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文本 积累语量 灵活语用

2020-07-14魏斐

教育界·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随文练笔

魏斐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语用”,是语言文字通过感情抒发的适切运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随文练笔出现了无度无序、游离文本等问题。文章从“适文、适时、适境、适生”四个方面进行实效性随文练笔,旨在提升小班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丰富文本内涵,从而提高小班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班语文;随文练笔;四适策略

一、新课程中的作文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填鸭式地指导,却缺少阅读与写作的相融相通。

二、随文练笔现状分析

1.把握练笔时机不准

教师选取“练笔”的时间节点比较随意,致使学生无话可写,有的也只是只言片语,甚至是套话、假话、空话,失去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练笔”促进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2.过分强调练笔形式

一味强调练笔的形式,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套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戴着镣铐又怎能尽情施展拳脚呢?

3.练笔内容脱离文本

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每个课时都安排练笔,但练笔的内容完全脱离文本,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仅仅满足了教师所谓的课堂完整度。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是个别化教学,是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充分发展。

三、提高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策略

1.依托文本,适文练笔

随文练笔要以文本为基础,要选择合适的文本作为练笔的参照物,不是流于形式、走过程。

(1)适合文采,随文练笔。

例1: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中的人物,让人深深记住了那个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少年闰土。

设计分析:闰土是一个特征明显的孩子,在文中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去描写,而是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特点,其实写话本该如此,要懂得舍弃。

效果分析:在做这次练笔时,笔者让孩子们找出家里某个人物的照片,找到该人物最有代表性的2-3个外貌特点进行描写。

小班学生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拓展了文本。让小班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习得最佳语言,获得最佳理解。

(2)适合体裁,随文练笔。

例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6课《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前四节结构相似,以孩子的口吻描写大海、沙漠、星空和草地。

设计分析:要求学生模仿本文写一写自己对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等的看法、理解,并说出自己的希望。

效果分析:这样适文拓展,给孩子们搭建了训练特色语言的平台,同时更好地促使小班学生习得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写诗歌。

2.选择时机,适时练笔

适时拓展就是在文本拓展时,要注意时机,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化文本空白为练笔点。中国人讲究含蓄美,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取得“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审美效果。

例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这是一篇颇具情感的课文,如何让孩子们产生共鸣呢?

设计分析: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效果分析:这样的文本补白,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体会作者的心声,把灼热的情感用笔墨抒写下来,往往情感喷发得恰到好处。

(2)化情感宣泄为练笔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性,许多文章都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在强烈的情感背后,需要的是宣泄、傾诉。

例4: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是一篇写景文,但是一个“野”给予了景物人性的张力。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连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

设计分析:人们看似平常的举止,实则是对索溪峪的热爱,你能把这样的生活场景续写下去吗?

效果分析:这样的练笔很平实,但恰恰原汁原味、富有感染力,孩子们也愿意表达,表达中深入体会到了情景交融。

(3)化意犹未尽为练笔点。教材中,常常有“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情况出现,一个省略号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方,这也是随文练笔的好机会。

例5:《唯一的听众》最后一个段落: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设计分析:“我”终于知道了老人的真实身份,终于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第二天清晨,“我”来到这片树林,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效果分析:这样的随文练笔,使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对照解读,对省略号的作用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今后在练笔中更好地运用标点符号,具有无声胜有声的助推作用。

在学习教材文本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这样,在练笔的时候学生就会心中存有想要交流或者倾诉的对象,也能更好地找准立意并进行对素材的甄选,从而促进规范地表达。

3.创设情境,适境练笔

(1)适境练笔,创设小班学习情境。有的文章充满着浓厚的情感基调,需要教师创设学习情境让小班学生体会文章情感,这时的拓展就是一个学习情境的创设。

例6:《桥》一文写的是一位老支书在洪水中让群众先走,而自己和儿子被洪水吞没的感人场景。

设计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是感动,笔者在课文最后设计了随文练笔:假如这对父子在天堂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

效果分析:想象式思维练笔,给足了学生创造发散的空间,在感动的同时,更让学生提炼了精神层面的深度评价,多了一份温暖,多了些许感动。

(2)适境练笔,变化小班学习情境。学生有自己的视野,也有自己的感悟。尊重学生,就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例7:《白杨》一课结尾,孩子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设计分析:感他人所感,叙个人所悟,那是最真最纯的。学到这里,你最想对西部建设者们说写什么?

设计效果:这种感悟后的体验式练笔,最能写出真情实意,表达真情实感。

六年级下册的“依依惜别”单元,笔者结合文本开展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小学生活”随文练笔汇报展评活动。

4.尊重个性,适生练笔

(1)适生练笔,激发小班学生兴趣。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的容量一下子增大了,教学的难度也增加了。笔者主张教学不是信息反馈,要帮助学生梳理信息。

例8:《鲸》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让孩子们对说明方法归类,会发现说明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说明方法并存,那怎样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呢?让孩子们进行分析,从而尝试练笔。

(2)适生练笔,培养小班学生能力。都说以读促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语文课程的目的定位不是“知”,而是“行”。在语文课堂中,阅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它是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手段与过程。让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或者流泻到笔尖,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完整。

例9:教学《教师领进门》时,笔者让学生认真读词语“身临其境”“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之后,没有让学生逐个理解词义,而是让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讲了一件关于田老师的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

(3)适生练笔,实现小班学习目标。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放飞囚禁的情愫。自从开展“适文、适时、适境、适生”小班语文随文练笔有效性研究以来,小班学生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文练笔激发了小班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小班学生的思维领域,更为小班学生架设了阅读的桥梁,让阅读触角伸向课外,增加了小班學生的阅读量,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小班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素养以及读写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孙建龙.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张化万.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J].福建教育,2000(05):15-17.

猜你喜欢

随文练笔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