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情怀、生命观照与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020-07-16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钟 斌 林 明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围绕自然美景展开,属于写景抒情类散文。

第七单元对应高中语文2017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是“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一、第七单元教学规划建议

本单元包含5 篇课文,包含2 篇文言文,计划教学课时10 课时。

(一)课时分布建议

课文教学9 课时,写作指导1 课时。

在进行单元教学或群文教学之前,文言文可以先进行单篇精讲,疏通文意,同时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再结合选定的专题进行群文学习活动,剩余课时,可灵活安排其他专题教学,或进行其他课文教学。

(二)群文组合建议

思路1:抓住散文的“景情(理)”关系,以景物对作者心灵的慰藉作用进行整合。通过写景文字的分析,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1]发现“第二自然”,同时体会作者在景物欣赏中心境的变化。

思路2:以“我的北平城”整合,补充老舍、林语堂等其他作家描写北平的文章。体会不同作家选景角度的不同、写景内容及技巧的异同,以及选景写景中流露出的作家气质。

思路3:以“散文的语言掌纹”整合。语言是文学鉴赏的基础,体味不同作家的语言之美,发现语言的精妙,感悟作品蕴含的美学元素及作家性格气质。

思路4:以“古代游记散文主题”整合。古代游记散文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赤壁赋》《登泰山记》的景、情、理的侧重点与处理方式并不相同,可以补充初中学过的袁宏道《西湖游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思路5:以“古人性情之作”为专题整合,把苏轼的《赤壁赋》与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西湖七月半》等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景物描写的赏析,体会作家的气质性情。

思路6:以“单个作家散文”为专题进行整合,比如史铁生散文中的生死哲学、郁达夫散文中的士大夫情怀、苏轼的山水游记等,通过散文语言赏析,品读作家的独特性。

(三)写作教学(1 课时)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处理好景、情、理的关系)或游记散文写作指导(能够即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融理于景)。

二、第七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有关“散文”文体的核心知识,感受作品的景物特点、意境氛围等,在阅读中体会物象、意境与作者情感的关联性。

2.从物象、意境、语言、情感、艺术手法等某一方面入手,尝试学习撰写文学短评,提高文学作品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性表达交流能力。

3.通过群文阅读和对比阅读,分析语言特点,把握散文的“这一篇”和作者“这一人”在表达上的独特性,体会不同作家的风格特色。

4.通过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作家心态等关联思考,知人论世,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哲理的体悟,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三、第七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一)学习专题一:山水慰我心(3 课时)

【群文组合说明】

苏轼从赤壁清风明月中寻得一份释怀,史铁生从地坛公园悟出生命真谛,朱自清从荷塘月色暂享精神的宁静,可以说,自然风物都给作者带来心灵的慰藉。但因作者的遭遇不同、气质各异,文章呈现内容也有所不同,故把《赤壁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组合为群文,比较鉴赏。

【教学资源】

郑桂华《“自然”概念、主客关系与人生境界》(《语文建设》2019 年第10 期);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吴小如《读苏轼〈赤壁赋〉》;郭春林《生死之思——史铁生及其〈我与地坛〉的意义》。

【第1课时《赤壁赋》单篇教学】

【学习任务】

1.积累“属”“溯”“酾”重要文言字词,积累干支纪年法、“朔望晦”等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疏通文意。

2.通读课文,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熟悉文本,找出文中写景、抒情、析的理的语句。

3.了解“赋”这种文体,体会主客问答背后的人物心绪及哲理内涵。

【学习活动设计】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苏轼其人以及《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理解文意。

3.用表格形式积累、梳理《赤壁赋》一课的文言知识。

(1)重要实词:从《赤壁赋》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加以解释,然后整理到笔记上。

(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会发现有些词在不同情况下翻译时不一样的,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学习,要学会根据语境(即上下文)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如: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

东:①顺流而东;②东望武昌;

下:①破荆州,下江陵;②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试找出《师说》中的其他出现多次的实词和虚词,并解释词义,制成学习卡片。

(3)词类活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总结

①干支纪年法;②朔、望、晦等时间指称;③“美人”背后的香草美人传统;④“赋”相关文体知识。

4.找出文中写景、抒情、析理的语句,完成下表。

【作业设计】

1.对有关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典型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梳理。

2.思考:你认为文中是否真有一场主客问答?他们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3.阅读下面的题目,完成题目。

苏轼《后赤壁赋》阅读训练(略)

【第2课时 细读文本,发现“第二自然”】

【学习任务】

1.赏析《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眼中之景,与日常景物的不同。

2.发现“第二自然”,体会当客观的自然景物进入到作者视角,被主观描摹后呈现出的样态及景物特点。

3.梳理“景、情、理”的关系,读出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背后隐藏的情感态度,并对此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活动设计】

1.单篇阅读,圈画勾选出每一篇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概括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完成下面的表格。(如果景物有不同的场景或者分不同时期,应分段概括。)

【示例】《荷塘月色》有描写荷花的文字:“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景关键词:“袅娜”“羞涩”;景物特征:“体态柔美”“神态娇羞”;作者情感:心境恬静柔美。

2.根据表格内容,思考作者选取的景物,与日常类似的自然景物进行比较,发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取与舍、强调与忽略等处理方式。体会“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是如何体现在这些景物描写中。

【提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以我观物”,即作者所写的情境都是作者看到的东西,代表的都是作者本身的内心想法。上述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往往渗透出的作者的郁闷、愤怒、激动、哀怨、喜悦等心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景物描写背后的主观心灵和精神境界。

【作业设计】

1.查找三篇文章的写作背景,阅读作者相关的人物传记,了解作者写作时的人生境遇与心态。

2.完成下面关键句子的品析,体会景物特点和人物心境。(句子略)

【第3课时 比较阅读,体会“物”“我”关系】

【学习任务】

1.以“我”为中心,结合写作背景,品“实”(物、景)鉴“虚”(情感、心理),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品味细腻的细节描写,揣摩字里行间的复杂情感,提升文学阅读的审美知觉力和感受力。

【学习活动设计】

1.结合上节课作业,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时不同的心态。与同学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结合每一课的景物描写,思考“物”与“我”的关系,感受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情怀。

3.比较不同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心境变化与最后的人生态度,说说你由此获得了什么启示。

提示:在山川风物的描述中,几篇文章都渗透着消极与积极斗争的痕迹,以及人生困境突围的哲思。找到相关语句,进行细读分析。

【作业设计】

1.品读下列重要句子,领会背后的情感内涵或哲理内涵。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③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④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⑥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任务。

《刺客的斗篷——世界名家日记选集》收录了英国日记作家布鲁斯·弗雷德里克·卡明斯的一段话:“近来一直觉得很‘丧’,但昨天我看到路边一棵苏格兰冷杉——高大、挺拔,如帕台农神殿的廊柱一般挺直。看到这棵树我又重拾勇气。它真有灵丹妙药之效。我不自觉地就将肩膀往后一挺,发誓再也不会退缩,径直朝前走去。”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大自然总是有这般神奇的治愈力。请你以“大自然的慰藉”为话题,联系《赤壁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等至少两部作品的相关内容,写一段300-500 字的文学评论,在班级读书会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学习专题二:城门开——我的北平城

【群文组合说明】

《故都的秋》《想北平》《说北平》三篇文章都与北平有关,但风格各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重在表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老舍的《想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林语堂的《说北平》展示了一个包容新旧、兼纳华洋的老北京。几位作家的生活背景、思想认识、价值观、人生观、知识储备等各异,选景各具特色,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计划课时1 课时。

【教学资源】

李蕾《北平文化生态(1928—1937)与京派作家的归趋》;阎开振《眷恋中的古城批判与创作上的回归“原乡”——以北平为视点对京派文学的一种考察》。

【学习任务】

1.品读语句之美。能对文中精彩语句进行赏读和评点,并与同学交流。

2.比较几篇文章在对同一个城市的描写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体会不同作家的气质风格。

3.理解并能运用比较阅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对文章精彩段落进行艺术鉴赏。

【学习活动设计】

1.速读文章,找出几篇文章选择了怎样的切入点写北平?作者与北平分别是什么关系?完成下表。

2.找出几篇文章的文眼,分别突出了北平怎样的特点?体会为了表现“我心中的北平”,作家分别选了哪些景物?

3.分析细节——作家是如何描绘他们所选取的北平景色的?调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体会风格——知人论世,结合景物选取与景物描写,比较三位作家文章风格的异同。

【提示】三篇文章都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写出了北平的日常生活中的美。但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生活气息浓郁,郁达夫、林语堂的文人气质更为浓厚。

【作业设计】

1.阅读张恨水《五月的北平》,思考这篇文章主要从哪个角度描写了北平,结合相关写景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2.易中天在《读城记——厦门岛》中写道:“有些家庭般的温馨感。比方说相互之间的称呼,除必须加以头衔的外,一般都称名而不称姓,比如“丽华”“勇军”什么的,宛如家人。无论老头子,抑或小伙子,都可以这样亲切而自然地呼叫自己的女同事,而毋庸考虑对方是一位小姐,还是一位夫人。反过来也一样。女士小姐们也可以这样呼叫自己的男同事男同学。这在外地人看来也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在外地,尤其是在北方,即便夫妻之间,也不能这样称呼,而要叫“屋里头的”或“孩子他爹”。同学之间,即便是同性,也要连名带姓一起来,否则自己叫不出口,别人听着也会吓一跳。同事之间,当然更不能只叫名不叫姓,至少要在名字后面加“同志”二字,比如“丽华同志”“勇军同志”。除此之外,则不是“老张”“小李”,便是“刘处长”“王会计”,所以外地人到了厦门,便会对这种“家庭感”印象深刻,并欣然予以认同。”[2]

舒婷在《真水无香——古榕不知日月长》中说:

“榕树在鼓浪屿,亲切得就像我的世伯辈。渡口那一棵可以叫“迎客榕”,每天笑眯眯迎来送往,圣诞老人一般慈祥;鹭海宾馆门口斜坡顶上那几棵,树龄不等,四世同堂,营造一方绿荫匝地的驿站,气喘吁吁的游人在那里歇把脚,振作精神下坡往港仔后浴场;亚热带植物园路口,面向美华沙坡的高台上,是榕家三兄弟,肩挨着肩手拉着手,圈出半遮半掩的绿色屏风……”。[3]

这些都是厦门的典型特色。你眼中的厦门,有什么突出的风物?请择一二你认为的特色,以“我的厦门我的城”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与外省某中学的同龄人交流。

(三)学习专题三:发现“语言指纹”——散文语言探微(1 课时)

【群文组合说明】

散文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气质、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感受、选择和评价都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现的。同是写景散文,因为作家个性气质的不同、生活背景的差异,表达也各有特色。把《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组合在一起,体味语言之美,发现语言的精妙,感悟作品蕴含的美学元素,由此去读文、读人,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学习任务】

1.深入文本,体会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特别之处,体会文字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或回环之美。

2.体会文字在传情达意之余所包孕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

3.披文入情,体会不同作家所各自具有的独特的气质、性情。

【学习活动设计】

1.诵读展示活动:散文不仅美在情思,也美在语言,美文需要美读,需要朗读者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展示,从读中领会散文的韵味。

2.比较鉴赏:通过不同文章语段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等,在对朗读者的品评中,体会不同作家的气质风格。

【教学资源提示】可播放CCTV 电视散文《我与地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节选)。

3.细读分析:找到最能体现作家风格的用词用句,从文章语句的色彩、句式、修辞等特点,体会散文语言的表达技巧。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提示】三篇文章的语言都有精妙生动的特色,情真意切。但呈现出的作家的语言风格又有不同:朱自清的语言清丽婉转,他主张散文创作应“新而不失自然”,善于用平白如话、晓畅流利的语言描绘情状表达心情。从比喻句、拟人句、叠词句以及用得十分精当的动词可以体会到。郁达夫的语言深沉多思,有感伤色彩,侧重于从主观角度赏秋味、品秋色,借细节描写和联想表达故都的秋的姿态,有浓厚的文人的审美情趣。史铁生的语言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融客观性、抒情性和思辨性为一炉,多运用双声叠韵词和口语化表达,增强节奏感和亲切感,运用大量意象进行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使朴素而富含哲理性的语言更加形象。

【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从文中的用词、方言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发现老舍的语言特点,体会老舍的京味语言风格,写一篇400 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四)学习专题四:天地有大美——古代游记散文

【群文组合说明】

古代游记散文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有较强的文学性,并由此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本单元的《赤壁赋》以“赋”这种骈体文记录了赤壁之游,文中景、情、理交融,纯粹写景文字较少。《登泰山记》以“记”的形式,叙说了登泰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文字极为精简,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补入一篇明代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二则》,加深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也可比较鉴赏古人写景风格的不同。计划课时2 课时。

【学习任务】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流畅朗读课文,背诵名句名段。

2.分析作者的游览路线,抓住主要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品味文章炼字炼句的语言艺术。

3.分析作者在“景、情、理”关系处理上的特点,培养阅读鉴赏能力,学习游记写作的技巧。

4.了解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理解作者不同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活动设计】

1.通读《登泰山记》《西湖游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及文学文化常识。

(《赤壁赋》可先行完成单篇教学,见学习专题一第一课时;《登泰山记》也可根据学情进行单篇教学)

2.品读课文,赏析山水之美。找出三篇文章中集中写景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及写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比较三篇游记散文在景、情、理方面的异同。

【提示】不同游记在处理景与情(理)时,主次关系有所不同。苏轼文章理趣浓,纯粹写景文字不多,姚鼐侧重叙述描写登山所见,袁宏道兼顾写景和抒怀,强调写景的主体审美感受。

4.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身份、阅历、文化素养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内心起伏与情感变化,力求与作者共鸣。另找一篇写赤壁/泰山/西湖的古代游记散文,与其中一篇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情感差异。

【作业设计】

1.阅读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回答问题(略)。

2.阅读姚鼐的《游灵岩记》《游双溪记》,找出姚鼐游记散文记叙景物的异同,体会姚鼐平淡自然的写景风格。从写景内容、写景手法、情景关系、语言风格等角度任选其一,写一段3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五)学习专题五:写景状物散文写作指导(1课时)

【学习任务】

1.善于发现经典文本描述景物时蕴含的手法,运用炼字炼句、修辞法、虚实相间法、动静互衬法等让景物描写更生动形象。

2.能从日常景物中,合理选择契合心境的景物入文,让所描绘之景与所抒发之情能够和谐统一,呈现出情感与景色的和谐共存。

3.能通过平常之景、平常之事,抒发个人情感体验,提升对身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学习活动设计】

1.展示材料,触发思考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琪罗在混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请以“遇见”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2.思考讨论,选景写景

(1)材料中的关键字“遇合”与“遇见”有什么不同?

(提示:“遇合”指相遇而彼此投合,并非仅仅遇见。第二句开始进行的列举不仅仅强调“遇见”,更扣合了“生命”这一定语,强调震撼心灵的,激发精神的,富有哲理意蕴的,是一种有关生命的生活认知、体验和感悟。)

(2)为什么我们需要“生命中的遇合”?它可以带给我们什么?

提示:生命的遇见,能提升生命的情境。(豁达、超然、淡泊、宁静、坚韧……)

(3)你在哪一种状态下,曾经遇到了让你感到惊喜或悲伤的遇见?是否还有其他更复杂的情感?

赏读作品:洛夫《一朵午荷》,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体会作者为什么说“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

(4)确定自己的选材,选定相关景物后,思考用什么手法能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景物的风采。

3.借鉴课文,积累写作技法: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4.结合选材,查找相关人文资料,整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5.绘制思维导图,下笔成文。展现个性,写出特色。

教学资源:《一朵午荷》(原文略)

阅读提示:本文借一朵掩藏在重叠的荷叶中将谢未谢的午荷,托物抒怀,生发哲思。荷的景致描写、感情的抒发和哲理性思索有机交融,值得细读品味进行借鉴。

【作业设计】

作文完成后,师生共同制定散文写作评价量表。由同桌互评或小组内部互评互改。评改过程中,按下列评改标准和要求写好互评评语,给出评价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