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立平“探湖”的幕后故事(上)

2020-07-17

北广人物 2020年26期
关键词:科考青藏高原水深

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中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然而受限于当地艰险的自然条件,这里一直是青藏高原湖泊考察中的空白区。去年10月,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了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为“亚洲水塔”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近日发布的考察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随着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縮,该区域湖泊面积明显扩张,水量增加,多数湖泊扩张20%以上。

记者对话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负责人朱立平研究员,听他讲述科考人员在可可西里“探湖”的故事。

地冻湖不冻进入可可西里的“窗口期”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区之一,其湖泊面积占我国湖泊总面积50%以上。该区湖泊近5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青藏高原面积的2%左右,近几十年变化非常剧烈。

据朱立平介绍,受条件限制,第一次青藏科考关于湖泊水深和水质的资料,仅限于近岸湖区,代表性不足,基本没有完整的水下地形测量,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区域,限制了对青藏高原湖泊水文状况的研究。可可西里区域更是“空白”中的“空白”。

2019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组成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由青海省境内沱沱河以北的二道沟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此次,他们的任务就是对可可西里的湖泊进行“全景式扫描”。

科考分队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5家单位的28人组成。在32天里,他们的考察路线覆盖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全境,全程1400公里。10月中旬,可可西里白天气温低至-20摄氏度,为何选择在此时进行科考?朱立平解释说,可可西里地区遍布辫状河流,科考队翻山涉水,常常需要在河滩上行进。如果土地不上冻,载重车容易陷入河滩,所以必须在土地上冻的时候进入可可里西。与此同时,由于考察需要入湖,湖水必须不能上冻。“按说4月条件也可以,但此时土地开化,一旦我们不能在‘五一之前走出可可西里,将由于严重陷车而面临走不出来的困境。所以,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成为当地湖泊科考的全年最佳窗口期”。

最艰难的一次科考裹三件羽绒服抗风

从1989年第一次进藏起,朱立平已经数不清自己多少次踏入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他觉得,此次是30年来考察中,最艰苦、最困难的一次。

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艰险的自然环境给科考队员带来不小的挑战。尽管挑选了“最佳窗口期”进入,科学家们仍然遇上了“陷车”危机。

那天上午9点,科考队员前往180公里外的乌兰乌拉湖营地。原本打算按照每小时20公里的“龟速”前进,10个小时内就能到达终点。谁也没料到,队伍当天遇到了4次陷车。最后一次陷车临近山的垭口,大雪掩盖了尚未冰封冻实的小池塘。小型越野车通过后,大卡车顺着车辙前行,深陷池塘。此时天已擦黑,狂风呼啸,科研人员只好把卡车上4吨的物品全部卸下,将车拖出,再进行装车。“零下十几摄氏度,5级风的情况下,我们在那里折腾了4个小时。”

在天黑无路、食物缺乏的情况下,是就地扎营还是前往目的地?科考队员拿不定主意,作为队长的朱立平更是压力陡增。最终,在当地向导的建议下,科考队当晚9点继续摸索前行,一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才到达目的地。4点扎完营后,大家才吃上了一口热乎的泡面。

低温也是科考队员面临的一大考验。乘船入湖时,队员们往往套上三件羽绒服、两件羽绒裤抵御寒风。“但是鞋没法多穿,大家只能多穿几双袜子。最长的时候,队员需要在寒冷的环境中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为躲风浪曾夜里摸黑下湖测量

此次,考察队首次全面测量了该区域特拉什湖、乌兰乌拉湖、永红-西金乌兰湖、勒斜武担湖、太阳湖、可可西里湖、盐湖7个主要湖泊的水下地形,并获取了这些湖泊的水质剖面数据。每次到达目的地后,科考人员先在距湖泊二三十米的地方扎营,架设能装载4- 5吨重设备的考察平台。折叠的橡皮艇被展开充气,再由七八位队员抬着放入湖中。

和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考察相比,如今的测量工具发生了改变。朱立平说,当时水深和水质测量工具都是手动的,科考人员或者将绳子丢入湖中测量水深,或者使用手持声呐,按一下发出一个声波,返回一个数据。进行水质测量时,需要把水取回,在实验室里进行检测。如今,科考队员在船上设定好航线后,将自动声呐挂在橡皮艇尾部。船行进时,声呐每隔一段时间发射声波并返回数据,记录下经度、纬度和水深。同时,科研人员使用多参数水质仪,能自动测量水温、水深、电导率、PH值、叶绿素、含氧量等水质指标。

在无风的日子里,湛蓝色的湖面平滑如镜、深邃漂亮。可一旦湖面上翻起白色浪花,科考人员就要警惕了。“进入10月,整个高原被西风带控制,风大且硬。当浪花有30厘米高时,就不适合考察作业了,如果到了50厘米,在湖里停留会有危险。”慢慢地,科考队掌握了规律———湖面经常下午四五点起风。为躲避风浪,队员们冒着低温早起工作,下午起风的时候收队。如果天气好,赶上哪天下午没怎么刮风,大家就一鼓作气干到晚上十一二点再回营。

7个主要湖泊中,最大的是乌兰乌拉湖,面积达到675平方公里。可在这里考察时,白天湖面偏偏风浪不止,科考队员只好制定好航线,硬着头皮夜间下湖。“虽然我们事先评测过安全性,也有应急预案,一旦有紧急情况将呼叫营地,紧急靠岸,但深夜,一个小船3个人在一望无际的湖中行进,还是要克服心理恐惧。”就这样,考察队驾驶挂载声呐设备的橡皮艇走航式测量湖泊水深,总测线达到1280公里长,涵盖湖面面积共计2330平方公里。

据《新京报》张璐/文整理

猜你喜欢

科考青藏高原水深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今年首个科考
书法静水深流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基于水深分段选择因子的多光谱影像反演水深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GPS RTK技术在水深测量中的应用
化石见证青藏高原的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