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的语言”之陶艺创作

2020-07-14张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陶艺儿童

张豫

摘 要:没有泥土,陶艺便无从谈起;没有泥趣,陶艺便变得枯燥。有趣的肌理是陶艺的肤质,使原本死气沉沉的陶艺有了新的活力,这些构成陶艺生命的基石。当我们在陶艺教室进行陶艺创作时,会感觉到一种很放松的心情,在轻松的状态下作品就产生了,而在作品上留下的肌理就是泥趣。文章通过陶艺中“泥的语言”,浅谈博物馆开展陶艺教育活动的好处。

关键词:泥;陶艺;儿童;陶艺教育

1 博物馆的社教功能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它展示着一个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一个城市的风貌。对青少年而言,博物馆是一个能更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博物馆不再将一件件出土文物摆在那里冷冰冰地陈设,而是开始与参观者有更多的互动,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开设也使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我的视野。陶艺是一门面向大众的社会艺术,泥是一种丰富的语言,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在陶器上刻画那些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肌理,从最初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实用与审美并存。

2 陶艺中泥的表现

在远古时代,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穿着树叶、兽皮制成的衣服,吃的食物是野果和生肉。用来装东西的通常是藤条、枝条的编织物。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他们遇见了火,发现烧制之后“篮子”变硬了,于是古老的陶器诞生了。那种天然的肌理,也许是不经意留下的。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材料、器物的造型、装饰的纹样等泥的表现。新石器时代那些绚丽多彩的彩陶,证明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渐渐在陶器上表达他们的想法了,他们把生活中的趣味和图案用装饰纹样在器皿上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时陶器的纹样不论其形式或内涵都充满了魅力。

陶艺家用脚下最质朴的泥土创造出了陶瓷,而陶瓷表面各种各样的肌理更是暗含了不同的趣味。陶土质朴粗犷,瓷土细腻精致,它们有完全不同的质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一件很一般的陶罐,如果在罐身上用工具狠狠地画几条横竖不一的线条,就会加强陶土本有的质感,显得更粗犷,表现力更强。

艺术创作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就陶艺而言,这种不同也产生了各种流派和表现手法,也就是“泥的语言”。泥的表现已经成为当代陶艺设计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即兴的陶艺创作可能是人类原始的本能,是一种对天真和自由的向往,是追求个性的张扬或自我情感的表现。陶艺是人和泥的对话,是一场轻松的游戏和交流。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都是相通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酒后的即兴创作,只是他用的是笔墨,而陶艺的载体是泥。

3 浅谈博物馆开设陶艺教育的好处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的陶艺中心可以为参观的游客提供动手制陶的活动。游客在此可以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陶艺作品。同时博物馆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陶艺特色,多年来在做好基本陈列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与社会、学校、社区等建立共建关系。目前南宋官窑博物馆积极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已成为第二课堂。

3.1 能带给青少年快乐,提高青少年的艺术欣赏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好玩的,什么都是可以玩的,特别是泥巴。在之前孩子认识到泥是可以用手捏的东西,从徒手捏捏到有目的、有想法地捏塑(图1)。孩子们会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态,用各式各样的工具(图2)、各式各样的手法,玩出陶泥坚韧的脉络,玩出它的丰富造型和智慧,轻松自然地体现泥的有趣,可以让孩子们天马行空,畅快地在泥巴上任意翱翔。

陶艺是一门综合创作的艺术,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将无邪、浪漫、抽象、具体的造型融入玩泥做陶中,用泥来表达。追求自然的效果和肌理变化是陶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泥的肌理千变万化,也成了我们制作陶艺进行探索的主要内容。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玩泥土不受拘束,想捏出什么就是什么,你说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在玩的过程中带来了快乐。陶艺有悠久的历史,让小朋友在陶艺创作中逐步地了解我国制陶历史和制陶的技能。一件东西从实用到抽象、美还是不美、表达了什么含义,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陶艺制作的成型方法和陶塑的过程中进行探究。

3.2 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想象能力

陶土是不定型的黏土。在每个人都还是孩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喜欢玩泥,因为这是一项无拘无束的活动。小朋友可以随意地动手、随意地糊泥、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块。在陶艺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乱玩。让父母带着孩子参与陶艺制作的整个过程,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学习的陶艺内容各有不同,博物馆应针对不同的年龄开发不同的陶艺课程。以彩绘为例,在雪白的瓷盘(素坯)上作画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幼龄段的小朋友,主要以涂鸦为主,教会孩子搭配色彩(图3);而高龄段将绘画与陶瓷完美地结合起来,加入一些技法,在涂涂画画之中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3.3 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

学陶艺是手、眼、脑和谐互动的过程,儿童的智力开发源于动作,进行陶艺创作的过程不仅能够开发儿童的智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陶艺作品离不开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因而陶艺作品的产生单靠想象、构想是不行的,小朋友刚刚接触泥的时候异常兴奋,乱捏一通,是无法捏成型的,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应教给孩子们简单的搓泥条、盘泥条、拍打泥片等技能,在了解这些陶艺技能的基础上,小朋友才能对制作的陶艺作品进行可成型创作,动手能力获得大大提高。

陶艺具有特别的形式美感是其他造型艺术无法比拟的,陶泥具有可塑性和随意性的独有特点。如在拉胚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手的痕迹,每个作品是在很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就产生了,是自然形成的,没有条条框框,从不矫揉造作,它所表现出的那种自然、奔放、质朴、真实的风格,是纯正的生活风格。随着人们在科学认识领域的提高,人为改变陶艺的“肤质”有一番截然不同的趣味,比如在制作的器皿上人为地刻制出肌理,而且每个肌理运用了不同的手法。虽然是人为形成的肌理,但也把作品表现得很独特。泥既可以随意地自然,也可以刻意地生动,泥趣就这样随时随地油然而生。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大地的肌理,因为对泥土质感的关注,泥巴源于自然,表现出与自然千丝万缕的联系。博物馆的艺术教育是围绕社会需求发展形成的,陶艺教育的重点应该培养青少年对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理解和兴趣。加强青少年在创作中的自主意识,而不是大人的思想。多年来南宋官窑博物馆积极举办的杭州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就是对陶艺科普最好的诠释。

泥是一个丰富的语言,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在陶器上刻画那些生动又有富有想象的肌理,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实用与审美兼并。陶艺是一门面向大众的社会艺术,实践出真理,也只有自己做了才知道其中的奥秘。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不断创新和强化,博物馆的社教人员也与社会各界加深联系,开始有意识地实施教育计划,从而使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对博物馆的督促,也促进了博物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白磊.設计时代国内著名艺术设计工作室创意报告:超然自语(陶瓷艺术设计类)[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2]白明.另说陶艺:关于陶艺教学的实验与设想[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3]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4]左正尧.超越泥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5]傅晓平.浅谈博物馆对学生教育意义的分析[C]//.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猜你喜欢

陶艺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
首届中国现代陶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