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的诗意化》述评

2020-07-14黎东良徐一丹黄山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诗意美学情绪

黎东良 徐一丹 黄山芷

作者简介:黎东良(1963.11-),男,汉族,湖北黄梅人,博士,山东大学(威海)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笔译;徐一丹(1995.11-),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德语文学、德语笔译;黄山芷(1987.9-),女,汉族,湖北松滋市人,学士,工作于北京中国国际旅行社,研究方向:德语文学、笔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一、问题的提出

1774年,随着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出版,文学史中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情绪。在十八世纪后期,这种自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就为人所知的、自我和世界的基本交织感,成了一种诗意设计原则,这给接下来的浪漫主义时期打下了决定性的烙印。伴随着这个现象在文学领域的传播,美学情绪也在欧洲各地的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中成為主要表现手法[1]。

情感、感觉、情绪是备受关注的。就像冲动和感知一样,情感、感觉、情绪是存在的,而且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有记录了的、比显示出的现象领域更多的含义。近几年来,它们在研究中又被重新发现了。毫无疑问,是跨学科拓展研究的整体兴盛使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推动,特别是文化学的方法、机构的更新、文学的文化人文学和媒体理论的新定位(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随之而来的审美基础反映,不仅仅传达了对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认知批判的自我理解,也帮助了那些迄今为止大多数的、由于疏忽而被回避掉的、作为研究视角的情绪成为新的关注点[2]。

与此同时, 恰恰是这种被疏忽的原因,变成了重新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根本。因为,一旦人们尝试在对他们来说具有建设性的准概念反射渐渐隐去的背景下去领悟情绪的话,那么,作为可分类的感受之情绪就显得暂时可以辨认或者就显得暂时可以确定其意义内容[3]。

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将其不透明的构成基础纳入对情绪的更为密切的考虑之中,就如同在艺术作品中进行审美一样,这样,情绪作为实施感知、形成空间和感知时间的角色就会突然闪亮起来。情绪的美学-媒体形象形成的目光敏锐化,这种目光是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瞬间的同源性的艺术经验而变得敏锐的;作为一种分析维度,美学-媒体形象出现与认知有效性之原始结构之区域便(自动)打开了[4]。

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构成了在文学、音乐及造型和表演艺术,包括建筑、戏剧、舞蹈中对情绪进行历史研究的起点。通过对简洁的概念史和词汇史的重构、对情绪的审美和诗意概念进行历史化之后,紧接着,出现了话语史研究(心理学、生理学、哲学)和带有与媒体特定的现象内容相区分以及历史的描述形式的文集[5]。

二、《情绪的诗意化》给文学领域里的情感研究带来了一股新风

2016年7月德国学者斯蒂芬·哈约杜克( Stefan Hajduk)博士出版了《情绪的诗意化》。出版社是德国的transcript Verlag。这本516页的著作一出版,就好评如潮,该书为文学领域里的情感研究带来了一股新风[6]。

该书由导论、部分A、部分B和结尾组成。其中,第一章导论部分包括:1.审美情绪:认知对象、理论概念、方法论挑战;2.文学和文化科学中的情绪主题;3.情绪研究的现状以及建立理论的必要性;4.关于研讨之内的拙著之位置;5.论证草图;6.关于心理学的方法问题和“非美学”的理论建构;7.在情感研究中的概念使用与下定义尝试。亟需对一种(新)现象学进行基本反思;8.对施皮策(Spitzer)情绪之历史语义学、对魏博瑞(Wellbery)美学的概念历史以及韦茨(Wetz)哲学取向之评论。

A部分心情和方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历史透视,由以下章节组成:I.情绪在哲学存在分析和历史文献分析中的系统性的场所II.(海德格尔的)对情绪的现象学解释及其诗学意义III.情绪的诗学理论化和概念的方法论校准IV.历史前景化和前提

B部分情绪诗意:对一种文学现象之分析维特(1774-1800)的膨胀的情感和情绪现象学:空间美学和时间结构,包括:I.文化自我理解和情感交流的形式(1.一本“及时”的感伤的书信体小说与令人不安的时代情绪之演说;2.情绪是信息,论书信体小说叙事形式中的交流与媒介性);II.空间和配置(1.从心灵的感觉到情绪的初期。现象性和诗意的世界关系;2.为调动情感上的情感应做准备和漂浮的基本情绪;3.研究前提、美学前提与思想史前提;4.诗意的空间。关于距离和接近;5.漂浮在该地区。构型情绪是文学上的新事物;6.隐喻的镜子,而不是形而上的透明性。感知情感是如何创造艺术-情绪也是如此。从形而上学的东西里创造美学;7.情绪诗意的空间性。一种在外面漂浮的内在之物的这种美学现象基础图像;8.瓦尔海姆心中的存在性寄宿和巴赫丁斯心中的纪事计划;9.快乐的安详。论纪事的组合含义;10.田园诗般的开端和富有诗意的辨别词。情绪成为审美-媒体的设计原则)。III. 空间与时间的审美(1.情绪的连续和对比。垂直的时间的不寻常性及其空间的开放;2.自然与怪物。本体-拓扑结构的动力学和狂喜;3.情感记忆和环境状态。关于举起“自身的灵魂”;4.对爱的新理解。在别人位置上的这个被照亮了的最喜欢的小位置;5.原始的情绪和死亡惩罚。渴望这一边与另一边的叙事夸张;6.阅读行为及其理解实施。情绪中的诸多人物及其美学矩阵)。IV.结论-空间美学,传播动力学和世界关系(哈特科普夫(Hartknopf)对敏感情绪的超越:音乐美学和自我世界和谐的寓言化,包括I.敏感的局面:1.导入-谈谈从心理病史到讽寓的情绪小说;2.为敏感朋友的叙述者。英雄的一生。对谈话情境的回忆。讽刺和情绪的功能;3.从进入到情绪高涨到讽刺夸张。气氛的情绪代理商。志同道合者的沉默对话;II. 区域和谐的世界理想及其转化为情绪(1.孤独,告别和短暂性。关于永生的猜测。音乐与区域和声的介绍;2.存在空间而非心理主观。在布局和接触之间的开始阶段。有效性美学与自治美学之间的联系环节;3.从艺术品-生活-类比到关于敏感的情绪安排之讽刺;4.对启蒙运动的批评和对古代的求助。对世界关系的再音乐化的想法;5.共振经验和交际媒体;通过“乐善好施的情绪”走向“新的创造”;把天才美学融入自治美学之中。区域和声之更新和音乐的功能。呼吸作为情绪的思想。在环境质量和情感布局之间;6.音调美学。“情绪”的情感-观念之过渡性及其文学史分析维度;7.历史顺序和连续性。在赫尔德的“一般音乐美学”与莫里茨关于音乐美学的文学题外话之间;8.平衡和温和。维兰德的作品《穆萨利昂》(Musarion)中音乐与诗歌。想法潜能的美学发展和传播的力量)。III.和谐的审美变容。从灵魂的情绪到作为寓言的小说(1.在敏感性和经典之间。在效能美学与自治美学之间作为旋盘的情绪;2.关于寓言和断简残篇。关于安得利阿斯·哈特诺普夫(Andreas Hartknopf)的《一则寓言》形状之形式;3.朴素的教堂中殿。讲道作为一种自主的艺术作品。在第三空间里的跨媒介的造型;关于安德烈亚斯·哈特诺普夫的传道岁月(1790)。IV. 离题顺便说明 - 在来自直到1800年的德国叙事散文的文字段落里的审美情绪的进一步例子(1.让·保罗(Jean Paul)的《黑斯佩鲁斯》和席勒的“自由情绪”;2.让·保罗的《泰坦》中的气氛和媒介间的隐喻之的细微差别(1800);3.谈谈色情和关于艺术的讨论。威廉·海因斯(Wilhelm Heinse)的著作《阿丁赫洛和幸福的小岛上》里的情绪场景(1785);4.海因斯的描写“最高生命”的形式。睨视莫里兹的《新塞西莉亚》(1794);戏剧中的情绪和告别中的败兴。作家路德维希·提克(Ludwig Tieck)对此的进一步发展。I.冲突和情绪。 悲剧,莱辛和“狂飙突进”时期的戏剧。II.悲伤的坏情绪。对路德维希·蒂克的悲剧“告别”之分析。III.媒介间的初始组态。作家蒂克作品里的情绪的进一步发展。他的创作由早期的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诗而成。

三、《情緒的诗意化》之特色

斯蒂芬.哈约杜克的研究为系统的情绪阐述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强大的历史文献研究纲领,并将当将当时关于情感的理论争论与科学的感受读物实践联系起来。出版这样的书,不是没有理由的。

首先,“情感”长期以来作为模糊的概念在科学中被边缘化,它的心理学定义也含糊不清。我们在文学领域对于美学的定义,阐述为情感作为认知理论的不稳定性,在现象的波动性中有诗学的整合与反思。它流畅的轮廓,超然的感觉形式和存在瞬间,使“情感”成为对情感交流的文学观察的描绘和解释范畴,由它而生的作品不功利。

《情绪的诗意化》具有下列新角度。情感的诗学使现象学、注释学、媒体学方面在可理解性和可分析性变得具有操作性,文学如何作为艺术来理解、它对于感知的表达是开辟世界的哲学性阐述。这五层含义和美学含义的多元层面,存在于主体建构内在性为主线的新时代文学的客观内涵思想传统材料之中。在拙著里您可以感受到以文学情感为媒介表达出的时间创造性和空间想象感。

《情绪的诗意化》对于当下的学术争论具有重要意义。从18世纪后期、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推进的情感的哲学概念化,在今天的多彩的文化研究谱系中找到了新的共鸣。这种多彩的文化研究致力于对现代认知进行一个批判的和建设性的修正。对情感在文学中作为现实表达和感觉认知的媒介这一主题来说,这里看重的是以空间想象和时间想象为基础,

一句话,本书是对短暂的情感现象的美学的基本反思,这种美学现象自从歌德之维特时代起就变得清楚明白,并且今天从传媒理论上看变得更自觉。

参考文献:

[1]Burkhard Meyer-Sickendiek und Friederike Reents (Hgg.), Stimmung und Methode,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13.

[2]Angelika Jacobs.  Stimmungskunst von Novalis bis Hofmannsthal. Hamburg: Igel Verlag, 2013.

[3] Kerstin Thomas (Hg.). Stimmung. ?sthetische Theorie und künstlerische Praxis. Kolloquium in Paris, Deutsches Forum für Kunstgeschichte 33. Berlin: Deutscher Kunstverla 2010.

[4]Hans-Georg von Arburg, Sergej Rickenbacher (Hgg.), Concordia discors. ?sthetiken der Stimmung zwischen Literaturen, Künsten und Wissenschaften. Würzburg: Konigshausen & Neumann, 2012.

[5]Anna-Katharina Gisbertz (Hg.). Stimmung –Zur Wiederkehr einer ?sthetischen Kategorie, Kolloquium an der Universit?t Mannheim 2009. München: Wilhelm Fink Verlag , 2012.

[6]Stefan Hajduk. Poetologie der Stimmung.Ein ?sthetisches Ph?nomen der frühen Goethezeit.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6.

猜你喜欢

诗意美学情绪
仝仺美学馆
诗意地栖居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冬日浪漫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纯白美学
被耽搁的诗意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