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2020-07-14张培宁宋玲霞陈彦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5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张培宁 宋玲霞 陈彦

摘 要:利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方法:采用半结构访谈和类书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和分析。结果:1.对于留守经历的回顾和思考以负面为主;2.守期间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 是消极的;3.留守一段时间后较难与父母建立亲自关系;4.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造成较多负面影响;5.曾留守大学生对留守经历的积极的评价结论:留守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不一定完全是由亲子分离、远距离的隔阂所造成,如果父母与孩子可以进行充分的情感沟通,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也会让这部分曾曾留守大学生群体有着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

关键词: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文章研究的对象“曾留守大学生”。这部分大学生经过了一段特殊的成长历程,那么在这段特殊的留守经历中,他们会遭遇什么样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成为了本研究的初始动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发帖的方式选取 12名符合研究界定的受访者。本研究中对受访者的要求是在16周岁之前,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留守时间大于等于五年的在校大学生。受访者选定后,向其介绍研究相关事宜,包括自愿和保密原则,以及研究目的和内容,阅读知情同意书。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签订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半结构式访谈及类书分析法

(三)研究工具

质性研究的部分主要用到的工具为自编的访谈提纲及研究者本人。

二、结果

(一)对于留守经历的回顾和思考

(1)回首父母离开的场景——“哭”是最普遍的反应。在受访者中不少人提到了对于父母离开场景的深刻印象,哭是年幼的他们唯一的情绪表达。有些人也会表达不希望父母离开的想法,但是,父母还是走了,他们感觉到绝望、可怜等。

(2)隔代抚养——生活上的良好照顾与情感上交流的缺乏相交织。在父母离开后,受访者通常会得到上一代或隔代长辈的照顾,大部分受访者十分认同代替照顾的亲人对他们生活中的照顾,但情感上的交流不多,或者几乎没有,他们内心无法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此,觉得自己挺孤单的,“只是我一个人自己在家,一个人写作业……”。

(3)与父母的沟通——电话是普遍的交流方式,普遍关心生活和学习状况,不谈感受。在留守期间,受访者与父母的相处多数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受访者对父母的思念和渴望,但沟通的内容几乎只有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询问,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4)大部分时候自己很独立,触景生情时也会十分思念父母。大多数受访者都提到了自己因为留守的经历成为了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但是在某些时刻,父母的地位还是无法替代,在自己脆弱的时刻还是无法抑制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的渴望。

(5)留守初期思考父母的離开——都是我惹的祸。对于父母的离开,受访者表达了非常矛盾的心理,父母不在时,他们的生活似乎跟父母没有关系,没有联结,他们对父母很陌生;但是,当他们想起父母时,情感上会伤心、会哭,会思考父母是不是因为“不爱我”才“不要我”,被抛弃感的背后是“我是他们的负担”的想法。

(6)留守期间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

第一,对于烦恼和挫折的应对方式—“不处理”是最多的表达。留守期间,针对遇到自己不开心或者挫折时如何应对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不会说”,“默默的自己消化或者选择忽略,不会有任何解决方式,“闷着”或者“呆在那里不动”。待着,然后跳过,不停重复这个过程。

第二,比较积极的应对——看书或者动画。有部分受访者提到遇到负面情绪时,他们会从偶尔体验到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快乐的方法,如看书、看动画,“可以说没有动画就没有我”,从中找寻一些共鸣,缓解当时的负性情绪。

第三,最极端的处理方式—自杀意念与自残行为。部分受访者在负面情绪出现,或感到很有压力的时候,会产生自杀意念,思考存在的意义,也会想自杀的方式,但是,都是停留在意念层面,没有真的去实施。也有人会采取自残的方式,如用刀子划伤自己,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当时就是觉得很闷,情绪需要一个释放的点。”

(二)留守一段时间后与父母在一起的状态

(1)终于在一起生活了——但是物理距离的靠近并没有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有部分的受访者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留守以后,开始与父母一起生活。他们均表达初期一起生活不大适应,在沟通交流方面,没有因为住在一起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即使搬到跟父母同住,物理上的距离拉近了,但是他们感到“只是住在一起了”,情感上的距离并没有因此而拉近,他们仍然感到十分孤独,不开心。

(2)当父母真正在身边,他们却表现出奇怪的抗拒。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生活,使受访者与父母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找到了“最适合的一种相处方式”,即双方都习惯的相处方式,距离产生美。他们反而喜欢比较远距离的接触。

(3)对父母的期待与真实现状的差异—理想的亲子关系仍然是一种奢望。由于留守的经历使孩子跟父母分离,孩子们会在心理勾勒出跟父母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的状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留守的孩子真的与父母住在一起后,体验到的其实是巨大的反差,即理想与真实状态的强烈反差,这无疑对他们又是一种伤害。

(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

(1)缺乏与人沟通造成的负面影响——无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部分受访者提到在留守过程中,因为缺乏情感交流的对象,长期习惯于自己的独立,逐渐丧失了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2) 不相信别人,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部分受访者提到留守的经历导致了自己安全感的缺乏,对周围人的不信任,以至于在与周围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显得顾虑很多,也比较困难。

(3)当有人关注与交流时,可以消减很多留守的负面影响。有少部分的受访者提到,自己的父母、代替照顾的亲人、周围的同伴、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能够产生温暖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他们是很重要的,会产生正面影响。当他们有可以充分表达情感需求的对象时,就能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当他们内心的感受有人听、有人懂、有人一起分享时,即他们能够与人沟通交流时,会在内心产生非常正向的感受。

(四)对留守经历的评价与看法

(1)对父母外出打工理性上是理解的——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针对父母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家里的决定,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父母也是“不得不那样做呀”,或者是“生活所迫”呀,他们知道父母不是故意的,对父母离开自己的选择表示理解。

(2)希望自己的经历不要再发生。多数受访者认真的表达,虽然他们能够理解父母离家挣钱的苦心,能够理解父母离开他们的决定是迫不得已,但是,他们不希望下一代再经历这种留守的生活,不希望下一代再经历自己经历的悲哀,他们认为这种经历应该尽量避免。

(3)客观的思考留守对自己的造成的正负面两种影响。受访者均认为留守对自己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使自己成为了性格独立、坚强的人,负面的影响则是让变得不善与人沟通或不善表达,以及“沉积在我内心还是很多情绪积在心里没有去处理”等。

(4)良好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有少部分受访者谈到,在留守期间代替照顾的亲人不仅仅可以给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同时也会与自己有情感上的交流,如有人跟她们聊天,教育他们,有人能指导他们的困难,并且帮助他们。这种体验让这部分受访者感觉较好。

三、讨论

(一)留守经历对于大学生心理发育的影响,最突出表现在情感上不被满足

本研究结果表明,曾留守大学生回首父母离开的场景,“哭”是最普遍的反应,是年幼的他们唯一的情绪表达。当一个人经历这样的留守时期,学校教育可以使一个人的智力很好地得到发展,然而,通过亲子的互动和共鸣发展起来的情感则可能会停滞或者发展极其缓慢。因此,留守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最最缺失的是情感上的关注和满足。

(二)留守的大学生重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对父母的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亲子关系仍然很疏离

本研究结果表明,留守一段時间后,留守儿童终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后,物理上的距离拉近了,他们渴盼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但是,他们均表达初期一起生活不大适应,在沟通交流方面,没有因为住在一起而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感到“只是住在一起了”,情感上的距离并没有因此而拉近,他们仍然感到十分孤独,不开心,有时会采取跟父母争吵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绪。也有来访者提到在留守期间,每当父母回家看望自己,自己都会表现的更为抗拒父母。

(三)留守期间对于烦恼和挫折的应对方式,倾向于“不处理”等被动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留守期间,针对遇到自己不开心或者挫折时如何应对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不会说”,他们的处理方式倾向于“不处理”,不会有任何解决方式,有些人会采取自杀意念与自残行为等比较极端的处理方式。

(四)留守经历对成年后的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相信别人,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回首那段留守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几乎每一个受访者都表示“我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对周围人的不信任,难以与周围人建立亲密关系。而谈到现在的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有受访者也表示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意与父母有更亲密的接触。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提示我们,一个人早年跟主要照料者之间形成的关系模式是他们长大成人后与周围人关系的原型[1-3]。曾留守大学生,由于亲密关系体验的缺乏,他们难以与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难以表达自己,难以相信和走进一个人。而对父母表现出的患得患失的态度也是由于早期依恋关系无法正确的建立,有研究显示曾留守大学生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这两个维度的得分都比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要高[4-5]。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0-18岁是成长中人格各种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父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尤其是前6岁更为重要,起着引导孩子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他人信任感的建立、自卑与自信的矛盾、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让外界看到的自己是否统一等一系列关键的问题[6-7]。

(五)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真正原因不是亲子分离,而是情感沟通

除了上面谈到的消极方面,部分受访者表现出性格开朗、与人沟通积极与父母关系亲密的与其他受访者极大不同的特点。从这部分受访者的质性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虽然也与父母有着较长时间的分离,但一方面代替父母照顾他们的亲人不仅给了他们生活上的照顾,也对他们在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有很积极的回应,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与情感充分表达的环境,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父母非常积极的与他们建立联系,这些都使得这部分受访者感受到了父母虽然不在身边却还是时时牵挂着自己,对这部分受访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对留守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不一定完全是由亲子分离、远距离的隔阂所造成,如果父母与孩子可以进行充分的情感沟通,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也会让这部分曾曾留守大学生群体有着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雅维.从客体关系角度看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6(01):286.

[2] 李晓芳,梁秋月,刘博影,等.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6(04):82-83.

[3] 靳海风.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1):55-58.

[4]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75-80.

[5] 李晓敏,高文斌,罗静,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06):748-750.

[6] 贾盼盼.父母缺席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6):32-34.

[7] 郭婷.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理论导报,2010(06):26-27.

作者简介:张培宁(1988.10- )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卫生;宋玲霞,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通讯作者:陈彦,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