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苦妓回忆录》中的人物形象看马尔克斯的创作心理

2020-07-14张严夫

北方文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尔克斯束缚关怀

张严夫

摘 要:马尔克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班牙语作家之一,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但其封笔之作《苦妓回忆录》却因选题和内容在文学界引起很大争议,而且并没有得到与《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相同的影响力。本文试图从小说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马尔克斯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马尔克斯;爱;关怀;道德;束缚

一、小说及作者介绍

马尔克斯在2004年完成了他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小说——《苦妓回忆录》,本篇小说由一个老记者想为自己庆祝90岁生日开头,讲述老人因为一个荒诞的想法认识了戴尔卡迪娜,一个14岁的女孩,之后便爱上了她,借着这条线所老人对自己的一生展开了回忆。

如我们所知,马尔克斯的很多作品都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旅长的秋天》或是众所周知的《百年孤独》,这也与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老先生出生在哥伦比亚,儿时曾与祖父母一起居住,其祖母时常讲一些拉美的神话及传说;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而放弃学业并开始从事记者的工作;后因时局动荡在1960年到1982年期间流落墨西哥和西班牙,在1975年又因反抗智利政变而歇笔五年,这二十年间作者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动与动乱,也恰恰是这一段流离转徙的经历,为马尔克斯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梅塞德丝·巴尔查——马尔克斯的妻子,她是作者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人物,在创作上,她给予丈夫最大的支持。另外,梅塞德丝比丈夫小五岁,加上拉丁美洲长期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在文学上,关于爱情的主题通常会比较开放,例如忘年恋就很常见。很多评论家认为与梅赛德丝的相识与婚姻和南美的文化很大程度影响了作者关于爱情小说的创作。

本文所要分析的这部封笔之作与其他的作品不同,表面上《苦妓回忆录》讲的是一个老记者荒诞的一生和晚年与一个女孩儿的爱情故事,但通过作家其他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出,马尔克斯的作品之所以影响很大往往是因为他所撰写的故事背后所隐藏的其他含义。而本篇小说表面的意思是90岁的老记者爱上了14岁的女孩,但如果抛开表面所讲的故事,两位主人公似乎是暗指作者本人,是马尔克斯对自己的反思,比如,如果从“活力论”的角度去分析,这位年轻的女主所暗指的是生命和活力,这样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老年人对生命的渴望;从人物形象看,小说塑造的人物与作者本人很相似,好像是在暗指作者自己;而从创作心理看,作者又似乎欲打破道德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苦妓回忆录》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一部自传。本文将试图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与他所塑造的老记者和戴尔卡迪娜这两个人物来解析作者的创作心理。

二、“老记者”——现实的自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满90岁的老人,一生未婚但个人私生活比较混乱,从事记者的工作,并且在这一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位老记者在父母相继过世后,他一直没有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所以没有按照母亲生前的希望尽快成家,而是自己一个人在父母遗留下来的房子里生活了几十年。

我们能看出作者笔下的这个角色与自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两人从事相同的职业,都是记者;另外两人都面临着衰老与死亡的威胁。创作这部小说时作者已经是年近80的老人,回首自己的一生,尽管创作无数,获奖无数,但在年老和病痛(淋巴癌)的折磨下,這些荣誉不能给他任何安慰,他最渴望的只是生命、健康以及家人的陪伴与关怀。所以文中的记者就好像是作者所塑造的另一个自己,所表达的是老人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另外和以往作品相似的是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也充斥着孤独感,在介绍自己的房子时老人说了一句“在拮据时我拍卖家产,最终除了书籍和自动钢琴外,家中一无所剩”,[1]在读这句话时,除了生活的窘迫,这样的描写更加深了老年人经常感受到的强烈的孤独感。

三、“戴尔卡迪娜”——内心的自己

戴尔卡迪娜是小说的女主人公,这个角色比较特殊,因为从头至尾这位女孩儿都没有开口说一句话,每次都是以沉睡的状态出现的,而且老记者拒绝知道她的真实姓名,而是自己给她起了“戴尔卡迪娜”这个名字。

文中多次提到老记者不喜欢女孩儿带着假睫毛和厚重的妆,更喜欢她干净的脸蛋儿,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个14岁的女孩应该在暗指我们内心真实的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人都不得不把这个“姑娘”加以雕刻,按照长辈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使之“完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会见到更多的人,遇到各样的事,慢慢地,大家都学会了随和做人、圆滑处事,为了在职场、社会上能游刃有余,我们学会了带上不同的面具来面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但是逐渐地我们也忘记了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这部小说出版于2004年,是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而早在1999年马尔克斯就被诊断患有淋巴癌,多年来在病痛的折磨中,作者是否也会时常回忆自己的一生,回想年轻时的经历与遭遇,或是怀念曾经那个还没有经历过多磨难,没有被世界“打磨”的、健康的、简单纯粹的自己。

四、道德的束缚与内心的自由

在《苦妓回忆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表现得慷慨是为了遮掩我的吝啬。我装作谨慎克己因为我满脑子恶念,我温和是为了不向自己被压抑的怒火屈服,我守时只是为了掩饰他人的时间对我来说多么不重要”。[1]通过这段自述能看出,主人公在年龄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了解自己和对自己内心进行拷问,他想放下束缚,遵循内心自己真正的想法。老人孤独地度过了90个春秋,最初因为母亲的要求进入报社工作,因此他不得不从事这个他不喜欢的工作大半辈子;他认识很多女性,但却没找到自己的所爱,直到90岁生日前夕,因为一个荒唐的想法认识了戴尔卡迪娜他才初次体会到爱一个人的感觉;因为各种原因,老记者又多次克制自己不去见女孩,但在见不到她的时候,老人什么事都做不下去,甚至不能专心写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枷锁”的世界,每个人都被很多东西束缚着,身份、地位、价值……,但当一个人的生命所剩无几的时候,他最想的应该只是怎么用这有限的时间满足自己。文中老人这样记道:“从今儿起,那个大部分道德观念消失殆尽的新生活已经随着打给罗萨卡尔瓦加斯(老记者的朋友)的那个电话开始了……”[1]对于一个90岁的老人来说,他的“将来”随时都可能停止,所以在这我们能看出老记者决定从满90岁那天起他要开始“新的”生活,而这个生活就是不再以传统道德规范自己,也就是说“放纵”自己。记着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有不再过分地以普遍的道德观念规范自己时,才能更好地遵循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去做自己,并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但这里的不再约束自己不是说放纵自己杀人放火为所欲为,而是在不违背法律、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正视真实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是不再按照别人的要求改变自己或过度地在意外界的评论。正如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尽力去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甚至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只为了不失身份或为了保持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所谓的“形象”。

小说的结尾算是开放式的,没有过多地介绍老人是否与女孩再度相见,但是他决定在自己百年之后把自己微薄的财产留给女孩。这样的结局我更愿意理解为老人正视自己对女孩的“感情”,也就是说,在最后的几年或是十几年老人做到了正视自己的内心,摘去面具,不再去刻意伪装,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五、结语

孤独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渴望的是亲人朋友们的陪伴与关怀,《苦妓回忆录》中的爱情更加凸显了老人孤独的一生,反映了一个由于一生缺失“爱”的独居者在晚年对“爱”的渴望与追求。此外,作者借老记者发出了对衰老的反抗,指出一个人的年龄应该由心理年龄决定而不是他实际所拥有的年龄。

小说出版后各界评论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作者所构思的故事并不荒唐,艺术来源于生活,往往通过一部作品我们可以考究其背后的社会形态,就像文中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如忘年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另外,从马尔克斯以往的作品来看,我们并不应该只读其表面的意思,作者应该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得到了无数荣誉与赞赏和饱受病痛折磨之后而对人生进行的另一种反思。

有作家评论说:“以最高标准评判,《苦妓回忆录》算不上是佳作,而以最低标准来看同样算不上佳作。”[2]但文学创作不是做数学题,有着固定的公式、标准的答案,所以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会因为不同的经历与角度而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从小说的角度来读,故事不被多数读者接受,但如果从回忆录或是自传的角度去看,作者是通过主人公对自己的一生展开回忆,并且展现了一个行将就木的独居老人对关怀、陪伴的渴望以及因其一生努力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与克制自己所造成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M].轩乐译,南海出版公司,2018:11、66、10.

[2]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J.M.Coetzee)[J].纽约书评,2006年2月23日.

猜你喜欢

马尔克斯束缚关怀
拴牢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研究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中译本首次面世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
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