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2020-07-16张武华华有仁

老区建设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于都县搬迁户全县

张武华 华有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近年来,于都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优化就业途径、做强支撑产业、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管理办法、完善公共服务、树立文明新风等6个方面入手,探索了“六有”后续扶持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按照“三级梯度”安置模式,于都县建成了2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1512户6508人。

一、有多元就业途径,让搬迁户务工专心

乐业才能安居。按照“量体裁衣”的要求,结合搬迁户个人特点,私人定制就业岗位,让搬迁户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实现每户至少1人以上就业创业,每户至少有一项稳定收入。

1.入企就业。通过公共就业服务APP、乡村就业服务大屏幕、帮扶干部推送等信息平台,搬迁户可随时随地查询招工信息,实现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赢家服饰、以泰电子等大型企业提供了“生手流水线”等特殊就业岗位。全县已有388人入企就业,占劳动力12%。

2.公益就业。全县357个村均统筹开发了10个以上公益性岗位,其中在思源社区、银坑镇等27个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岗位122个。搬迁户可选择村级或安置点公益性岗位就业,有力解决了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搬迁户20人就业。

3.灵活就业。全县建成就业扶贫车间80个,其中有条件有需求的安置点至少配建了1个扶贫车间,共建成电子、制衣等12个,搬迁户可灵活选择到扶贫车间就业,既不耽误照顾老人小孩,又不影响挣钱。目前,全县实现68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

4.在家创业。鼓励和支持有创业意愿的搬迁户自主创业,并提供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指导有条件的16名搬迁户开办了电商、快播等产业,同时帮助321人做电子、服装来料加工和剪线头等传统行业,不断满足搬迁户创业需求。

二、有多种产业支撑,让搬迁户增收甜心

产业发展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关键。于都县立足自身基础条件,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突破口,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辐射度强的扶贫产业,让搬迁户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增收。

1.扶贫产业带动增收。目前,全县已形成“1+2+N”扶贫产业发展布局,建成了3.5万亩大棚蔬菜,发展了16.1万亩脐橙,种植了28.2万亩油茶,建设了34.3万平方米肉鸡养殖基地等,扶贫产业遍地开花,实现了贫困村产业扶贫规模基地全覆盖,提供了约1.2万个就业岗位,带动搬迁户就业368人。通过“反租倒包”、“五统一分”、入股分红等形式,让2300名搬迁户直接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实现共利共赢。

2.资产分红直接增收。全县建设了4个联村联建电站,每村建设了1个30千瓦的村级电站,每村年收益5万元左右,80%用于公益性岗位或资助失能弱能贫困户,其中困难搬迁户98人享受资助。

3.后扶产业持续增收。根据地理环境条件,专门为12个安置点量身打造,投入2800万元结余资金,建设12个694亩大棚蔬菜后扶产业基地,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收益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维护或救助困难搬迁户。目前,已有616户搬迁户收益。黄麟、岭背等6个安置点通过流转土地户均安排50㎡以上菜地,让搬迁户在家门口有了“微田园”,实现蔬菜自给自足,降低生活成本。

三、有完善体系保障,让搬迁户生活放心

为防止搬迁户因学因病等返贫致贫,于都县筑牢低保、健康、教育、产业等政策保障网,最大限度让搬迁户享受政策“红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强化兜底保障。将失能弱能、重病搬迁户,纳入兜底保障体系。目前,1263人享受社会兜底政策,同时在动态摸排中,将家庭年龄结构老龄化、劳动力越来越少的搬迁户,及时纳入兜底保障体系。

2.强化教育保障。对搬迁户子女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享受相应的就学补助、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等教育資助,做到应补尽补,全县已享受教育补助的搬迁户1628人。

3.强化健康保障。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对住院费用和门诊特殊慢性病费用给予兜底补足90%,报账不设起付线,同时实行 “一站式”结算,只需支付补偿后的个人自付部分,有效防止了搬迁户因病致贫。

4.强化权益保障。一方面,搬迁户可选择城镇新市民待遇,也可选择享受农村政策,让其“两头靠、两头甜”,享受最优政策。另一方面,除特殊困难群体兜底安置房外,搬迁户拥有永久居住权,产权归个人所有,让其吃上一颗产权“定心丸”。

四、有规范社区管理,让搬迁户居住安心

为改变“重建不重管”的现象,于都县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解决搬迁户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实现社区健康良性运转。

1.有完善的社区管理机构。安置人数较多的14个安置点,成立由民政部门批准的居委会,其中思源社区、上欧二期聘请物业公司参与社区管理,建立安保、保洁制度;安置人数相对较少的13个安置点,成立理事会,由所在村委会代管。

2.有充足的社区管理人员。迁出地所在乡镇负责对所有搬迁户实行“一对一”常态化结对帮扶。选出楼栋管理楼长或安置点小组长,按比例配备长期保洁队伍,确保日常保洁和日常管理服务。挑选出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搬迁户参与社区管理。

3.有强大的基层组织。搬迁户是党员的,参加社区党组织生活,参与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期间,思源社区支部党员带头保障搬迁户的日常生活,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4.有积极主动的理事会。推举威望极高、热心办事的“五老”,组建社区管理理事会,帮助搬迁户解决生活中修水管等琐碎的烦心事、操心事,确保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五、有公共服务共享,让搬迁户办事顺心

按照“三符合、四避开、五靠近”原则,于都县坚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选址安全性、资源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后续发展空间等要素,科学选择安置点,让搬迁户住得顺心、生活舒心。

1.共享生活便利。科学选择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的工业园或圩镇等中心地带安置,让搬迁户共享就业、就学、就医、出行、购物等便利服务。

2.共享公共服务。在安置点完善配套幼儿园、超市、图书阅览室、卫生室、文体设施、商业服务网点等设施,让搬迁户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3.共享优美环境。统筹实施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适度绿化靓化,打造环境优美的新家园,让安置点环境美起来。

六、有文明新风引领,让搬迁户转身开心

搬出来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融入。于都县以文明家庭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实现“身进城”到“心进城”的转变。

1.摒弃陈规陋习,让乡风“好起来”。大力开展绿色殡葬改革、打击高价彩礼、好吃懒做、薄养厚葬等乡风文明宣传活动,弘扬崇尚劳动、鄙视懒惰的社会风尚,带领搬迁户转身变为新市民,好市民。

2.丰富文化生活,让社区“活起来”。开展送戏进社区、跳广场舞等文体活动,促进搬迁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举办衣食住行方面的讲座等,实现“身进城”到“心进城”的转变。

3.激发内生动力,让生活“亮起来”。开展以文明楼栋、文明家庭以及“五净一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五星创评"活动,营造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激发搬迁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作者简介:张武华、华有仁,于都县扶贫办公室。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于都县搬迁户全县
三岩片区易地扶贫进程中搬迁户满意度研究
于都县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调查研究
于都县银坑甑笊舞调查研究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于都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