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训令》看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建设

2020-07-14姜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姜勇

摘 要:从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部《训令》可以看出,在解放战争面临打大仗、打硬仗、打城市攻坚战的特殊时期,东北野战军抓住时机,注重加强各级司令部建设,进一步明确参谋长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参谋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以上率下,大力倡导紧张积极、雷厉风行的优良工作作风,为我军在东北夺取更大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

关键词:《训令》;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建设

四平战役纪念馆珍藏着一件革命文物—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部《训令》。

这份《训令》作为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各级司令部建设的指示性文件,在解放战争的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东北野战军的司令部建设为辽沈战役前夕的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为部队打大仗、打硬仗、打城市攻坚战提供了必需准备和重要保障。

1 《训令》简介

《训令》为纸质32开本,共7页,约3600字,手刻油印。封面文字自上而下依次为(图1):

①标题:“训令”(其上加盖印章1枚,印文已不清晰)。

②副标题:“关于一九四八年建设全纵队各级司令部的工作任务”。

③封面中部有“李作鹏书”的印章。

④封面下部有“第一纵队司令部印 一九四八年一月廿八日”。

封底上部为20行正文,下部是签署人(图2):

司令员 李天佑

政 委 万 毅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李作鹏

副政委兼主任 梁必业

2 《训令》发布时的东北战场形势

经过1947年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东北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兵力对比:敌军主力部队还有14个军、44个师,约58万人;我军主力部队由最初的5个野战纵队发展成为10个,另有炮兵部队、护路军、独立师和骑兵师等,总计约73万人。二是战区形势对比:我军将东北之敌分割包围在30余座大、中、小城市中,交通基本阻断,使敌军陷入缺兵、缺粮、缺煤、缺油、缺物资的困境中,敌人的战略对策已改变为“集中兵力,重点防御,确保沈阳”。基本的战局态势是敌守我攻。

1947年12月初,在哈尔滨双城前线指挥所,当时的司令员林彪主持召开了冬季攻势前的军事会议。会议决定:

①利用河流封冻,便于我大兵团机动作战,发动进攻战役。

②作战的要求:“大兵团、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运动战”和“大兵团、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城市攻坚战”。

③作战计划:第一步,出击北宁路,消灭沈阳、锦州、抚顺等大据点之间与周边的中小据点;第二步,夺取四平、鞍山、营口等城市。

冬季攻势的作战特点与以往的“围点打援”,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完全不同了。因为敌人集中了兵力困守城市,轻易不敢出城。

由于是大兵团、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所以协同好坏的关键是司令部的指挥。林彪在会议上指出:“各级司令部要成为有灵活头脑,有组织能力的指挥机关。”林彪形象地比喻说:“司令部就像大脑,要看得见、听得到、传的出。还要指挥四肢协调运动。”刘亚楼参谋长也强调:“要熟练掌握阵地攻坚战,城市纵深攻坚战和大兵团运动中的围歼战的指挥能力。”

3 《训令》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秋季攻势结束后,第一纵队在伊通一带休整补充,同时进行军政训练。

根据总部的下一步作战意图,休整期间,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作鹏主持起草了这份《训令》。1948年1月13日,在战争间隙,第一纵队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对1947年的战斗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新一年工作进行了安排。会议通过了此《训令》并下发部队执行。

《训令》的内容主要是:

①进一步明确各级司令部参谋长的工作职责。《训令》要求各级参谋长不仅要领导司令部直属机关,还要“领导和管理直属部队”。

为什么特别强调“领导和管理直属部队”呢?

《训令》中这样写道:“现在因为兵器兵种发展,一个团直属队较一个营还大,一个师直属队相当一个团,一个纵直几乎相当一个师的人数,如果没有人去注意领导与管理是不行的。直属部队的日常行政、教育、训练、给养、卫生均要经过参谋长,使参谋长真正成为直属部队的首长。”

《训令》强调指出:“参谋长领导与管理直属机关、直属部队是他应有的责任,对司令部的直接领导与直接管理更是他最中心工作、最基本责任,否则参谋长是所谓司令部首长,是直属部队的直接首长,那是有名无实。”

这么一支现代化的、专业技术很强的重装备部队,各级参谋长必须高度负责地对直属部队实行正规化的指挥领导和正规化的业务技术管理。

②加强司令部组织和提高参谋的综合素质。

《训令》指出:“自双城会议之后,各级司令部的组织均有了加强和调整,特别是三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很大决心,因此在一年前参谋组织相当薄弱的单位,现已提到可观的程度了,在工作上也有了显著进步。”这说明,当时的各级指挥机关的实际情况是工作人员(参谋)严重不足。

《训令》提出三项要求:

第一项,司令部直属机关在按照编制补充人员数量的同時要着重文化素质。《训令》要求:“每个团司令部除其他各参谋应稍有文化外,作战、教育(新武器新装备的培训和新技术新战术的培训)参谋及队列参谋(条例条令贯彻,军容军纪检查)一定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一定要能写能算,同时应规定今后各连队的文书,营部的书记的调动,一定经过团参谋长的允许和同意,调动后必须有人接替。”

第二项,建立见习参谋制度。新补充到司令部的干部,先作为见习参谋。并由教育处组织训练班,提高政治觉悟,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文化水平。见习期内不能单独值班,必须在正式参谋的带领和指导下工作。《训令》中说:“各师见习参谋制度除独二师外其他各师均普遍建立,已达三十人之多。”

第三项,在直属部队的组织完善上,《训令》特别指出要“加强侦察、通讯部队的建设”。要求侦察部队按规定,纵队完成500人的挺进支队(营),每师完成100人的骑兵侦察连,各团充实侦察排内有一个骑兵班。《训令》要求:“各通讯部队均按编制充实,并注意质量,团以上特别强调电话与电台的加强,纵队继续研究无线电话的使用。”

除了加强、补充司令部组织建设外,《训令》还提出加强参谋干部的思想教育与业务训练。文中要求:“各参谋长各司令部机关支部应加强领导司令部的政治学习,经常讨论形势,经常讨论政策,经常讨论任务,严格党内生活,以达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在业务学习上主要研究自己工作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③建设司令部各种工作制度与优良工作作风。

《训令》中明文要求建立五项工作制度。并指出:“希望各级司令部彻底贯彻,以遵统一制度统一作风的目的。”这五项具体工作制度是:

第一项,巩固和建立值班制度。在此之前,司令部早已建立了作战、情报、通讯等处室的24小时值班制度。林彪对作战系统的值班非常重视,他经常用“眼睛、耳朵、嘴巴和大脑”的关系来比喻指挥机关。他曾亲口指示前方总部参谋处长:“上级的命令要一字不漏地传达下去,下级的报告要一字不差地汇报上來”。

《训令》新的要求:过去是在各处室办公室中分散值班。现在要求各级司令部必须有专门的集体办公的作战值班室,值班室中必须要配置有战区地图,有专线指挥电话机,有领导和值班人员的办公设备(会议桌、办公桌椅等)和用具。

第二项,巩固和建立通报制度。自秋季攻势开始,纵队建立了四种比较经常的通报制度:第一种是敌情通报,第二种是战术通报,第三种是教育通报,第四种是参谋业务通报。其基本目的是介绍经验,提高战术,推进工作。这是自上而下的通报。《训令》中进一步的要求是:下级向上级的反向通报,即团向师定期通报情况,师向纵队定期通报情况。文中规定,师、团司令部的通报主要是对上级各种命令、各种指示的执行情况、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这种通报制度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将上级的命令、指示落在实处。同时,还要通报“战斗典型、教育典型、管理典型。以这种方法来启发我各级司令部重视各种成功与失败经验的搜集与介绍,来推动我们部队的战术与工作”。

第三项,巩固和建立各种报告制度。文中说,现在几个主要的报告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如宿营报告、情况报告、战斗部署与战斗统计报告、实力统计报告等,但军队训练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情况报告比较少或不及时。

第四项,巩固和建立严格的由上而下的检查制度。《训令》要求:“不论是上级或直接首长或司令部发出的任何指示命令、战斗部署、工作任务、训练要求等,均必须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与督促,这亦是司令部的重要责任,首先必须检查所发出的指示、命令,执行者是否已经收到、什么时候收到、是否了解其要求与意图,再则是检查执行者如何执行,采取什么步骤与手段,预定什么时候可完成,最后是检查完成的程度,完成的时间,完成或未完成的经验教训。特别在战斗总结时,须检查战役或战斗的组织与准备工作,检查部署与战术运用,检查各兵种的协同动作,检查通讯联络的设置等等。”检查制度与通报制度的区别是,通报是下级主动报告,而检查是上级对下级的工作督促。

第五项,巩固和建立会议汇报制度。把会议看成是布置工作或检查工作或总结工作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同时又是教育干部提高干部能力的最好方式。但会议有各种形式,在情况不紧、任务不急,特别在休整时期,可经过很好准备,到会人可稍多,时间可稍长。但在战斗环境中则采取小型的短促会议为主,一事一办、急事急办。《训令》规定,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司令部每日值班参谋必须在交接班会上向参谋长当面汇报情况。各参谋受领任何一件工作任务,完成与否之后均须及时汇报,务必严格养成习惯。

最后,《训令》指出要建设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其基本要求是:“工作紧张积极、雷厉风行,完成任务迅速准确,与部队有密切的联系,反对松懈、拖拉和缺乏认真精神,反对官僚主义。”

1948年1月28日后,《训令》下发到师、团两级,并开始整军备战。此时,我军冬季攻势已先后攻克辽阳、鞍山,解放营口。2月27日,林彪、罗荣桓决定攻击四平。这是冬季攻势的最后一战,也是《训令》下达部队后的又一场城市攻坚战,林彪用实战检验“大兵团、多兵种、攻坚战”的指挥系统。攻城部队由第一、第三、第七纵队配属四个炮兵团组成,李天佑司令员和万毅政委统一指挥。第二、第六、第八、第十纵队执行打援任务。

3月12日上午7时40分发起总攻。由于指挥统一、命令果断,集中了绝对的优势兵力和火力,部队之间更强调协同进攻,步兵进攻群和火炮攻击掩护配合密切,各个方向同步进攻坚决,进入市区后迅速向指定纵深穿插,分割包围,歼灭敌人。四平攻坚战仅用了23个小时即解决战斗。

1948年3月下旬,在双城指挥所先后召开了纵队、师以上干部会议和参谋工作会议,林彪正式提出了“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新的军事作战原则。辽沈战役正式拉开序幕。

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作为大兵团攻坚战的第一支胜利部队,对各级司令部的正规化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而一份曾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训令》也被其起草者—第一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李作鹏保存了70年,于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由其后人捐赠给四平战役纪念馆。

参考文献

[1]四野战史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辽沈战役》编审小组.辽沈决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阵中日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