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系国家民族 奉献赤子情怀

2020-07-17

北广人物 2020年27期
关键词:张楠陈嘉庚巴特尔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蒋佳冀院领战空天矢志打赢

初秋的大漠,红日当空、黄沙漫卷,各型战机呼啸起飞,在云海之间闪转腾挪。一场多要素参与的体系对抗演练拉开帷幕。驾机首飞并担任空中指挥员的是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蒋佳冀。

蒋佳冀,1981年6月出生,1999年8月入伍。他心怀强军梦想,牢记职责使命,苦练打赢本领,带领部队出色完成多项重大军事训练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荣获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基层干部、全军学习成才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1年,空军首届“金头盔”对抗空战竞赛性考核,蒋佳冀所在的参赛团队开全空军之先河,在“一对一”模拟空战中率先应用电磁干扰手段,致使对手雷达失灵,并迅速锁定目标,连续实施有效攻击。蒋佳冀创造了单场“42颐0”的大比分优势战绩,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金头盔”获得者。

在后来的两次竞赛中,他又靠着两次战法的突破,两次获得“金头盔”奖,成为空军三夺“金头盔”第一人。

2017年4月,部队编制体制调整,蒋佳冀任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组建后第一个飞行日,他就带队首飞,第一个月即完成跨区机动、下半夜飞行等训练任务。

2018年,蒋佳冀所在旅换装国产某新型战机,同步施行新一代军事训练法规。作为旅长的他带头进行训练模式改革、坚持新法规的刚性标准,在全旅营造出聚焦练兵备战的浓厚氛围。

2019年,该旅连续辗转多地,执行各类演习训练和战备作战任务。在大漠戈壁、雪域高原,他们在实战背景下进行各类导弹的打靶任务,每一次都成绩斐然,并为装备性能的改进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张楠院肩负使命以身许国

在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营区前,矗立着一座烈士雕像。他手握钢枪,目光执着坚毅。他生前系该武警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班长、我驻索马里使馆警卫人员张楠。

201 5年7月26日下午,中国驻索马里使馆里,张楠和战友正在进行体能训练。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气浪破窗而来。刹那间,家具、门窗碎片四处横飞,整个房顶坍塌下来,张楠被砸倒。数分钟过去,枪声渐稀。张楠呼唤战友:“我好像伤到动脉了……”两个多小时后,他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牺牲,年仅28岁。

张楠,1987年1 2月生,河北吴桥人,2004年1 2月入伍。从新兵连开始,张楠就习惯了穿上沙背心、绑上沙绑腿,每天加练体能。201 0年,时任训犬员的张楠申请参加特戰比武。战友很是不解。张楠说:“当兵就当过硬的兵。”这是他的军旅格言,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201 4年9月,上级在全总队范围内选拔驻索马里使馆警卫人员,张楠第一个报名参加。在集训过程中,他全力以赴,最终以全优成绩从数百名备选对象中脱颖而出,随队踏上远赴索马里的征程。

在索马里期间,张楠共执行任务1 00余次。就在张楠牺牲前3个月,他曾与死神擦肩而过。201 5年4月1 4日,张楠在索马里被一颗流弹击中左胸,弹头距离心脏不到1厘米。总队党委安排他回国治疗,他却毅然写下请战书:“我要继续和警卫小组全体战友生死与共,完成组织交给我的光荣使命!”术后第28天,他重新走上执勤岗位。

张楠牺牲后,武警部队追授他“中国武警忠诚卫士”奖章,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陈嘉庚院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同安县(现厦门市同安区)仁德里集美社。他17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因其勤奋刻苦、经营有方,仅用20余年的时间,就成为南洋各埠声名显赫的大实业家。

20多年兢兢业业,奋斗是最鲜明的基调。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陈嘉庚曾这样说:“非常事业要达成功,亦应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当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厌心,安能成事哉?”

除了过人的毅力,诚信也是陈嘉庚一直恪守的信条。1904年,父亲企业破产后,而立之年的陈嘉庚以菠萝种植加工业起家,并套种橡胶成功。1907年,他代还父债,在华侨中赢得了信誉。

虽身在南洋,陈嘉庚仍一直心系祖国。他于1910年春加入中国同盟会,从物质上支援辛亥革命运动以及福建省财政。

1912年,陈嘉庚筹办集美小学校,之后陆续创建中学、师范以及集美水产航海、商科、农林教育,形成集合各类学校与公共机构的集美学村,并于1921年创办了厦门大学。

1928年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后,陈嘉庚领导华侨社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3年多内便为祖国筹得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嘉庚重返新加坡。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国定居,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1年8月,他因病在北京逝世,归葬于厦门集美鳌园。

廷·巴特尔院把根深扎在草原

1974年,年仅19岁的蒙古族青年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市高中毕业后,同40多名知青插队到锡林郭勒盟的阿巴嘎旗白音高勒(现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大队。不久,他当选萨如拉图雅大队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3年当选嘎查党支部书记,持续至今年6月份。上世纪80年代初,他送走最后一名返城的知青,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发誓要带领广大牧民建设现代化新牧区。

知青队伍只留下了他一个人。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文革”后担任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按理说,他是最具有返城条件的。1981年底,他和嘎查姑娘额尔登其木格结婚。从此,这位将军的儿子把人生的根深深地扎在了那块偏远、贫瘠、封闭落后的草原上。

在几十年的实践中,这位现代牧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凝结出一套新牧区建设的经验,不仅造福一方牧民,也成为全国各地建设现代化农牧业学习的典范。设在他家牧场上的全盟农牧民培训基地已累计培训区内外人员两万多人次。

廷·巴特尔经过核算:一头牛的收入能顶5只羊,他建议牧民尽量多养牛。面对牧民们的不理解,他率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将自家400多只羊卖掉,全部改养肉牛。实践证明,不仅草原得到休养,生态恢复,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后来牧民们纷纷效仿这一成功实践,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廷·巴特尔提出科学划区轮牧。他把草场科学地划分为9块,每块草场都能得到相应的修复时间,仅几年工夫,曾是全嘎查最差的草场就变成最好的草场;牧民争先恐后地效仿。他还带领大家不断创新:流动扶贫羊群、打草不拉草、棚圈建设与生态鱼塘建设,等等。这些创新来源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广大牧民欢迎。此外,他还带领群众积极拓宽增收渠道,成立股份制公司,发展鲜奶加工销售、风干肉加工销售、牧民之家旅游业。

猜你喜欢

张楠陈嘉庚巴特尔
陈嘉庚选采办
辩说短章
The Desert Problem
陈嘉庚
英雄史诗《硕诺巴特尔》的社会关系论探讨
张楠作品欣赏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ull/propeller interaction of submarine in submergence and near surface conditions*
巴特尔否认 要去韩国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