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研究

2020-07-14黄凯丽胡亮华

文教资料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主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黄凯丽 胡亮华

摘    要: 新时代赋予高校新的责任和使命,高校要想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转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原先的“教师主体”模式转为师生“双主体”模式,使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度”走向“双向互动”,实现教育“双主体”的共识性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双主体”

引言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1]。习近平总书记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动员令,还是对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革创新的总动员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入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主体模式向“双主体”模式转变。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行为者,是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以往的单一主体模式习惯把教育过程定义为教育者单方面的行为过程,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教育的两方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行为者。必须摒弃过去单一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双主体”模式的概念,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领域各环节的链接和功能耦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目的。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内涵

追溯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主体”概念大都与“承担者”的概念画上等号,主要指向的是具有意识、意志、自我、精神等的承担者,也就是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将主体定义为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确证自身对客体的主体地位的人,即“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提出,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依据活动运行方式和特点抽象出来的理论模型。具体内涵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视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其中教育者为主导主体,受教育者为主学主体,两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改变了以往单一主体模式下受教育者的“客体”定位,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提出,加强了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发挥,进而使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工具”走向“人本”,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单向度”走向“双向互动”,最终实现教育“双主体”的共识性发展。在这种师生“双主体”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打破了传统模式下单向输出关系模式,赋予教学主体双方更加全面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展开,发展符合新时代发展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体系提供了参考模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点

2.1“双主体”模式构建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的全部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理论基点,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123)。不仅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还指人的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作为人格独立的人,日渐成熟的心智促使他们接触的社会关系逐渐复杂,自身发展逐渐多面化。只有不断扩大交往圈,充实交往内容,才能在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逐步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全方位肯定。单一主体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同社会的多方位交往,忽略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个体性和主体性,导致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趋于单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构建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点,以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不同需要为教育目标,在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社会关系让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到全面提高,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后备军提供保障。

2.2“双主体”模式构建坚持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60)。交往作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直接或者间接进行彼此作用的活动,自然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缩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然而,单一主体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呈现出交流较少、交往不够彻底的特点。教育者只关注课堂教学,课余时间则大多花费在科研任务上,很少会主动与学生交流;受教育者永远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教育状态,自觉性和能动性被彻底遮蔽。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很多时候都是当问题发生时才想到沟通,没有主动交往的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构建以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为基点,打破了这种单向化的交往模式,强調主体之间要增强交往、沟通和共同实践。教育者可以通过加强交往实践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改变以往单方面的“授—受”关系,转化为一种双方心智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关系。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加强与教育者的交往实践,创新以往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优化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弥补当前僵化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所造成的不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核心就在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运行,立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净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三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3.1净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当环境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时,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同性同向强化和异性异向消解。因此,教育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必须有计划地改善一定的教育环境,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热衷于通过网络社交方式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再加上近年来线上授课平台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新媒体网络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话语环境。但新媒体网络在带来高度自由和开放的虚拟空间的同时,也带来网络环境的鱼龙混杂。因此,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构建,净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是前提和保障。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微博、微信、抖音等学生主要的网络表达和沟通平台,体验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学习、交流、娱乐方式,在共同的网络实践和体验过程中把握学生的行为、心理及思想上的发展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找准自身在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认知。除此之外,还应当完善和健全网络课堂环境的管理和监督。在应用课堂派、超星泛雅等在线教学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行教育平台学习实名制,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关注学生话语中的舆情动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把关人”,营造健康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3.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

新时代背景下自媒体的普遍应用使大数据技术、翻转课堂等交互式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强调互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后现代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形势、时代变化特点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既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又是高校思想政治內容现代化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构建,致力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中反映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富于时代气息,使大学生能够产生共鸣。通过在课本知识讲解过程中加入贴近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例案,如国家层面的供给侧改革问题、司法公信力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个人层面的求职就业问题及异性交往问题等替代纯粹的理论内容灌输。这种模式的应用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了在生命意识、人权意识、独立精神、民族精神、民生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从问题出发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把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融入互动实践中,与具体生活、学习的情境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带有愉悦性和隐蔽性,寓教于无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交往实现的,尤其以语言为主要的互动交往方式。然而以往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为主要表达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种固化的话语方式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枯燥乏味的印象,加深排斥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的构建致力于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刻板的话语方式,实现对话形式的多元化,调动双方主体相互交流的积极性。结合“双主体”模式自身的主体际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改进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立足社会实践,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这就需要教育者从书本中走出来,积极参与田野调查,在根植于所处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富有个性色彩的生活话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对话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话语表达新范式,从预设性话语向平等性话语转变。摒弃教育者习惯使用的将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等预设性话语灌输给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双方同等地实施话语表达权,共筑话语共同体。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从净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三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模式,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016-12-08/2020-02-10.

猜你喜欢

双主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