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类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对接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2020-07-14吴林燕钱枫巫建新李杨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党建

吴林燕 钱枫 巫建新 李杨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缩短城乡文化落差,提升传统农村的意义感,使农村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留得往乡愁,留得住人才,从而为乡村振兴创造主体条件。高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农业类高职院校根植于农村大地办学育人,与农业农村联系紧密,推动和振兴乡村文化是时代赋予农职院校的神圣职责。党的领导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保证,本文对于农职院校依托党建工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农职院校;党建;文化振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曾经的繁华与富庶是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典型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距大,带来了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传统乡村衰落、农村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人才”的振兴。而农村现状对于现代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乡村振兴面临人才流失、后备建设力量不足的严峻挑战。

文化具有特殊的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缩短城乡文化落差,繁荣兴盛乡村的精神文化体系,提升传统农村的意义感,使农村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为乡村振兴创造主体条件。高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农业类高职院校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和振兴乡村文化,既是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

一、将弘扬与传承农耕文化作为新时期农职院校党的建设使命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灿烂农业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2013年到2018年连续六年,我国每年都有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农职院校作为党的“三农”工作服务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把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作为高校党的建设使命。

(一)以党建课题(项目)等形式推动农耕文化研究和保护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当前,国内许多农林高校已以开展了传统农耕文化相关的科研工作。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科研定位是应用技术的研发,因此,结合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新使命,可以以党建课题(项目)的方式对本区域的农耕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及传承,农耕文化遗产、村庄历史文化、好的家风家训、悠久的风俗习惯,都可以纳入研究项目进行保护和推广。同时,通过挖掘当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可充分以挥其对于校园文化的厚植和师生党员教育的积极作用。经研究、归纳、推陈出新,还可以从文化研究层面为地方乡村文化振兴建言献策。

(二)把优秀农耕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育人品位的标志。农职院校为国家培养新型“三农”工作队伍,在打造校园文化的体系中把推广普及农耕文化作为重要级成部分之一,对于新时代农科师生构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农职院校可在党委领导下,通过建设农耕文化馆、校史陈列馆、体现农耕文化元素打造校园景观、积极组织农耕文化学术讲座和交流、在教学中完善文化素质课程等途径,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综合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把优秀农耕文化纳入党员思政教育体系

农耕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的智慧结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其流传至今的“民为邦本,农为国本”的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来源,也与当今人类社会建设生态文明高度契合,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因此,农职院校可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精髓,通过参观农耕文化展示馆、传统农耕文化系统宣讲、组织主题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其融入师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以党建为引领,把文化传承和创新作为每一个党员教师的使命,并推广到人才培养体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让更多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农耕文化的美丽,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激起农科专业师生对于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伦理价值的自豪感与传承意识,从而有力地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二、围绕专业建设打造涉农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文化

农业类高职院校根植于农村大地办学育人,从这里走出来的学子多数将走入农业农村,成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因此,在校期间,他们接受到的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是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对于他们在日后围绕特色产业,将产业文化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并推动乡村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农职院校的各专业党总支、党支部可与教学教研部门紧密联系,根植校园历史和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力推动特色专业文化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构建,并可以此作为党政联席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支部建设融入日常的党建工作之中。专业课程教学时,在党员教师的引领下,围绕专业的学科性质,结合教师特色、学生需求,分别在课堂与实践教学中融入与之相关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领,以文化厚植师生“兴农报国”情怀。让新生代农人在校期间即对所学专业形成文化积淀,并潜移默化让技能顺势产生一定的文化创意。

三、科学把握乡村地域文化,助力当地农村打造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早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的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产业均属于农村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经济形态,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显而易见的直接推动作用。

(一)与当地政府联合盘活农村民俗节庆活动

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常见的有油菜花节、桃花节、草莓节、西瓜节等赏花尝果节,有围绕农产品制作展示的豆腐节、年糕节等等。这些民俗节庆活动普遍突出乡土文化这一核心要素,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然而,除去我国知名度较高的“泼水节”、“火把节”等少数民俗节庆活动之外,普通民俗节庆由于农产品季节性强、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缺乏有效组织和规划等原因,面临发展困境。农职院校各极党组织,尤其是乡村旅游专业所在党支部,可与食品专业、茶学专业、农学专业等党支部联合,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运营思路等,助力当地政府盘活动农村民俗节庆活动。常见的做法有发掘民俗节庆活动的娱乐性、体验性和参与性,助力打造主题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意设计及推广,组织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民俗节庆活动,依托专业到活动现场展示傳统农耕方式、传统农产品制作技艺、茶艺表演等。

(二)以党建为引领强化与当地乡土文化人才的合作传承

当前,一些农村文化特色逐步弱化甚至消失,各种传统技艺渐渐被冷落、被抛弃,甚至面临断代危险。因此,农村文化资源急需继承和提升创新。现有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有效保护,而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文化人才去传承。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农科院校,传承农村文化是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使命。农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毕业后多数人也将返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他们无疑将是传承农村文化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党建为引领探寻地乡土文化传承人并围绕教学体系与之合作是有效途径之一,农职院校可将“非遗”的传承纳入党建研究和教学体系,探索与当地乡土文化人才合作的方式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如:建设农村文化研究和农业传统技艺传习平台,引进具有绝技绝艺的大国工匠、传统技艺传承人等,探寻有效传承之道,在校内厚植文化遗产传承的土壤,推进农业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以文化研究促进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育,多渠道、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

(三)以学生支部和团委为载体,联合社区“送文化下乡”

“送文化下乡”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文化惠民政策,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文化资源丰富,且在校大学生正是极富青春活力的年纪,他们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活跃在农村文化大舞台的积极分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大展身手。农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可携手学校团组织,联合社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精准对接,不仅要坚持现有“送文化下乡”模式中的优势,更要通过调研,找准符合新时代农民精神需求的公共文化,着力从民风习俗等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创作,创新形式,不断丰富送文化下乡的新内涵。另外,农职院校党建活动将乡村特色文化融入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园主题文化活动等之中,也将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益尝试。

四、致力农职院校专业教师党组织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共建共赢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求,当前,产业区域特色不足是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教师党支部可以依托科研及党建项目,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对当地乡村做深入细致的调研,挖掘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随后,把紧扣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创新党建工作的驱动力,坚持以农为本,将产、教、研三者深度融合,通过与当地基层党组织的合作共建,积极探索各种发展路径和合作机制,拓展产业空间,提升产业活力,引导帮助村集体、村民依托特色产业进行生产经营。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引人才、聚人气、促就业、提影响,从而以产业振兴推动文化振兴。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乡村振兴必先提振乡村文化,农业类高职院校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同时,要把乡村文化振兴当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以党建为引领促进校内各极党组织与乡村文化的有效衔接,发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的内涵;以校园为阵地致力于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培育,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 刘汉成,夏亚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03.

[2] 陶富林.乡村振兴存在的重难点及其对策;乡村建设;农技服务2019,36(5).

[3] 韩亦菲.农林院校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4] 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

[5] 崔麗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原则[J].课程与教学;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03.

基金项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19NLDJ-ZD01)。

作者简介:吴林燕(1976.03-  ),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员教育管理,摄影技术教学;钱枫(1983.09- ),女,江苏丹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巫建新(1963.08- ),男,江苏句容人,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职业教育;李杨(1980.10- ),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宪法学,行政法学。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党建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基于.NET的信息化党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