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研究
——以广绣为例

2020-07-17胡秋华何楚玉黄嘉祺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4期
关键词:广绣刺绣生产

胡秋华 何楚玉 黄嘉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广绣属于工艺美术,而工艺美术又属于实用美术,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品,它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属于意识形态,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它具有精神和物质双重属性。工艺美术品是艺术和经济的统一,美观、适销是衡量工艺品的标准。因此,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培养问题上,必须从实际出发。

1 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以前,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刺绣,家里的刺绣用品也随处可见,刺绣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当中,那时几乎不会有人担心手工刺绣技艺失传。进入新时代后,刺绣生产主力一般是农闲的妇女或者下班在家的女工人,她们进行刺绣生产的目的是帮补家用,但这种分散的生产并不能达到当时的刺绣验收标准。这就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质量不过关;二是低劣品流入市场造成绣工损失,创伤生产力。因此,为了避免“死后验尸”式的质检,生产模式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散落在每个家庭到统一到工厂集中生产,人才培养也在此时变得更加规范。

1973年,顺德刺绣总厂率先在全国进行刺绣集中化生产,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第一,有新产品时,可以通过培训使大家掌握新产品的技能;第二,可以在集中生产的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如用错色、排错针;第三,可以控制生产进度。这一方面能够使刺绣工作者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企业的效益。采取承包工厂的形式到各地组织生产,省内往东发到潮州、汕头、揭阳,往北发到英德、连县、连平,向西发到茂名、台山;省外发到江西、湖南、广西等地。顺德刺绣总厂在20年内先后在15个省市,170多个县组织广绣培训和生产,最远去到河北省山海关外的秦皇岛市卢龙县,最东到浙江的临海县,最西到贵州的六盘水。

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师徒制,即初入行时,会有师傅传授经验和针法,初入行的新手一般需要学习2-3个月,待熟练针法后方可自行制作。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针对于非遗扶贫扶弱,患有自闭症的人士并不适合进行刺绣制作,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专注,又不能理解制作要求。非遗扶贫是政府提倡的形式之一,落后地区人力成本低,对于当地妇女来说,农闲时刺绣也不失为一种补贴家用的好办法。这种形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整个流程进行把控,防止钻空子的情况发生。

表1 1978年全国四大手工刺绣质量检验标准(试行草案)

2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入门易精通难

刺绣入门容易,要精通却要数十年时间的沉淀与个人悟性,从业时间久并不等于精通,能够熟悉针法和配色,能够按照样图绣出成品更多的可能是熟练,而非精通,除了对该项技艺的要诀烂熟于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日积月累的修炼中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赋予作品特色与灵魂,就像通过画作一眼就能识别作者是谁一样,刺绣作品也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只不过刺绣是用针线作画。因此,刺绣作品要做到精通,还需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

2.2 人才结构老龄化

在佛山地区从事广绣生产的普通工作者,其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而省级广绣大师年龄也已超过六十岁,广绣人才青黄不接,年轻人大多数不会选择进入该行业,即使偶尔有一两个进入该行业,能坚持五年的也不多。一是晋升通道不明朗,关于普通广绣工作者如何晋升为广绣大师的评定办法明细暂未出台。二是工资太低,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如果要让广绣继续传承下去,那么就不应该让生存问题成为广绣传承的“拦路虎”,而是至少让从业者能体面地生活,当生存都已经成为问题时,人们自然就会另谋出路。三是行业壁垒增加入门难度。根据笔者调研所得,政府在三十多家学校出资举办传承人培训班,以提高眼界、学养、设计能力、销售能力的研修班、研习班,但必须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能参加政府出资的培训班,而真正从事这个行业并有一定知名度才能推荐别人入行。以企业名义开办的专业培训班并不多,因此,想要入行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3 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应当尽快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方法、退出机制以及提高非遗一线从业者的待遇问题,另外,政府在大力提倡发展非遗的同时,也应当加大对非遗培训班的持续投入力度,让更多人接触广绣并且有机会持续学习广绣。基于广绣作为商品形式的工艺美术品,在经济方面,它具有“适销性”,即广绣如果要得到真正的传承,就必须重视消费者、重视价值规律的运用,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政府也应当支持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利用市场经济之“看不见的手”指导开发出人们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广绣又具有艺术性,因此在广绣人才的培养上也要加强其绘画功底、学养、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2 延长产业链反哺工人

目前广绣的产品销售方向分为国内和国外,在国外主要是面向西班牙市场,销售产品为马尼拉大披肩,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广绣产品出口量大幅度下滑,最辉煌时去一次西班牙拿到的订单量需要生产超过一年时间,而现在争取到的订单只能做大概七八个月,加之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国内主要是以定制旗袍、丝巾、服饰以及钱包、口金包等品类为主,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定制旗袍和丝巾,品类不算多。受众范围比较窄,一般是具有经济基础和到了一定年龄的珠三角中产阶级,非遗要发展就要打开受众面,要具有普适性,在企业的市场定位战略中,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阶层开发不同产品,例如对高净值人士可以开发精美的高端丝织品和手工旗袍定制,对于年轻人则可以开发广绣的衍生文创产品,例如广绣胸针、广绣题材的文具等。针对广绣所代表的广府文化和风土人情,挖掘其内涵并延长广绣的产业链,讲好广绣故事、广府故事,将广绣的内涵具象化、IP化,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并将其部分盈利所得反哺广绣从业者,促进行业的良性循环。

3.3 跳出框架,加强创新

目前广绣产品有品类变化,但风格与三四十年前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该行业上一次风格创新是将油画与刺绣融合,该风格创始人是油画科班出身的,后加入到刺绣创作和生产中,目前已超过80岁。广绣从业人员年龄增长,人才青黄不接,行业年龄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适应国内快速变化的市场,而只能满足特定少数人的需要。

究竟什么是广绣?广绣有三个基本特点:构图丰满、色彩艳丽、留有水路。笔者认为基于这三个特点,跳出题材、品类限制而进行的自由创作都属于广绣。广绣作为工艺美术作品,具有艺术性和适销性,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反而会局限其创新发展。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结合苏绣和广绣针法的创作者,她的创作题材广泛,例如字母刺绣、轮廓绣等,品类多样,包括胸针、徽章、玩具娃娃、花环等,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该作者还被顺德某文化中心邀请向市民授课。

3.4 让非遗走进校园

由于刺绣产品已退出日常生活,加上国际化交流增多,西方思潮涌入,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高,普遍存在知道广绣但对此并不了解的情况。知识性科普对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对非遗知识的科普要从娃娃抓起,在校园里多开办非遗知识讲座、增设非遗美学、非遗历史溯源等课程,邀请广绣大师现场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之余,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外,可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增设“传承非遗”在考试中酌情加分,但需要先完善非遗传承的相关审核机制和评定标准,减少不公平待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广绣刺绣生产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基于IP形象的广绣非遗传播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清新唯美的刺绣
岭南地区广绣工艺的传承及保护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