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绘画《石语》中谈情感与形态

2020-07-14陈松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家绘画情感

陈松大

摘 要 绘画中的“形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是每位艺术家都在情感表达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形,绘画的描绘,不要停留在有限的孤立的物象上,而要突破这有限的“象”,从有限进到无限,以体现宇宙本体和生机。艺术家应把对人类情感的体悟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了创造绘画“形态”的独立思想者,把自己情感通过一定“形态”说出来、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托物寄情。

关健词 绘画 情感 形态 形象 表达 感悟 托物寄情 创造

情感是人對现实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态度,它与态度中的内心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它表现为与人的个性、道德经验等有关的各种体验。从需求层次角度来讲,情感对人而言也是一种需求,而艺术情感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潘天寿说:“没有感情就没有作画的意愿,没有感情怎么能动笔?”由此可见情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而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所创造的“形态”是艺术家赋予那些在自然中,可能是模糊的、无意义的而且多数情况是偶然的物象,遵循将视觉形象价值构筑的富有表现力的诸多条件和方法,转化成为具有表现力的,必然的艺术“形态”。

绘画的“形态”,是艺术家利用笔、色彩和纸“创造”出来的,画面中的这种形态是在我们可分辨或不可分辨的色与线中出现的,不管是这个形状,还是画面中的结构。这是绘画艺术及其所塑造的形,被视为创造性活动的原因之所在。艺术家通过绘画的手段所创造出来的“形态”不是一个普通的、并不能感动我们的“形态”,它是一个浸透艺术家情感的,经历了长期锤炼,影响我们感情的“形态”。这个能够触动我们的“形态”中所包含的情感,不是属于某一幅作品中的某个形象,也不属于某一位艺术家,但他是属于绘画艺术本身的情感表达。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是广义的情感,是指人所能感受到的全部。正如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所述:“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绘画的描绘,不要停留在有限的孤立的物象上,而要突破这有限的“象”,从有限进到无限,以体现宇宙本体和生机。要把客观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汲取过来,经过集中、筛选、加工、改造,融进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再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用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出来,就成为我们常说的“意境”。绘画要具有审美的心胸,必须超越世俗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保持内心的虚静态。在虚静之心中才会“胸有丘壑”。苏东坡说“虚,故纳万景”,这样才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才能表现出客观真实的“境”,才能真正的从事物领悟、感受的情感。因此,艺术绘画必须先摆脱纯粹的实际形象,进入真正的有生命情感的知觉形,创造出有趣味的绘画形。艺术绘画所创造的独立性的知觉形其美就在于,它把艺术家对人类情感的体悟生动的表达出来,艺术家成为了创造绘画“形态”的独立思想者,把自己情感通过画面说出来、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托物寄情。

嵇康《琴赋》中有言:“假物以托心”。对人而言,器物皆可托心言志。幽人高志,器物相喻。古人谓之:以器载道,道在器中。油画作品《石语》系列正是艺术家托物寄情,情感表达,借石头“形态”,通过生活体验、积累,注入了自己的许多想象、联想和精神寄托,从石形象中引发出种种对人生的感悟,对形提炼,夸张或变形手法,呈现或创造了一种情感寄托“形态”,表达喜、怒、哀、乐……

石头,它包含了一个人在生命历练中浓缩的体验:成长、挫折、山穷水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苦尽甘来……体会到超脱、平静、山不言自高的精神境界。石态如人,石不同的形体动态与我们的心性遥相呼应。石态张扬者,反映了霸气和激情;含蓄内敛者,折射出的稳重和内涵;嶙峋奇绝者,表现出的特立独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石头也是有“生命力”的。自古以来,多少文豪、名人从石头“形态”中感悟人生,抒发情感。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奇石情有独钟,敬石、供石、赏石、写石、画石。宋代米芾拜石、苏轼《枯木怪石图》,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晚年辞官闲居洛阳,与石为友,常与告老定居洛阳的一代名相牛僧孺一道赏石、咏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有《双石》《太湖石记》《莲石》《问友琴石》等咏石诗作多篇。上文这篇《太湖石记》,就是为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而写的。作为诗人,白居易在其玩石、写石、咏石中,不但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从石中引发出种种对人生的感悟……中国历代以来都有借石抒发情感之人,而以石入画者亦层出不穷,古之赵佶、米芾、陈洪绶,近之任伯年、溥心畬、吴昌硕等皆有专画奇石佳作传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石头。大地上任何一块石头,都蕴藏着一遍语言,一段经历,一部历史,都是一个沉默不语的大自然精灵。读懂它的语言、体味它的蕴涵、品味它的性格与品格,感受它经历过怎样的环境磨炼。在人和石头的“对话”中,褪去了外表的浮华与焦躁,用心感受各种形态带来情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读懂石头语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油画作品《石语》作品中是艺术家通过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所塑造的“形态”,寄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那么在塑造的“形态”必定要高于生活中最基本形的概念。实际上,当艺术家在内心将一个单纯的或是一个纷乱复杂的事物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情感空间价值时,他是试图用绘画表现形式观念,在构筑画面形象的过程中将画面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这种表现取得令人满意的“形态”,从各种形象中感悟及适当刻画。当然,当人们将艺术家所创造的绘画“形态”称其为艺术时,这说明人们已经把绘画的“形态”和我们看到的普通的形象已经是区别对待了。油画作品《石语》系列以抽象思维创造了“形态”语言,是结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表达我们“人生”情感!油画作品《石语》以“墨分五彩”中国绘画形式,结合西方绘画光感、肌理表达,用回归本原方式,色调基本一致,甚至是单色画,造型上也极力简化、提炼甚至通过自己感受夸张“形态”,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面效果和表现形式。更好地把艺术家的性情感怀淋漓尽致地表白。以居下方,“由”字形构图,双人“形态”表达喜;以拉近、放大的“形态”满图构图,表达怒情感;以静,推远,“形态”居正的构图形式,表达衷;以动,舞动式“形态”,“S”形构图表达乐。结合中国式“墨分五彩”,把复杂色彩提炼成单一:紫、红、灰、绿色调,带来了色彩不同情感。利用色彩在单色中变比、对此创造了明暗,虚实。结合西方绘画光感表达,肌理郊果,丰富了“意”中的“形态”。”正所谓“写”还是一种充满着“道”的意识,伴随艺术家主观精神的“意”,使内心情感得于释然表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长久与山林、大自然为伍,与天地宇宙为伴的对话。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亦是在此种境界中由衷发出的感叹。这是他们长久地置身于天地、隐身于大自然中领悟出来的,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油画作品《石语》系列作品正源于此而领悟,感受创作出来石“形态”。

当然,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所创造的形象是艺术家赋予那些在自然中,可能是模糊的、无意义的而且多数情况是偶然的物象。但必然遵循大自然中将物体形象价值构筑的富有表现力的诸多条件和方法,转化成为具有表现力的,必然的艺术“形态”。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绘画中的“形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是每位艺术家都在情感表达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形。这个形又是如何打动我们的,或是这个“形态”中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的东西呢?这就是我们说的问题,即绘画的“形态”的产生与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艺术家绘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