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蒜头壶刍议

2020-07-14丁文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起源

丁文俊

摘 要:蒜头壶是因它的形状很像大蒜而命名的。它是最能代表秦文化的物化作品之一。蒜头壶起源于关中,随着秦的统一战争传遍全国。西汉中期以后,随着青铜器地位的衰落和较为实用酒器的出现,蒜头壶才淡出历史舞台。蒜头壶在其他地区的出现也是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的一个表现。

关键词:蒜头壶;起源;秦文化;文化交流

蒜头壶是因它的形状很像大蒜而命名的,常常作为酒器,这种形状很可能是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蒜头壶最早发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墓,被列为秦文化的代表物之一。《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这本书中提到它起源于关中,随着秦统一战争的爆发而传遍全国。考古发现蒜头壶都来自贵族墓葬,并伴随鼎、壶、钫出土,可能是礼器。西汉中期以后,随着青铜器地位的衰落和较为实用酒器的出现,蒜头壶才淡出历史舞台。相较汉代的蒜头壶,秦代的腹略圆,西汉初期的腹部扁圆,东汉时期的腹部又比西汉时期较圆一些,蒜头的形状为圆形但比较扁。

青铜蒜头壶的制作和大量使用,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也被视为古代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中国的青铜器种类和数量丰富,比世界各国的总量都多。它们制作工艺精湛,蕴含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精华。蒜头壶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青铜器相比,有独特的造型风格。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秦代蒜头壶(图1),通高35厘米,腹围22.4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3.8厘米,重量2.3千克,保存完整,1974年出土于麦积区原街子镇八槐村(现为麦积镇八槐村)。壶直口,长颈,球形腹,圈足,口沿与颈连接处制成蒜瓣形,颈的中部有一道凸起的弦纹,器壁均匀,通体素面。与腹部的圆鼓相比,颈部细长、线条优美。整件器物形状独特典雅,光滑饱满,是古代青铜器中的精美之作。蒜头壶在外观上没有过多的装饰,反映出秦代对简洁典雅的追求、朴素的审美意识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秦代制作的器物一般追求造型简单流畅,同时兼顾实用,具有朴素敦厚的艺术美感。蒜头壶的蒜头形状不仅美化了器物的线条,而且便于携带,集美观、实用于一体。细长的颈部与圆鼓的腹部形成对比,流畅的线条由窄到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种造型是秦国最有特色的青铜造型之一,后来在陶瓷中流行。秦代的陶器生产非常发达,当时首都咸阳有许多官方和私人的陶器作坊,生产的陶器品种很多,许多是仿自青铜器的造型,如陶鼎、陶豆、陶盆、陶蒜头壶等。蒜头壶虽在多个时代都能见到,但仍属于稀有的一类器物。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蒜头壶是秦文化的代表器物,是秦代铜器追求简约及实用风格的代表性作品,秦代工匠将蒜头壶的整体的形状设计为上小下大,比例均衡,呈现出流线美的造型,同时,也是考虑到摆放时的稳定性问题,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避免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材料的选用上,以铜为主要成分。在装饰手法上,为打破单一的素面,运用具像的手法作为点缀,壶口外形制作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蒜造型。俯视时壶口形状又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给人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颈部装饰一道凸起的弦纹,更是秦代工匠的高明之处,就好比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细细的脖颈上戴着一串项链一般,显得优雅而挺拔,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整个蒜头壶给人一种简约、大气、稳重的艺术美感,并没有因为蒜头壶整体素面而显得呆板。相较陶器的色彩艳丽,青铜器作品则展现出了简单、洗练、质朴的风格,这也可能是为尽最大可能展示当时比较贵重金属—铜的缘故,再者是考虑到铜器的实用性,减少了装饰手法的应用,这也体现出秦人的艺术和文化追求。

在秦代短短的15年历史中,却体现出秦人对青铜器的实用性的明显追求,秦亡汉兴以后,青铜器与礼制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尽管在宗庙祭祀时青铜器依然存在,但神秘感已经消失。汉代崛起后,实用性已成为青铜器的主流,且不断发展。

1946年陈秀云发表《秦族考》中最早提出“秦文化”这一概念,探讨“秦文化之构成”,认为秦文化是“承袭夏、商、周以来的文化,构成略有地方色彩而富有中原气息的‘中国本位文化”。秦文化是历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秦人诞生、发展、变迁的历史。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需要一个物质载体,而秦文化的物质载体就是当时各具特色的青铜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蒜头壶。

殷周时期,秦人的活动范围已到今天的甘肃东部,并在泾水和渭水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周朝时期,秦人的崛起,随着秦国的势力范围的发展壮大和对外的扩张,人口也不断迁移、融合,它接纳了周朝遗留下来的人民,把关东六国的旧臣百姓迁移到关中,把秦人又迁移到关东地区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起,进而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作为秦文化产物的青铜蒜头壶伴随着秦的统一传播到各地,逐渐被人们接纳、使用。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的蒜头壶还具有生殖崇拜象征符号的功能,在古代人们会借助那些籽实多的动植物形象来表达生殖的愿望,如鱼、鸟、蛙、葫芦、石榴等,从民俗学的角度,大蒜多瓣的特性象征多子多孙,这种壶口别致的蒜头造型正是秦人生殖崇拜和繁衍观念的反映。这也说明自秦国发动统一战争以来,急需扩充国家人口。

天水是秦国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发源地。秦人先祖嬴非子在此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即今天的天水一带。经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于公元前762年东迁陕西关中一带,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天水一带是一个各族杂处、文明交汇和农牧文化相互碰撞之地,主要为西戎族的势力范围。秦人迁入这块土地,不可避免地要受当地人文环境的熏染和塑造。秦人选择兼容开放的文化政策,入乡随俗,兼收并蓄,吸取精华,最终秦文化在吸收各种文化的基础上脱颖而出,这与天水境内的多个地方都出现有蒜头壶、茧形壶、鼎、鬲等器物相吻合。

天水地區的秦文化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它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之长,从而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吕氏春秋》的编纂,它把三晋宾客都聚集在吕氏门下,使《吕氏春秋》成为一部“兼儒愚,合名法”的伟大作品,体现了秦文化的多源性特征。有学者认为蒜头壶的造型还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也说明说明秦吞并六国后,在大量迁民的同时,秦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与土生土长的当地文化也不断相融合、发展。

人们现在一提起秦文化就会想到蒜头壶,说明代表秦文化的蒜头壶形象已深入人心。蒜头壶就如同考古断代时使用的碳十四一样,具有辨别相对时代的作用,可以说它是秦文化界定的参考标准器物。只要蒜头壶出现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秦文化有过交流的遗迹。文化的传承要依赖人来实现,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秦文化是通过人口迁移传播和发展起来的,那么秦时的蒜头壶也就是和当地文化结合的产物,是秦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李陈奇.蒜头壶考略[J].文物,1985(4):51-53.

[2]刘勇先.秦汉青铜蒜头壶[J].收藏,2006(3):85-86.

[3]宋亦箫.蒜头壶的“蒜头”造型试解[J].西部考古,2017(2):114-119.

[4]纪媛.从蒜头壶看秦汉文化的传播[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4):35-37.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起源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