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念的表出

2020-07-16夏丐尊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词儿千里马伯乐

夏丐尊

一个意念有许多符号,我们在写作或说话中,应该怎样去使用这些符号呢?

从前有句老话叫“学文须先识字”,字原是符号。但一个个的方块字是意义不完足的;我们不妨把“字”改作“词儿”或“用语”,对于某一个意念,知道的“词儿”或“用语”越多,运用起来越便当。例如: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李斯《谏逐客书》

这里面的“拔”“并”“收”“取”“包”“制”“据”“割”等字,所寄托的意念可以说只是一个。彼此互易,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老是用其中的一个,毫无变化,就觉得窘态毕露,不好看了。文章家在有变化符号的必要时,常费了心思去求变化,如韩愈《画记》云: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

“橐驼三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等于说“四头”,可是作者不直说“四头”,却应用了算术上3+1=4的计算方式,故意做着弯曲的说法。这明明是为了求变化的缘故。

此外,须依照情境,把符号严密选择。“词儿~用语”认识得多了,选择的功夫更不可忽。选择的标准,积极的只有一个,就是求适合情境。这情境一语包含甚广,说者或作者自己的心境、与听者或读者的关系,以及谈话或文章的上下部分等,都可以包括在情境一语里面。同是一个意念,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该有不同的说法。如:

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悖暴乎治。

——汉文帝《赐南粤王赵佗书》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胡 适《差不多先生传》

“弃群臣”“即世”“一命呜呼”都是死的意思。“弃群臣”是古代表示君之死的,“即世”可通用于诸侯大夫,现在甚至一般人的死去也可适用了。汉文帝为“高皇帝”的儿子、“孝惠皇帝”之异母弟,所以称“高皇帝”的死叫“弃群臣”,称“孝惠皇帝”的死叫“即世”。至于“一命呜呼”,只是一种谐谑的说法,《差不多先生传》原是一篇有谐谑性的文章,所以可用“一命呜呼”的谐谑语。

一串意念相同的符号,通常叫作同义语,其实符号与符号决不会全然同义的,只是一部分的意义互通罢了。例如“人口~人手”“人头”都可作“人”解释,这些符号各有各的特色。如说:

家里人口多,生活就不容易了。(甲)

这工作太繁重,怕人手不够。(乙)

人头税是一种按人征收的捐税。(丙)

(甲)从食物说,所以用“人口”,(乙)从工作说,所以用“人手”,(丙)从个数说,所以用“人头”。如果彼此互易,就不成话。

选择符号的积极的标准是求适合情境,此外还有一个次之标准,就是求意念明确。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意念,最要紧的是照意念明确表出,不致发生误解。例如:

今日是十四天,再过六日就是二十天了。(甲)

今天是十四日,再过六天就是二十日了。(乙)

“天~日”原同是表日子的符号,可是习惯上用法有时有分别,说“今天~明天”和说“今日”“明日”原没有两样,但说“十四天~二十天”和说“十四日~二十日”是不同的。上面两个例子,(甲)只是计算日数,说话的时候不限在某月十四日,(乙)在计数日历上的日子,這话正是在某月十四日说的。此种关系如果弄错了,便会犯不明确的毛病。

不明确的原因大半是歧义。一个符号可作这样解,又可作那样解,于是就不明确了。这种毛病是容易犯的,甚至文章家也难免。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

有人批评这里面的两个“千里马”,所代表的并非同一意念。因为既然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伯乐”是“有千里马”的条件,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岂非自相矛盾?所以这两个“千里马”,并非同一意念的符号:第一句的“千里马”是名实合一的“千里马”,第二句的“千里马”是有“千里马”之实而无“千里马”之名的“千里马”。如果要明确地说,应该是:“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获有千里马之名……”

以上所说的意念和符号的关系,是全从词儿或用语着眼的。意念的表出还可再把观点扩大,从整串的话或文句着眼。一串话或文句,常有可用一二字包括的,例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韩愈《祭十二郎文》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

第一例第一处“而”字以下数句,等于说“衰”。如果说“吾年未四十而衰”,原也足以表出同样的意念,第二例“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就是下文“四时之间,无日休息”的意念,可以说是一种重复的说法。

“衰”和“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在第一例里是表达同一意念的符号,作者何以不取“衰”而取“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呢?这是效果上的问题,在这情境中,“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比只说“衰”具体得多,动人得多。第二例只说“四时之间,无日休息”,还是概括的,上面“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是一一列举的诉说,因为这段文章的目的就在诉说农民的苦痛,所以不觉其重复,反觉适合情境,效果增强了许多。

(选自《文章讲话》,中华书局2007年版,有删节)

猜你喜欢

词儿千里马伯乐
伯乐一顾
突然忘词儿
看见我,再爱我
挑剔的千里马
车伯乐
其实你不是千里马
爱跳的“千里马”
汉语“词”的新定义及其与语素短语界限的探讨
汉语中一些游离元素的探讨
“马相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