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0-07-17陈镜宇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协同

郭 欣 陈镜宇 高 凡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财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协同高校、社会、家庭的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和高校、社会、家庭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成为摆在地方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关于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家庭在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学生作为育人模式的主要对象在育人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一所地方应用型财经高校H学院展开研究。

1 地方财经类应用型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现状调研——以H学院为例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对学生、专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开展调研。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的现状、主要模式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取出主要问题。随后,围绕文献研究的主题与学生、专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结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相关问题进行追问和了解。最后,根据访谈情况和文献研究情况,组织设计学生问卷(包括在校本科生问卷和毕业生问卷)、学生家长问卷和用人单位问卷。

其中,学生问卷分为在校本科生问卷和毕业生问卷。在校本科生问卷由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就读体验和学生期待三部分构成,围绕学生对自己就读过程中学校参与、家庭参与、社会参与的实际体验情况,以及对学校、家庭、社会参与的期待设计了8个问题。毕业生问卷由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在校体验和毕业生结合就职体验对高校、社会、家庭参与育人的期待三部分构成,围绕毕业生就职体验,围绕就职以来需要的能力以及毕业生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在校期间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设计了8个问题。

学生家长问卷由基本情况、家长参与情况与家长期待三部分构成,围绕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学业管理情况和家长期待高校、社会提供怎样的参与方式与支持设计了8个问题。

用人单位问卷由单位基本情况、单位用人需求、毕业生普遍情况、参与现状和用人单位期待五部分构成,围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毕业生能力情况,用人单位参与高校育人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期待如何参与高校育人过程设计了8个问题。

通过对半结构化访谈情况进行梳理,整理出H学院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现行机制。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整理出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视角下对育人过程的参与情况以及期待。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情况和问卷调研情况,探索构建地方应用型财经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1.2 调研情况

1.2.1 调研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H学院的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其中,半结构化访谈对象共15人,调查问卷共450份,实际回收份432,回收率96.18%,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418份,问卷有效率96.76%。半结构化访谈调研对象和问卷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1.2.2 H学院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基于学校视角

本研究通过对学校的管理者、学校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学校开展协同育人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学校的协同育人模式中,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间的协同为主,学生家庭的参与较少。其中,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见表2。

高校与家庭的协同较少,主要是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情况,组织家长参加学生开学、毕业典礼、评优颁奖典礼、公开课、公开团日,进行家访等方式进行。

调研情况显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模式比较丰富和完善,与家庭的协同育人路径较为单一,高校、社会、家庭三大育人主体中,家庭这一主体的融入较少。

表2 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情况一览表

1.2.3 学院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基于用人单位视角

本研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用人单位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期待开展协同育人的路径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对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毕业生普遍情况和用人单位期待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方式进行了调研。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分数越高说明该项职业能力越强。将用人单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与毕业生能力情况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研究显示,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各项职业能力均与用人单位需求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需要对如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以适应行业需求进行进一步研究。

图1 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职业能力情况对比图

对行业和用人单位期待开展的协同育人路径的调研情况显示,用人单位期待能够更加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希望能够将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融入到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素质扩展三个领域中,培养出能够迅速融入工作岗位的学生。

1.2.4 学院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基于家庭视角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学生家长参与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学生家长期待融入学生培养过程的路径进行了调研。

调研显示,参与调研的90份有效家长问卷中,98.89%的家长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学生的培养,95.56%的家长的参与方式为新生家长会,21.11%的家长参与了学生的毕业典礼,8.89%的家长参与了学生家访,6.67%的家长参与了学生的颁奖典礼/运动会,2.22%的家长作为新生/毕业生家长代表发言。

家长对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期待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融入情况,包括学术融入和人际融入;另一方面是期待了解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实习实践方向和就业路径。

对学生家长开展的调研情况显示,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实习实践情况了解主要停留在学业成绩、实习实践单位等表面层次的了解上,在融入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实现机制、全方位育人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2.5 学院开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基于学生视角

表3 在校生、毕业生对育人过程的感知情况和期待情况一览表

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研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对在校生的调研围绕在校生对高校、社会、家庭参与育人过程的情况和期待展开,对毕业生的调研围绕毕业生在校体验和毕业生结合就职体验对高校、社会、家庭参与育人的期待展开。调研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研究发现,在校生和毕业生体验到的来自高校、社会、家庭各主体提供的支持和服务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展开,参与主体主要是高校和社会,对家庭提供的支持和服务与学业和职业能力相关的较少。在校生和毕业生对高校、社会、家庭这三大主体的期待也呈现出以高校、社会提供的课程和实践为主,重点在于提升个人学业成绩或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对家庭这一主体的期待较少,主要围绕学生情感因素展开,与学业、能力养成相关的较少。

1.3 讨论和结论

综合高校视角、用人单位视角、家庭视角和学生视角对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高校和社会合作开展的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比较成熟和稳定,学生对于高校和社会在学生发展方面提供的支持和服务感知情况较高。家庭这一主体,在融入育人全过程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对家庭这一教育主体在价值观培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作用的感知度较低,高校、社会在育人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家庭资源的作用,实现家庭资源与社会实践资源的深度融合。

综合学生在实习、实训、实践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情况和问卷调研情况,和学生在实习、实训、实践方面的期待可以看出,学生在实习、实训、实践过程中,由于固定的课程计划和实习安排,难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现状调整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深度,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难以深入了解并实操,使所学知识通过应用转化为能力的效能不高。固定的、模式化的实习、实训课程难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和能力的长期发展。浅层次的实习、实践也难以使学生接触到行业、企业的关键环节而影响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发展。

行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视角下,毕业生实际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显著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期待,也从侧面印证了学生在模式化的实习、实践过程中难以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

因此,地方财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高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模式时,需要强化家庭这一主体的参与,从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价值观培育等方面,整合高校、社会、家庭的资源,全员参与、协同配合,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和能力基础、学习兴趣及偏好,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实践体验,使高校、社会、家庭发挥合力,同向而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优质的财经类应用创新型人才。

2 地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2.1 以高校为主阵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提供科学、完整、合理、有效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学生的自我优化。

(2)开辟第二课堂重要基地,通过实习、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3)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通过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培养学生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基于网络学习痕迹的数据分析平台和基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应用于教师和课程评价以及学习效果反馈,从而优化课程教学效果、优化学生学习效果,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确保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精准度。

2.2 以家庭为基础,激活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通过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发挥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潜力,通过家庭文化育人,对学生进行正向价值观培育。

(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过程共管,人才共育。构建基于学生网络学习痕迹的数据分析平台和基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相结合,设置家长访问的账号,并为家长开通获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参加课外活动情况、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等相关情况的权限,使家长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家长对人才培养改革、学校服务体系完善等内容建言献策,学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和建议,从而促进协同育人主体的合作。

(4)整合家庭资源,将家庭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如开展农村体验、进行农产品营销、参观实习家长工作行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培养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

2.3 以社会为依托,发挥社会教育的支持作用

(1)以社会为依托,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融入育人的过程中,高校搭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畅通社会、企业、家长的沟通渠道,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

(2)加强校地合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爱国主义建设、专业知识下乡、专业知识进社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充分融入社会,结合学生兴趣和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进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3)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应用师资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科研资源和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建订单班、特色班,结合学生需求和学生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实习实践岗位和培训计划,为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实践资源和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理论和规律不断思考和探究,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

3 结语

地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统筹高校、社会、家庭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育人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作用、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元主体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动力育人的长效机制,必将有力推进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优秀的财经人才。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协同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