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头梅力更召释义

2020-07-14魏长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清代

魏长虹

摘 要:梅力更召位于包头市九原区,是全国唯一一所用蒙语诵经的藏传佛教寺庙,是清代乌拉特西公旗旗庙,保持了清代初建时的建筑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梅力更召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梅日更召信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从梅力更召的历史沿革、建筑格局及价值进行释义。

关键词:包头;清代;藏传佛教;梅力更召

梅力更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梅力更嘎查东北,距110国道和京藏高速约1千米,坐北朝南,北靠乌拉山,南临黄河,占地面積约24000平方米。召庙始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皇帝赐名“广法寺”。

梅力更又译作“莫日根”,蒙古语是聪慧之意,本召一世活佛法号是阿荣莫日根·迪彦齐·狄淖洼,因而称“梅力更召”。梅力更召之所以著名,原因尚不在于它的建筑规模,而是在于其蕴藏的蒙藏佛教文化以及它作为学问寺的独特魅力。

本召活佛以第三世活佛罗桑·丹比·坚赞(1717—1766)最有名气。康熙六十年(1721)5岁的罗桑·丹比·坚赞在本召坐床,他十分聪慧,精通蒙、藏、梵三种语言,又是一位诗人、历史学者、翻译家。他提倡蒙古地区寺庙法会要使用蒙古语,为此,他编写了一套蒙古文诵经本。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为学龄儿童学文化而编写的启蒙书,另外他还搜集了流传于民间的优美曲调,把曲调结合在本召念经时所吹奏的音乐里。

1 梅力更召的历史沿革

清康熙十六年(1677),梅力更召初建,时为乌拉特西公旗扎萨克镇国公的旗庙。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赐名梅力更召为“广法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梅力更召建成。1913年,“牛儿年兵灾”,即外蒙古军侵犯包头时,孔庚部队焚烧寺庙。新中国成立后,梅力更召得到重建,虽重修但规模不如原来壮观。

2 梅力更召的建筑格局

梅力更召为汉藏合璧式建筑群落,兴盛时有房屋200余间,塔5座。庙内现存护法殿、大雄宝殿、弥勒佛殿、西大喇嘛仓、大甲巴(管理后勤)、大佛爷府、朝尔吉仓、古新仓以及活佛府和舍利殿各一座(图1)。

护法殿(俗称“驯服殿”,塑明王像)又称“章恒”,始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民国时期重建。该建筑为藏式砖木结构,密肋平顶一层建筑,通面阔10.4米,通进深14.2米,建筑的制高点为8米,坐落在东西约10.5米、南北约16.7米的台基上。

大雄宝殿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大雄宝殿通面阔23.4米,通进深20.48米,坐落在东西约26米、南北约24米的台基上。大雄宝殿为两层,建筑的制高点为12.7米,是汉式建筑和藏式建筑混合风格。

弥勒佛殿又称“美岱尔独贡”,是本召最大的佛堂。“美岱尔”是弥勒佛的蒙古语称谓。墙体为藏式,殿顶为汉式宫殿顶。外墙镶有22个砖雕佛龛,佛龛内塑有佛像。佛殿平面为矩形,与前面的门廊形成了“凸”字形。殿内柱列呈网格状布置,为七开间(约26.6米),进深约19.7米。召内最大佛像弥勒佛在此供奉,佛像高约13.5米。

西大喇嘛仓是位于最北部的四合院建筑,原为梅力更召行政办公区域,建筑基本保持了原建时期的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大门面阔一间,双坡卷棚屋面建筑。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双坡屋面前出廊,占地面积98平方米。东配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双坡前出廊建筑。西配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双坡前出廊建筑。

大佛爷府是位于东院内的四合院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双坡前出廊建筑,占地面积213平方米。东配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双坡前出廊建筑。西配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双坡前出廊建筑。大门面阔一间,双坡卷棚顶建筑,占地面积23平方米。西掖门和东掖门面阔各一间。

活佛府西侧紧邻大佛爷府,面阔10.7米,进深8.4米,平面呈矩形,汉式五檩前出廊单坡瓦顶屋面,一层建筑。廊柱间有回字纹雀替,檐檩、额枋、廊柱均施彩绘。槛墙做方砖槛墙心,廊心墙墙心施壁画,墀头处有精美砖雕。

朝尔吉仓西侧紧邻活佛府,是汉式四合院建筑,现文物建筑仅存正殿和大门,东西配殿为1996年包头大地震后复建。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双坡前出廊建筑,占地面积145平方米。大门坐北朝南,面阔一间,硬山带正脊双坡屋面建筑,占地面积17平方米。

舍利殿南侧紧邻大佛爷府,面阔11.88米,进深11.86米,平面近似正方形,汉式七檩前出廊双坡瓦顶屋面,一层建筑。廊柱与额枋间加设雀替,前檐廊柱柱头施斗拱,廊心墙为砖雕墙心,室内施方格顶棚。

大甲巴府位于弥勒佛殿东侧,现仅存正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密肋平屋顶建筑,占地面积87平方米。从目前保留的形制来看,原为前出廊形制,现存前檐墙为后期改制。

古新仓西侧紧邻大甲巴府,原为独立的四合院,正殿及其他建筑已遭拆除,现仅存东西配殿两座建筑。西配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双坡前出廊建筑,前坡长,后坡短。东配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双坡前出廊建筑,前坡长,后坡短,占地面积73平方米。

3 梅力更召的价值

历史价值:梅力更召是包头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原乌拉特三大名寺之一,同时也是内蒙古地区保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古建筑群。康熙御赐为“广法寺”,说明清政府对民族宗教的重视。此召在宗教传播、疆域统一、民族管理等方面具有珍贵的史证作用。

梅力更召一世葛根(活佛)将梵、藏文经典编译成蒙古文经典,主张推行用蒙古语诵经、举行教学和佛事活动;第三世活佛罗桑·丹比·坚赞重新编译了梵、藏文佛教经典,将赞颂佛、菩萨、三宝的诗词改编成具有蒙古族特色韵律的曲子,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智慧,起到了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作用。

科学价值:梅力更召的整个建筑群落依阴山山脉的乌拉山缓坡修建,南有黄河之水,拥有奇特的自然风光,山石峻峭,草木丛生,禽鸟飞鸣,瀑布奔流,神奇秀美,景色宜人。这样的选址不仅为召庙争取了充足的日照,而且阻挡了西北方吹来的冷风,更避免了雨季山洪对召庙的破坏,具有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梅力更召内的装饰物均采用绚丽的色彩,如腾马旗、经幡、经幢、壁画、彩画等,均采用纯色,对比强烈,信众对这些装饰上绘制的均有象征意义的题材与典故进行理解,推演主体符号和其他逻辑概念,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及加深对佛理的参悟。在光环境营造方面,梅力更召构成了明暗对比,在殿堂内四周墙面并不开明窗,殿堂内的光线均通过二层中部的高侧窗摄入,这样就给殿堂内的诵经空间或者佛像所处空间带来天光,在室内与转经空间形成了对比,更强调了殿堂内部的宗教神秘色彩。

文化价值:梅力更召是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座学问寺,其主要特点是将梵文、藏文经典译成蒙古文,用蒙古语诵经。关于蒙古语诵经,从其萌生、发展到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与蒙古民族的民族史、宗教史、文化史密不可分,是研究蒙古民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在这个蒙文诵经的召庙内,不仅有藏传佛教文化的体现,更有蒙古族和汉族的宗教文化体现,这说明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吸纳了蒙古宗教文化和汉地佛教文化,并把这些文化现象与符号体现在梅力更召这个宗教建筑群上。在营造召庙氛围方面,设计者从多方面考虑,使用了多种手法,最终形成了一个融合多种文化且宗教氛围浓厚的建筑群体。

梅力更召是蒙古语诵经的发源地,蒙古语诵经已传承300多年,全面、完整、生动地记录了民族与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一宗非常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梅日更召信俗”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嘉木扬·凯朝.中国蒙古族地区佛教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韩瑛,张鹏举,宝山.内蒙古包头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概况[J].山西建筑,2013(1):1-3.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清代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
试论宗喀巴显密教法的特征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