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纪录片的艺术特征

2020-07-16王俊

艺术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行者

摘 要:纪录片作为具有真实属性的视听艺术,其形象生动、声画结合等特征使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形式,而另一方面,旅游纪录片自身饱含艺术特征,通过对旅游纪录片《行者》敘事结构、影像画面、视听语言的研究,能够反哺同类旅游纪录片栏目,提供相应的经验与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纪录片领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纪录片;艺术特征;《行者》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

近年来,旅游纪录片的发展逐渐成为旅游业跨界影视行业的新方向,其提供真实可信的视听语言为受众带来近在咫尺的视觉形象,激发游客出行的决策与动机。旅游纪录片为目的地提供了构建优质形象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的旅游纪录片仍存在种种问题[1]。

1 我国旅游纪录片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同时自然环境也得天独厚,为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使旅游业可以选择的营销题材与角度千差万别。但在影视资源的再造过程中,传媒业与旅游业的对接与结合如今并不顺畅,因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所描绘的题材已经重复、无效,同时,品牌方同样存在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这对我国旅游纪录片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创作旅游纪录片的过程中,本地的旅游产业意识无法和旅游纪录片创作团队对接,使产业链的发展与扩展受到制约。因此,面对我国旅游产业面临的现状,我们更应该直视旅游纪录片存在的问题,从而思考解决的对策,从而促进其长足发展。

2 旅游纪录片《行者》的艺术特征

2.1 真实感的影视画面

旅游纪录片的美学诉求和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原则上。《行者》中的旅行者通过纪实摄影的方式,捕捉目的地最真实的影像。这种对于真实事物与生活的记录是旅游纪录片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

2.1.1 手持镜头的使用

手持镜头是在旅游纪录片中较少使用的方式,因为其对于画面的稳定性以及画面的构图会产生破坏作用,其中内在的美感会被手持模式的镜头晃动打破,但另一方面,手持镜头也提供了其他镜头语言所不具有的跟随感与真实感。

在《行者》中,我们能看到最多的运镜方式是手持摄影,虽然这些镜头往往会附带一些晃动的不良效果,但同时间接地证实了这些镜头的即时性,即摄影师没有时间提前设计和安排镜头。这些平易近人的镜头仿佛是旅行者的“眼睛”,带给受众新奇的真实体验。在2017年的《行者》中,第8集、第9集的主题是《我在非洲闯黑帮》,旅行者前往非洲的第二大贫民窟——基贝拉,在这里,贫困、犯罪、毒品等现象常见,旅行者在拍摄记录过程中难免要面对突发事件。因此,我们可以直接从画面中看到摄影师捕捉到的:当地的非洲居民在贩毒,社区里的脏乱不堪严重影响了受众的观感,同时对受众的价值观造成了冲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旅行者接下来遇到的电影爱好者、音乐团队、拳击爱好者等等,他们在恶劣而残酷的生活环境中反而追求梦想,不甘命运,使受众为他们的执着与毅力所动容。

2.1.2 特写镜头的表达

特写镜头是镜头聚焦于对象的局部细节,此时背景相对模糊,因此这类镜头起着表现人物情感、描绘角色内心活动的作用。受众往往通过这些特写镜头理解并分析演员的心理活动,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了解其情绪与细节。这种附带强烈视觉感受的镜头往往在拍摄人物角色时不能过度使用,因为会影响叙事的顺畅以及画面的观感,以防引起受众对画面的视觉错乱,产生理解误差。但如果能恰当使用甚至巧用,特写镜头即使是组接也能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样在2017年的《行者》一季,第9集《我在非洲闯黑帮》中,解说者讲到了肯尼亚拳王的故事,拍摄主角在体育馆打拳时,摄影师走近了主角麦克,并使用特写镜头正面拍摄麦克出拳。这种直视镜头甚至攻击镜头前的画面极具冲击力,相比他所处环境的破败与混乱,这些镜头一方面表现出了拳击所代表的武力是保护自身和家人的一种方式和前提条件,而创作者更深的寓意是表现麦克对于命运的不断抗争,麦克努力训练的特写镜头的张力此刻表现出来。同样在这一集中,旅行者介绍了当地流浪儿童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简短的特写镜头,他们分别对着镜头介绍自己的名字,之后的情节拍摄了他们露宿街头,以捡拾垃圾为生,甚至吸食毒品来维持生命的生活状态,进一步击溃了受众的心灵,因为他们都是介绍过自己的孩子。这时的特写镜头组起到了抒情的作用,有利于受众产生同情心,并感受到真实镜头语言的力量。

2.2 故事化的叙事结构

旅游纪录片往往采取“故事化”叙事的技巧,在以真实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角色间的矛盾、发掘戏剧冲突,既不虚构不存在的情节,但也不拒绝情节化叙事;既坚守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又为观者提供良好的观影体验。通过旅行者所遭遇的源源不断的危机,时刻调动受众投入高度关注与情感共鸣[3]。罗伯特·麦基曾经写道:“故事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相交之处。”所以,需要通过主角在受众预期与真实结果间差距的跨越,实现银幕外观者体验的浸入。

例如,在2013年《行者》中的《去你的亚马逊》一集中,旅行者探寻亚马逊部落的踪迹,期间,在穿越亚马逊丛林的途中经历了多次惊险的事件,而节目叙事的角度正是从故事化角度出发,不直接阐述结果,而是先制造悬念再解释说明,从而时刻吸引受众的注意力[4]。

2.3 仪式感的光影调度

纪录片是光的艺术,而在旅游纪录片领域,受一些题材的限制,往往无法使用创作组的灯光。因此,如何准确地使用自然光便成了难题,尤其对于摄影师而言,就需要他们把握当地的气候变化以及天气规律,从而能够精准地利用自然光捕捉画面信息。

2.4 丰富的声音艺术创作

2.4.1 同期声的合理运用

同期声作为拍摄时对环境最真实的展现,起到了把受众带入现场、提供真实氛围的作用。在旅游纪录片发展历程中,从声画分离到声画统一,纪录片带给受众的视听体验更加完善,而同期声自身携带的即时性与立体感是对影片素材真实性的检验。

2.4.2 配乐的恰当选择

配乐起着渲染氛围的作用,推进情绪的传递和表达。同样在第一季《行者》的《去你的巴布亚》系列的一集中,当旅行者探索巴布亚试图了解野鸡的踪迹时,此时配乐以小提琴和架子鼓的轻快组合节拍表达经历的有趣与俏皮,作用于受众的听觉系统激发受众的兴趣,而旅行者却遭遇了火山爆发,此时配乐以短促的小提琴音表达一种步步紧逼的危险感,再次调动起受众担心的心理。正是这种配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才让受众的心理和剧情紧密相连,伴随着抑扬顿挫的配乐,受众所经历的观影体验也跌宕起伏,充满新鲜感与刺激感

3 发展国内旅游纪录片的对策与建议

3.1 制作水平精良化

在制作旅游纪录片时,在依托便利的摄影器材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受众的观感,保证画面的稳定性和构图的优美性,提升受众观影的舒适度,增强纪录片本身的吸引力。在技术手段层面,不仅要积极使用高新的摄影技术,以实现受众口中所谓的“大片感”,也要关注自身文本层面的叙事语言,从各个领域打造精良化的旅游纪录片作品[5]。从技术角度来看,4K超高清的摄影技术、水下摄影、微距延时等大大增加了画面的可看性,提升了受众的视听体验;同时在叙事层面也要运用多角度叙事、故事化叙事等方式增强纪录片的吸引力,调动起受众的情感经验,给予他们视觉奇观的同时也赋予他们心灵的完美体验,由此获得获取的喜爱。

3.2 旅游视野国际化

我国纪录片生产领域对于国际化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实现影像作品的市场化与娱乐化,投资者与发行商关注的重点在于作品是否能够在国外的平台上播出放映、这一概念是片面失真的。真正的国际化旅游纪录片,应该实现的是跨文化语境下的交流与传播,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观看过后都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同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结合生产体制,实现创作资源的国际化以及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只有在这些目标实现过后,我国的旅游纪录片才能真正走向世界[6]。当前我国旅游纪录片仍受限于选题上的僵化死板,不能以国际视野面向国外的观影群体,因此要提供更具有创新意识与情感共同体验的旅游纪录片题材以供创作,同时也要吸纳更多纪录片创作人才到我国交流学习,也可以扩大和外国合拍的规模与途径,从拍摄手法、叙事角度、创作理念等方面积极学习先进的经验,从而实现人才的国际化。我国与BBC(英国广播公司)合拍3年创作的《美丽中国》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其收视率超过了以往BBC所创作的任何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正是在共同的磋商学习、共同调研的过程中,《美丽中国》实现了对中国受众自然意境的满足,又符合西方受众的观影爱好,从而实现了国际化的成功。

3.3 题材选择多元化

主流纪录片的题材已经多次进入受众的视野,对于创作而言,同样可以关注主流以外的、边缘小众的纪录片主題,或者尝试找寻新视角、新观点,从而激发出创作的活力。题材的选择往往是一部旅游纪录片策划期间最重要的开端,因此准确地找到受众及其领域内的爱好者,同样可以实现多元化的叙事表达。以旅游纪录片《王朝》为例,其在叙事角度的创新手法与方式上引发了更多创作理念的变革。其以动物的一个家族为切入点,借鉴类型片的叙事策略,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能够实现在“拟人化”的创作理念中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诉求。因此,对于选择题材的方向,不仅仅在于叙事角度,还有很多影像创作的角度等待我们发掘,如《美丽中国》带给我们航拍方式的视角,同样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名山大川的新风貌与新观照。通过以上元素的实践创新,相信旅游纪录片的行业辐射领域将会更加宽广,从而增强我国旅游纪录片的综合竞争力。

3.4 解说风格平民化

在创作旅游纪录片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观者的接受视点,从主题上要更成熟地选择人文关怀的解说方向,即作为创作的角度同时要把话语权投射到受众自身,使影片表现为个人化的独立叙事要取代宏大的母题,只有更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经验以及从他们的眼睛出发才能获取更多受众的喜爱。举例来说,我国最成功的生态旅游纪录片《森林之歌》,其开创性的叙事解说视点为影片注入了惊人的活力,其从动物的主观视角出发,让我们领略动物和植物生活中的自然奇迹,拟人化的解说词中蕴含着大自然的匠心匠气,让受众贴近大自然本身,引导他们保护自然,并且坚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我国旅游纪录片中,在画面后解说的过程中,要以观察者的姿态与摄影机一同向受众解说,而不应当高高在上,抑或是舞文弄墨,刻意为了展示知识或者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凌驾于影片和受众之上。只有平民化的解说风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影片的收视率。

3.5 受众群体生活化

旅游纪录片节目所立项的唯一目标是为了面向受众,而要想提升收视率,节目组就要在调整创作理念,面对当前旅游纪录片大众化发展的倾向,首先要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创作理念。因此,要创作出什么样的节目,首先电视台要对节目的受众作出定位。对于旅游纪录片而言,其受众相对固定,并且受众忠诚度很高,因此如何回馈这些受众便成了纪录片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7]。节目组必须在策划阶段对目标受众进行相应的调查,了解其偏好与价值观,只有准确迎合受众的心理,才能真正获得他们的喜爱。为了让创作者和观看者产生心理共鸣,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台或节目组必须让节目亲民化与生活化。

我国旅游纪录片领域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转型期,从零散栏目化节目转向规制的频道化体现了这一媒介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然而当层出不穷的纪录片出现主题“撞车”、画面僵化、景观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时,创作者就要反思,不能一味从事流水化生产而失去旅游纪录片真正的人文关怀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行者》脱颖而出,以丰富大胆的视听语言、真实切入的叙事视点为受众带来了崭新的体验,其节目经久不衰,不仅源于其鲜明与强烈的视听语言,更体现在节目多元化、平民化的平静叙事背后展现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我国旅游纪录片真正应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董婷婷.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2] 赵明远.谈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藏族题材纪录片对西藏旅游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8,4(23):107-108+120.

[3] 石英.纪录片《云南旅游100》的制作与探索[J].影视制作,2018,24(02):46-49.

[4] 鲍长志.提升旅游纪录片人文之美的四大路径[J].传媒,2017(17):41-42.

[5] 何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旅游纪录片创作手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6] 郝丹娜.旅游卫视系列纪录片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旅游栏目《行者》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9):93-97.

[7] 傅秀政.旅游电视纪录片的美学追求[J].当代传播,2010(01):107-108.

作者简介:王俊(1998—),男,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艺术。

通讯作者:是丽娜(1979—),女,江苏常州人,研究生,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行者
做“两个确立”的忠实践行者
逆行者
Cлово месяца
致敬最美“逆行者”
最美逆行者
最美逆行者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