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出版的大众化路径探析

2020-07-14侯良健

出版参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出版物

侯良健

摘 要:当前主题出版在选题策划、创作风格、作者选取、阅读对象、市场销售和出版形态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顶层设计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是主题出版生命力所在。本文针对当前优质畅销的大众化主题出版物相对不足的情况,分析探讨了主题出版大众化路径的理念方法和创新发展路径,试图探索主题出版物成为精品(经典)畅销读物,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

主题出版承载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主流舆论的使命和任务。许多主题出版物因为政治性(政策性)、学术性强,让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受到市场热捧的主题出版物:2018年,主题出版、主流报刊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国出版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类图书2497万册(张),较2017年增加1370万册(张),在22类图书中增速居首位,共有7种主题图书进入年度印数前10。列入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图书单品种平均印数27.8万册,增长3.1倍。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年度印数超过3200万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超过600万册,《新时代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8》超过980万册。[1]另外,像《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2019年年度印数继续超过100万册,这些有思想、有立场、有情怀的畅销书不但满足了广大读者阅读的需要,而且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增强了我们的“四个自信”。

一、主题出版物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主题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答题”,这篇命题作文能打多少分,最终还是要看能否为大众所接受。

主题出版的破题来自于顶层设计,而生命力来自于大众。当前优质畅销的大众化主题出版物依然欠缺,面向大众的主题出版物也应该成为精品畅销书。传播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的主旋律,使其符合政治传播学和创作规律,策划理念和原则方法是我们必须不断总结思考的问题。

1.面向大众传播是主题出版物的使命和责任

主题出版可以探讨学术,但绝不能都停留在学术。编辑应该从出版政治家的高度看待主题出版物的历史使命。比如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创作的理论出版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等。有的则通过通俗理论读物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如《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发展面对面》等。

2.主题出版有政治的属性,也应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我们的“主流叙述”既要有凝聚共识的政治定位,也要有能够打动人的话语魅力。不能片面强调主题出版的政治性而忽视主题出版的文化内涵,空洞的说教和意识形态的传声筒不能产生优秀的主题出版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涌现了一批以“四个讴歌”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大众读物、少儿读物,着重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普通人与人民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的故事。如《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系列丛书》《“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账本里的中国》《战国红》《海边春秋》《经山海》《一条大河波浪宽:1949-2019中国治淮全纪实》《多瑙河的春天——“一带一路”上的钢铁交响曲》等。[2]

大众化并不是一味的通俗化,主题出版大众化的目的,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基层鲜活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将主题出版物题材简单理解成主题本身。主题出版的“主题内涵”应该有层次,并非概念化机械化的“主题”。把政治还原生活,把叙述交给文化。跳出高高在上的说教,跳出传统的政治话语体系,用人们能够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形成独具特点的论述,体现出应有的文化价值。

3.主题出版物应该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主题出版物与精品(经典)畅销书并不矛盾,通过主题出版物大众化的定位可以使它成为精品畅销读物。2006年《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获得读者高度认可,当年300多种长征书,它独得鲁迅文学奖和“国家三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长征》出版十年来,一直是一部畅销加常销的作品。它在历史和文学方面完美的抵达,使其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3]可见,主题出版物与大众化读物不是对立的,探索主题出版物与市场的契合点就是我们的方向,能够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的主题出版物也应该能够成为经典畅销书。

二、主题出版大众化路径的理念方法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都曾是时代的经典。我们应该本着“让理论不再枯燥,让思想照亮人生”的理念,摈弃从理论到理论,空话套话的政论,树立大局意识、精品意识、受众意识、文化意识、服务意识,以深刻的思想内容、独到的解读角度、通俗的表达方式,使主题出版物走向大众化。

1.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

翻开《毛泽东选集》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著作《中國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均是围绕中国革命、建设展开的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回答了不同的历史问题,他的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局观。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源泉和动力。重庆出版集团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下简称《人民公开课》)这些面向大众的主题出版物成为精品出版物畅销书,并不是用传统的思维创作模式概念化的叙述历史人物事件,而是以人为本,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细节、情感,以真实的史实为基础,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感人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为追求真理和信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它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故事怎么讲?根本在于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为什么“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故事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故事、中观层面的社会故事和微观层面的个人故事等,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故事。

2.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精准策划

选题和作者是实现主题出版策划环节的核心,避免把选题仅仅集中在党史、军史、国史等宏大题材上。出版社应该运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作者优势,经过长期筹划,不断思考和打磨,才能确保作品的水准。

广大中小出版社应该积极参与、量力而行,精准化定位差异化竞争;大学出版社应该发挥学科优势,体现学术价值。通过学术走出去可以体现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和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需求,比如2018年入选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开往世界的中国高铁》,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国治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理论视域》。近些年还出现了符合时代潮流表达方式的主题读物,如东方出版社的《马克思靠谱》等。当然,出版社也决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远离社会效益。作为策划编辑在确定作者之后,要不断与作者沟通相关作品的进度,参与到作者创作的过程之中,要确保作者按照预期的设计完成书稿。由于主题出版物往往需要重大选题备案,一些重量级的作者书稿能否如期完成,关系到出版物能否在重大节点推出,因此,往往提前几年就得着手。

3.挖掘创作角度,不斷丰富主题

命题作文规定的是文章的题材范围,而不是主题。主题应该是丰富的,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往往产生不同的思想内容。比如当前有很多的大国系列、中国系列图书,有的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讲述当代中国、有的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角度讲述中国贡献,也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阐释讲述中国发展的主题思想。同样是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重庆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画传: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天津出版集团出版了《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策划了《速读改革开放4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了《中国时刻:40年400个难忘的瞬间》等。

关于经典题材的挖掘创新更是屡见不鲜。人民文学出版社针对不同读者对象策划了《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不同版本。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触发了我们灵魂的思考:在利益面前,在生死考验之时,我们会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

三、主题出版物大众化的创新发展

1.创新话语体系,注重阅读体验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主题出版从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的转变。一些群众热捧的主题出版物说明,主题出版可以在市场中得到广泛认同,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很多出版社不愿意做主题出版的原因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主题方向、找不到合适的作者,更担心市场不认可。主题出版只有抓住主题精髓,创新话语体系,从独特的研究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以“人”的坐标为出发点才能够可亲可信,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使主题有独特的丰富和发展。201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圆梦之路——回望改革四十周年探索发展新路径》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的追昔抚今,展现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取得的巨大成果。寻找改革开放关键节点中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让他们融入其中,对不知深挖,对已知重现,选题以年轻人的独特视角,以曾经发生的典型事例及其人物为由头,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社会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港澳年轻人进行宣传,激发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本出版的目的之一,让他们感受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取得的巨大成绩,激发其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风格上可以通过重点内容提示、主辅文编排设计,更好地呈现图书内容的逻辑框架、核心要义,帮助读者深入领会主题内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图书的设计风格切不可千篇一律,应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2.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融合发展

2018年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出版新兴产品,如“学习强国”APP、《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电视栏目及其同名视频书、人民出版社的“党员小书包”等。这些新兴出版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海量读者聚拢,全时段向其传播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起到了一般主题图书无法媲美的效果。[4]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圆梦之路——回望改革四十周年探索发展新路径》共10集,由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主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十几家地方电台60多名记者联合采访录制而成。出版形式为U盘+二维码,U盘内容为10集有声读物,二维码内容为10集文字+图片(实景摄制)。产品出版后,作为重点项目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公众号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中心公众号风行港澳发布,引起各方高度关注,累计点击率达80000人次。项目内容连续10天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夏之声、香港之声以及十几家地方电台黄金时段播出,听众反响热烈。高等教育出版社把《圆梦之路》最终产品500套作为礼品赠送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十几家地方电台,在国家各级重要会议进行宣传推广,引起广泛关注。如今影视界的主旋律创作如火如荼,《湄公河大案》《智取威虎山》《战狼2》等主旋律电影,《换了人间》《外交风云》等电视剧,《马克思是对的》等通俗理论对话电视节目受到社会和市场的热宠,说明了群众需要质量上乘的“政”能量作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电影《攀登者》上映之后,作家阿来的同名小说同时推向市场,说明了不同媒体可以相互借力,在读者需求定位上细分市场。

3.坚持以文育人,拓展服务空间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亿,这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学校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科研成果可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经典主题出版物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拓展阅读、补充材料,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主题出版物,上海大学出版社策划的《大国方略》是一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引起了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郭纯生的注意,于是他提出把“大国方略”课的内容转化成图书,服务社会读者。《大国方略》出版后获得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奖一等奖,入选“五个一”工程奖上海报备图书。

2017年8月,《人民公开课》出版以来一度成为社科类图书的“现象级”话题,多次进入各大图书榜单,畅销不衰。这本书是各行业专家学者给大学生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浙江人民出版社集结成《人民公开课》一书。《人民公开课》一书的总策划人之一、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虞文军说,他们编辑书的时候就特别想变“讲”成“说”,让读者放下距离感,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就能听得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被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2019年年度印数持续超过100万册。

立足中国题材、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特色是主题出版读物的“根”和“魂”。面向大众是主题出版物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本着“让理论不再枯燥,让思想照亮人生”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精准策划;挖掘创作角度,不断丰富主题的策略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创新话语体系,注重阅读体验;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融合发展;坚持以文育人,拓展服务空间,使主题出版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打破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以及专业出版的界限,使主题出版引领主流价值观,“赢得”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我们要不断提高主题出版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使它真正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参考文献:

[1]尹琨.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新闻出版产业规模平稳增长[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28.

[2]张健.今年主题出版又是丰收年[N].人民日报,2019-08-06.

[3]脚印.“红星”为何再次照耀中国[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12-29.

[4]韩建民.今天我们怎样重新看待主题出版?——关于主题出版的内涵拓展和出版之变[N].中华读书报,2019-05-01.

(作者单位系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出版物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15835-2011)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Two circulation regimes of the wind driven Arctic Ocean
The central role of diminishing sea ice in recent Arctic temperature amplification
Future abrupt reductions in the summer Arctic sea 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