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的体现

2020-07-14陈雨知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5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陈雨知

摘 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理论结构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逻辑承接、三大形态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多视角审视四个方面论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逻辑关系上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理论结构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当下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以整体性的视角去回应各种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致经历了从逻辑起点、生成过程到创新发展的过程,体现出了很强的历史整体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在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即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回应革命与战争、改造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等不同时代主题。

(一)一致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化进程都是在完成同一个奋斗目标,即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当代中国的追求和未来中国的走向,是连接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既是连接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追求,又是造福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追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

(二)时代主题的更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我国历届领导集体和各界学者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诞生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回应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题,因此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主题在指导思想领域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遵循着“革命——建设——改革”的主线,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两次历史性飞跃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发展的渐进性和整体性。

以毛澤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其生存的时代主题为革命与战争。为应对这一主题,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进行什么样的革命以及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党在领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并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为积极应对和平和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在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过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和生成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逻辑承接

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两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体现在这两大理论成果既是逻辑严密、思想完备的个体,同时也是相互交融、继承创新的连续体。

(一)两大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两者同根同源,具有一致性。首先,两者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思想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基本原理支撑。其次,两者的价值取向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基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系统的理论建构。两个理论体系构建的共识和一致,表明了它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继承关系,一脉相承、相互辉映。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时期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的整体性,以期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相互承接的内在逻辑。

(二)两大理论成果的发展创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取得的理论成果是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整体,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在不断回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问题中实现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逻辑整体:对“中国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革命的道路和前途是什么”的回答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回答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与思想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目的、依靠力量、领导力量等基本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的重要理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快速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综上所述,这些理论成果既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又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它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发展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三、理论形态、道路形态与制度形态的辩证统一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同时还体现在理论、道路与制度三大形态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上。

(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指南

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备自身。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及问题,需要构建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焦点、理论特色,明确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行为取向及理想目标,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保证,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是坚持中国道路

十八大报告强调: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伴而生、交互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自“三大改造”后得以确立,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与巩固,则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是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三)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都可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洽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适应性、自主性和内聚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正确表达,所以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也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载体,成为理论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完善,不断发挥根本保障作用。

理论形态、道路形态与制度形态三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在这一统一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巩固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多视角审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角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因此整体性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区别最突出的特征。2005年,我国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随后,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六个二级学科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部分的简单排列,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的表面相加,而是具有整体性的内在要求。鉴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不能脱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应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上给予呼应;同时也不能模糊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应在研究内容、研究定位上给予明晰的界定。在学科的建设上,学科对象的整体性、学科结构的整体性、学科方法的整体性、学科功能的整体性,更应进行紧密把握、有序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视角

就学科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也有不可忽视的紧密联系。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脱离不了中华民族的语境,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之源。积极谋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才能使之“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現出来,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此外,也不能仅就中国化本身“闭门造车”,而应放在国际视野中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借鉴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化”、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东欧的社会主义探索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化、系统化、完善化。

综上所述,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是正确认识、对待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发展、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方面的整体性,才能破除支离破碎的研究和片面孤立的阐述,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保持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12).

[4]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