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制胎、嵌补、刮灰、砂磨等工序,为漆器胎骨研究中的新视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对“夹纻胎”“布脱胎”学科术语的清晰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误解,就是将夹纻胎和布胎混为一谈,不利于漆器的研究。洪石对夹纻胎和布胎做了界定,以达到区分的目的。“夹纻胎,一般是在薄木胎上加裱麻布,然后上漆。布胎,其制作方法是先以木或泥做成器形,作为内胎,然后以麻布或缯帛若干层,附于内胎上,等麻布或缯帛干实后去掉内胎,这种制法也就是脱胎。”刘芳芳基本同意洪石的观点,但是认为“布胎”不能形象地反映这类胎骨是经过脱去内胎后而形成的,故认为将其命名为“布脱胎”更为准确。“夹纻胎”“布脱胎”学科术语的清晰界定有着重要意义,是任何一门成熟学科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漆器工艺研究领域趋于成熟的标志。

(三)漆器纹饰

漆器纹饰是漆器艺术的表现形式,题材多样、线条流畅的纹样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张龙飞的《中国古代漆器纹饰艺术衍化研究》全面地论述了各个时期漆器纹饰的特点,运用大量考古发掘实物资料进行论证,总结了各时期纹饰变化规律,其全面性与系统性实属难得。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做了专题研究,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各时期漆器纹样的色彩、装饰手法等信息,为漆器的断代与辨伪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漆器铭文

漆器铭文是漆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工艺美术成熟的一项标志。漆器鉴定研究中专门研究漆器铭文的成果少,大多是把漆器铭文当成漆器综合研究的一小部分。这些文章中所涉及的漆器铭文原始资料都是以例字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五)漆器款识

漆器款识是我们研究确定漆器产地及其制作年代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除了需要了解不同时期漆器的造型、纹饰、胎质、工艺技法等基本特征外,正确认识不同时期漆器款识的内涵及其风格特征,更是漆器断代与辨伪的关键所在。

每个时期漆器款识都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漆器款识最早见于战国,款识字数较少,且私营作坊特点明显。西汉时,款识内容增多,出现制作时间、地点、工匠姓名等信息。宋元以后,款识字数增多,私营和官营作坊的款识特点明显。明清两代,私营作坊款识风格延续,而官办作坊的款识则演变为署皇帝年款。陈丽华首先对漆器款识作出界定,“在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漆器上常常可发现一些记录性文字,内容涉及漆器的制作年代、制作地点、制作工序、制作工匠的名姓等,此类文字习称为款识。”根据款识的发展规律,将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划分为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国至宋代、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并对各不同历史时期的款识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对漆器的生产和管理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对特定年代款识特点进行描述的文章,如张荣的《明代御用监造漆器的款识及伪款辨识》从刻款的方法、字体、署款的位置等方面描述了永乐、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时期,明代御用监造漆器的年款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2000年至2019年之间漆器的鉴定成果大量涌现,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漆器鉴定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改进,第一,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学科交叉运用应成为漆器鉴定研究的重点;第二,研究者之间相互交流较少,不利于研究发展,不同学者应该加强联系,共同探討研究课题,发掘新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琦,林健.文物鉴定基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2]刘邦一.略论中国漆器工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93-94.

[3]孙雨桐,仲淑佳.扬州漆器的传承与发展[J].神州,2019(17):21.

[4]姜海明.漆工艺制胎技术探索[J].中国生漆,2014,33(02):21-27.

[5]张飞龙,何豪亮.漆器底胎工艺[J].中国生漆,2009,28(02):6-22.

[6]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7]刘芳芳.战国秦汉漆奁胎骨刍议——兼谈漆器胎骨的演变[J].中国生漆,2013,32(03):18-22.

[8]张飞龙.中国古代漆器纹饰艺术衍化研究[J].中国生漆,2009,28(01):10-36+48.

[9]陈丽华.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06):72-89+158.

[10]张荣.明代御用监造漆器的款识及伪款辨识[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06):73-81+98-99.

(作者简介:刘瑶,女,吉林省博物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漆器)(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漆器特点工艺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漆器收藏三问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