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文昌盅盘舞初探

2020-07-14刘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道具海南

刘欢

摘 要:海南文昌盅盘舞是海南的民间艺人将盘、盅等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具用作道具的民间传统舞蹈,其具有风趣幽默、乡土气息浓厚、气氛愉快、挑逗性强等诸多优点,备受人们的追崇。当前,海南文昌盅盘舞盛行于海南北部和东部的汉族聚集区,如文昌、琼山、临高、澄迈等地区。2007年7月22日,海南文昌盅盘舞被纳入海南省海口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此,文章就海南文昌盅盘舞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海南;盅盘舞;道具

1 引言

海南文昌盅盘舞源于元末明初时期,最初只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九到十二日进行表演,即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表演人员主要有旦、生、丑三种不同的角色,旦角手拿重叠的瓷盅相互撞击,生角手拿筷子击打瓷盘,丑角手执彩扇。在每年的春节时期,文昌部分村落会邀请文昌盅盘舞表演团队到村中进行表演。盅盘舞表演队则会走家串户,载歌载舞,来到每户人家都会大声喊道“恭喜发财、发财发丁”,以祈祷户主财丁兴旺。海南文昌盅盘舞属于传统文化,对海南文昌盅盘舞进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海南文昌盅盘舞的历史渊源

海南文昌盅盘舞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可知,从五代开始,中原地区动荡不安,很多居民都迁入到海南地区,“世变风移,薰染进化”,使海南地区的歌舞娱乐、文化教育迅速发展。元末明初,海南岛的东部和北部区域群众热衷于“习琴弦箫笙,为茶余酒后消遣”,在椰子树下进行娱乐,最后发展成人们熟悉的土乐曲《八音》(所谓“八音”,主要是指由八种不同的乐器演奏而成,主要包括秦琴、唢呐、鼓、竹箫、喉管、吊胡、钹、锣)。海南文昌盅盘舞出现在《八音》以后,《八音》始终都是文昌盅盘舞的伴奏曲。除此以外,海南文昌各个地方的冼夫人庙碑中刻录着以下内容:盅盘舞仅在每年的二月初九到十二的“闹军坡”时期内进行表演,这种“闹军坡”活动从明代就已经开始。上述史料考证与琼山、文昌等地流行的民谣异常契合:“二月初九军坡期,军鼓咚咚响连天,奏起八音打盅盘,舞狮做戏万人迷。”此首民谣不仅描绘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欢聚在一起闹军坡的盛大场景,同时还为海南文昌盅盘舞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相应的佐证。

3 海南文昌盅盘舞的重要价值

第一,研究价值。海南文昌盅盘舞是中原文化与海岛文化相互结合的重要产物,研究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悠久的传承、发展历程,对探讨该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二,鉴赏价值。海南文昌盅盘舞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表演、浓厚的乡土气息、极强的舞蹈展现力,向人们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美,有极其重要的鉴赏价值。

第三,实用价值。海南文昌盅盘舞发展至今,已经转变成实用型的艺术模式。其符合人们的心理诉求,其欢愉的“八音”伴奏、震撼的舞蹈展现力,备受人们的喜爱;其从根本上做到了“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又被人们称作“贺喜舞”。

4 海南文昌盅盘舞的舞蹈形态

文昌盅盘舞是海南当地居民比较喜欢的民间表演舞蹈,在庙会朝拜、逢年过节、结婚迎亲以及祝寿送灯等重要日子,各村庄都会邀请文昌盅盘舞表演者前来表演,以加强节日的喜庆感。元宵节,文昌盅盘舞是必备的节目,演员会进入到各个人家,并且会送上相应的祝福。

4.1 表演道具

海南文昌盅盘舞属于打击节奏型的民间舞蹈范畴,演出过程中使用的道具主要包括瓷酒盅、小瓷碟、彩扇以及筷子等。当前,在演出環节加入了可以击打发出声音的道具,如线棍、瓷汤匙等,用其敲打出悦耳的声音,借此来渲染舞蹈表演的氛围。表演人员两只手各拿两个重叠排放的酒盅,用拇指顶住下盅的底部,用无名指、食指夹住上盅的外边缘,用中指抠住上盅的内边缘,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提落一次上盅,拇指顺着盅下落的姿势进行绕腕,使两盅相互碰撞以产生声响。在文昌盅盘舞表演中,酒盅通常表现为“击盅”,现阶段常见的击盅形式主要有提压腕击盅与压腕击盅两类。其中,提压腕击盅需要在手腕压腕、提腕时各击打一次盅,无限循环,击打出悦耳、明快的声音;压腕击盅需要下压手腕,并且两手在胸前边击盅、边画圆相绕,可将其分成“后绕盅”和“前绕盅”两种。

4.2 舞蹈动作

海南文昌盅盘舞是由旦角、生角打扮成新娘与新郎,还有一丑角,由三人共同表演。新娘在新郎的帮助下,两手拿着重叠摆放的瓷盅,上下相互击打,翩翩起舞;新郎手执筷击打盘;丑角戴着面具,手里拿着羽扇,表演动作诙谐、稚拙,氛围热烈、场面愉快。在表演过程中,由琴、鼓、锣以及弦等八种不同的乐器进行伴奏,故又被称作“八音舞”。

海南文昌盅盘舞以酒盅作为表演道具,灵活击打瓷盅,以手带动酒盅左右、上下小幅度晃动。海南人的体型相对矮小,在表演文昌盅盘舞时,手、脚异常灵活,灵动、娇小的身影跟随欢快的《盅盘舞曲》旋律呈现自己优美的舞姿。在舞蹈演出环节,重复击打较为简单的餐具,产生清脆、悦耳的主旋律。表演者上身以腰部为中心后仰、前俯,并且搭配以手部的动作,小臂“前绕盅”;双手在胸前边击盅、边画圆,往回画圆相绕时称“后绕盅”,在手下落的时候击打一次瓷盅;肋骨部位应划“8”字圆,以此带动肩部动作前后柔肩,脚下主要是左右送胯的踏步或者小碎步,绵绵流畅。在双人舞相互合作时,经常做侧身高秧歌步、背对背或者面对面的吸跳步旋转,动作圆润、灵巧、活泼、欢快,彰显出海南汉族人民朴素的灵动美。

5 海南盅盘舞的传播及发展

海南文昌盅盘舞最初缘起于文昌市潭牛镇地区,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冼夫人,在比较宽阔的坡地上闹军坡。后逐渐演变成民间艺术,由文昌向附近地区推广,从东向西扩散。20世纪50年代,生活在琼山、定安等地区的人们,在结婚、祝寿、生日、乔迁、建房等比较重要的日子,都会邀请盅盘舞戏班子进行表演、庆祝。林尤勤是学习海南文昌盅盘舞的代表者,他将盅盘舞改编成集体舞《打盅盘》,并于1953年第一次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打盅盘》曾经代表广东到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民间歌舞汇演”,备受人们的好评。1960年,《红色娘子军》上映,作为体现海南人民革命斗争精神的影片,在74分40秒处,海南的战士们吹拉着海南“八音”《盅盘舞曲》,手里拿着筷子击打碟子,跳着欢愉的盅盘舞,庆祝当年取得的大丰收,同时为符红莲与阿贵举办了喜事,祝福他们能够白头偕老。由此可知,文昌盅盘舞在20世纪50年代特别流行,其广泛流传促使当时的电影制作方将该舞蹈应用于电影中,大大提高了场面的欢快感。

2005年,海南文昌盅盘舞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当地政府部门即刻采取了保护文昌盅盘舞的有效措施,并且邀请盅盘舞的传承者林尤勤撰写了《文昌传统艺术—盅盘舞》,该书目前保存在文昌市文化馆中。而后,林尤勤还将文昌盅盘舞编排成《椰花》等作品。海南中小学校举行的文娱比赛、表演等经常会见到由文昌盅盘舞改编而来的作品,如《闹婚》《说唱盅盘》等。2011年,在“首届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开幕仪式中,只表演了《盅盘舞》。当前,在海南的琼剧当中同样也可见到文昌盅盘舞的身影。

6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应当保持其原貌、原型、原味,人们才能够对传统舞蹈文化有详细、系统的了解,熟悉当地群众的生活向往、审美理念,把握舞蹈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特点。唯有摸索、记录、保持最初的舞蹈形态结晶才可以更加好地探索其历史起源,才可以更好地继承、发扬此种舞蹈。新时代环境下,国家提倡积极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未来应保护好海南文昌盅盘舞且将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冠玉.远去的盅盘声[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3-34.

[2]林彦汝.海南盅盘舞与内蒙古盅子舞的形态比较研究[J].内蒙古艺术,2018(3):25-29.

[3]卢君,林龙.踏觅民族舞影遗风,挖掘传统文化神奇—以海南民族民间舞为例[J].艺术教育,2018(15):115-116.

猜你喜欢

道具海南
2022年“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海南好青年”名单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礼物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在实践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道具在杂技节目中的作用分析
浅析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