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述略

2020-07-14刘湘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韶山故居纪念

刘湘平

摘 要:人类以物质形态来达到其精神性目的建筑即是纪念建筑。纪念建筑主要来源于历史遗留建筑的转型(原生纪念建筑)和新建。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也由这两类建筑构成,它们都具有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共性,也各有个性,是中国进入创新时代的特征。不变的历史遗留纪念建筑与新建改建的专题纪念建筑,共同促使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业绩更为广泛地得到传播,并成为韶山乃至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群;毛泽东同志革命业绩;创新时代

纪念建筑(或纪念性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以物质形态的建筑来达到其精神性目的。1911年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纪念建筑也逐渐脱离了传统形态与功能,并走向现代化,这种变化在1949年后更为显著。在今天,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毛主席纪念堂这两座纪念建筑是当今中国的标志,它们不仅是纪念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潮流,更昭示了今天的中国既继承了优秀传统,又处在伟大创新的时代。今天的韶山也是如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的家乡,各种纪念建筑既纪念了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业,也昭示今天的韶山正处在伟大创新和发展的时代。

1 纪念性建筑的特性与属性

纪念建筑的功能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韶山现存的毛泽东同志纪念建筑中,主要纪念建筑毛泽东同志故居就是由原来的民居转化而来的。从1951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起,毛泽东同志故居就正式成为纪念建筑。在韶山,类似的纪念建筑有:毛泽东少年时代读私塾旧址—南岸,韶山农民夜校旧址—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毛鉴公祠。此外,故园一号楼(原松山一号楼)和滴水洞一号楼是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时的住所,后来才转化为纪念建筑。

谭垣等编著的《纪念性建筑》中论述了纪念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在这里结合他们的论述,通过对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的实际考察尝试展开进一步思考和阐述。

从纪念建筑的存在及社会功用来看,纪念建筑具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是政治性的,纪念建筑必然表现出建造者所属阶级的政治诉求。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历史沿革就是明证。在1951年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前,并不具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建筑的毛泽东同志故居,于1929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并遭到破坏,这充分显示了国民党政府的阶级诉求。其次是哲学性的,纪念建筑必然反映建造者所属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韶山所有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93年落成的毛泽东铜像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铜像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铜像所散发出来的庄重和自信之气,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崇高追求的真实写照。最后是具有民族性的,纪念建筑必然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并不是在同一历史时期里建成的。不同历史阶段兴建的纪念建筑物,都鲜明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追求,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韶山特色。如故园一号楼为灰瓦灰砖传统平层建筑,并设沿廊,朴素的外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完全体现了1950年简朴向上、勤俭建国的时代特征。而2008年落成的专题馆馆舍则充分结合了中西建筑的特点,并加以现代化的运用,整个建筑崇高而不张扬,简朴而不失典雅。

纪念建筑所具有的属性,首先是象征性的属性,无论纪念建筑是否具有实用性,其外观和内在的象征性必然大于具体的现实。如毛泽东广场俯视如钟形,象征着毛泽东同志敲响了中国跨进新纪元的钟声,是毛泽东及其他的战友们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走进了上下五千年中从未有过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有纪念毛泽东不忘初心的象征意义。其次是具有正面歌颂的属性,纪念建筑所表现出的庄严和伟大,体现了建造者对理想、文化的最高追求。从毛泽东广场的设计来看,广场以毛泽东铜像为广场聚焦点,以景观大道为中轴线,两侧依次为瞻仰区、纪念区、集会区、休闲区四个功能分区。层层铺垫,步步渲染,形成浓郁的纪念氛围。整个广场植物以本地植物为主,多种名贵树种错落有致地穿插其间。最后是具有启发的属性,纪念建筑最终目的是使人接受建筑所纪念的内涵,因此往往通过不同表现方式来启迪瞻仰者。还是以毛泽东广场为例,广场将毛泽东故居、南岸私塾旧址、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馆馆舍、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馆馆舍、毛泽东图书馆、毛氏宗祠、毛鉴公祠、韶山学校等重要景点有机融合成一体,汇成一个极具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纪念空间。

2 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两种类型

在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群中,建筑间的呼应基本是由历史遗留建筑即原生态建筑而起。韶山紀念毛泽东同志建筑中的原生建筑可分为两个类型:原生态建筑和功能性建筑。故居和宗祠等建筑属于原生态建筑,它们的建立以及相互关系遵从着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法则,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家乡的专属属性。毛氏宗祠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成,毛震公祠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落成,毛泽东同志故居始建成于清光绪四年(1878),毛鉴公祠清光绪十二年(1886)落成,这些建筑因其功用性而分布在韶山冲,其整体性在于相对的社会交往的便利性。故居属于私人住宅,而毛氏宗祠等三个祠堂属于公共场所。随着毛泽东同志视野扩展以及革命事业的展开,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公共建筑的重要性逐渐提升,韶山的毛氏宗祠成为他投身于社会革命实践的初始地。而故园一号楼和滴水洞一号楼则可以说是为故居和宗祠等纪念建筑,尤其是它们所包含着的毛泽东同志家乡的专属属性而建的功能性建筑,这类建筑属于第一类原生建筑的衍生,建筑设计主要在于功能性、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非纪念性,也具有原生性。

除原生态纪念建筑之外,就是专门建造的纪念建筑了,在韶山这些专门建造的纪念建筑都具有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共性,也各有个性。考察毛泽东青年塑像和韶山火车站的建造过程和最终形态,可以进一步了解韶山各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的个性特征。当年,为便于更多的群众瞻仰毛泽东故居及其相关纪念场所,开通了长沙到韶山的铁路,韶山火车站因此得以建成。当年建造火车站的策划者和设计者不满足于韶山火车站的单纯迎送旅客的功能,为强化纪念性,特地建立了毛泽东青年塑像,关于塑像的建立,当年参与设计建设的清华大学副教授郭德菴曾有这样的回忆:

当年广州铁路局正在修建韶山火车站,想在车站对面的山上立一座主席雕像,让参观的游客下车一抬头就能望见“毛主席”。参加设计的有中央美院雕塑系盛扬、曹春生、刘小萍,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张德宏,清华高鲁冀和我,大家都設计了小稿,最后选中张德宏的设计稿,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主席青年时代穿长衫的形象。青年毛泽东像带基座总高12.26米,比清华像高出4米,像立起来以后,从远处看还是小了。如果把像本身做到12.26米就更有气势了。我还清楚地记着,搭棚子雕像时,常常有当地农民围观求我们说:“主席不能站在露天,你们要修个高大的房子,不然我们在田里干活看到老人家晒太阳淋雨心里难受。”我们反复同老乡解释:毛主席不是庙里菩萨,全国那么多人到韶山参观主席故居,一下火车就可以看见主席像多受教育啊,如果盖个房子门关上谁也看不见。我们也不知道这种解释有没有效果,反正每天都有农民找来,态度非常诚恳。①

韶山火车站建筑是形成于195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新风格建筑的演化,在保留大体量、大空间、新结构特色的同时,墙立面和屋顶都进行了简化,趋于简朴大方,仅保留檐下的葵花纹装饰。略显“凹”的车站建筑与毛泽东青年塑像遥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纪念空间。这个纪念空间应是全国第一个有设计规划的、组合了功能性车站和纪念性雕塑两种建筑类型的、颂扬毛泽东同志革命业绩的纪念空间。毛泽东青年塑像成为第一座写照青年毛泽东同志形象的塑像。毛泽东青年塑像和韶山火车站是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原生建筑衍生的最初成果之一,在颂扬毛泽东同志革命业绩的思想主导下,越来越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得以在韶山建造。

在韶山,最早由原生建筑衍生而来的就是毛主席旧居陈列馆(现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馆)馆舍。该馆舍建于1964年,目的是通过展示毛泽东同志生平业绩的资料图片,向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的观众展示毛泽东同志伟大的革命业绩。这是韶山第一座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由广东省建筑设计院等联合设计,该建筑是广州风格建筑的代表之一,在现代建筑中有机地融合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以自然的、切合功能实际的平面安排,灵活通透的空间构成,明朗清新的造型格调,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精神。

3 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的共性及文化内涵

韶山纪念毛泽东建筑的共性首先是来自毛泽东同志故居等原生建筑,随着纪念的重要性增加,在原生建筑基础上开始了第一轮的衍生,先后建造了故园一号楼、滴水洞一号楼和毛主席旧居陈列馆等,这些建筑基本上采用了传统的形式并加以革新,形成了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建筑。而后的毛泽东青年塑像和韶山火车站,由于远离韶山冲这个核心纪念地,其建筑形式已跳出韶山乃至湖南的传统样式,同期建城的韶山一条街上的汽车站、新华书店、百货商店、邮电局等建筑皆具不同的个性和特色。1990年,以白墙绿瓦的殿堂式的韶山毛泽东图书馆为代表的纪念建筑出现,更多地表现出改革开放后,不同思想观念的交汇与互补,似乎也预示着纪念建筑的个性似乎要突破韶山纪念毛泽东建筑的共性。2008年落成的专题馆馆舍使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回归到具有现代性的共性之中。

专题馆馆舍整体外观是具有中国南方民居特色的,同时用代表湖南传统建筑特点的元素马头墙和青砖墙作为主要造型特征,这种倾向于民居性而非殿堂性的建筑设计,很好地承续了原生纪念建筑的特点,回归了共性。但这个回归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具有时代性的技术、材料的综合运用,“虽然建筑采用了院落式布局,坡顶、马头墙、青砖墙等古代建筑的元素,但人们还是会从建筑的结构上、材料上、细节处理手法上感知这是一座新的建筑,是21世纪的现代建筑”①。该建筑各种玻璃的大量运用,使建筑各处形成虚实的对比,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单调与沉闷,“既表现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又隐喻了毛泽东性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一面”②。专题馆馆舍发掘了纪念建筑的新内涵,强化了韶山纪念毛泽东建筑文化的丰富性。

从韶山纪念毛泽东同志建筑的历史来看,纪念建筑都向着更深入地发掘纪念文化的内涵演变。故居、祠堂等建筑作为文物,外观内饰没有改变,但对其的文化发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民间性。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舍等建筑,在新建与改建过程中,其建筑的纪念性在回归于原生建筑的共性的同时,也加入了丰富的时代特征。不变的原生纪念建筑与新建改建的专题纪念建筑,共同使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业绩更为广泛地得到传播,并成为韶山乃至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韶山故居纪念
特别的纪念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新黄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毛泽东何时题写了“韶山学校”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民眾赴韶山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
访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