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2020-07-14董鸿安丁镭李云

山西农经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主体

董鸿安 丁镭 李云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外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从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引企入校共建、运营的3个“校中企”为例,阐述商贸类专业“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实践育人平台的内涵,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该实践育人平台的创建路径及实践成效,为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校企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和运营管理机制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实践育人平台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2-0039-05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与普通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多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其中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针对商贸服务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教学内容滞后于岗位需求、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久、“双师双能”师资不足等问题,以引企入校共建、运营的3个“校中企”(丝路咖啡吧、金桥财税一体化实训中心、博闻多语种跨境电商综合实训基地)为例,结合学校商贸类专业自2014年来校企联合开发的《会计实务综合实训》《外贸网络平台操作》《咖啡吧运行与管理》《进口商品采购与推荐》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探讨如何创建以项目实战教学为中心,构建“教融于产、产促进研”校企“双主体”协同实践育人平台的运行机制、“三平台、四模块”课程体系和“三阶段、三位一体、三融合”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特色的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平台,以培养高技能商贸人才。

1  当前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双向不连贯

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核心课程较多,需要在一定专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场所、教学安排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文化和专业(群)平台课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室——课程仿真软件+实训项目学习和单项岗位技能学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毕业顶岗实践学习。这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双向互动,学生到了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往往发现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相差太大,甚至脱节。

1.2  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更新不够

高职院校专业(方向)设置与动态调整没有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院校与合作企业的资源整合不够。商贸类专业的实习实训仍以软件仿真训练为主,学生动手实战的机会较少。传统“满堂灌”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校内基地的实训设施设备利用率较低。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不合理,通常过多强调各自的专业性,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专业课程总量偏多且相关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1]。例如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3个专业的定位、毕业生就业单位、岗位差异性很小,但这3个相近、相关专业的课程开设可谓是“五花八门”,课程名称不同,教学内容大同小异。

另外,高职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不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较少,导致实战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1.3  “项目化”教学缺乏相应体制机制的支撑

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创新中出现了一批理念超前、方式创新、手段先进的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但缺少保障与评价体系,导致这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不能持续进行。同时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忽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特点,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脱节现象。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目前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在考核实践教学效果方面缺乏长期的、系统性的合作[2]。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只是做一些简单而重复的工作,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项目化”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考核相配套的体制与体系。

1.4  “双师双能”型素质教师不足

既拥有生产、服务、经营与管理一线实践经验,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双师双能”型素质教师,是保障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虽然从合作企业聘请了企业高管及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但他们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训练,也不擅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时反而因与学生沟通不畅导致出现课堂教学质量差、学生评教满意度低等现象。

另外,从专业评价的数据采集来看,高职院校虽然有较高比例的“双师”型素质教师,他们的“双师”甚至“双师双能”资质一般是通过考取与专业相关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利用平时、假期或脱产一段时间做“企业访问工程师”等途径累计达到一定实践时间,经过学校认定获取的资质[3]。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相对较为完善、系统,但没有实践经验,无法操纵较为先进的行业、企业设施设备,对新兴业态的业务流程不熟悉,导致专业实践教学和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脱节,也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针对上述专业教学问题,创建高校与合作企业协同共建共管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其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與之相适应的“双师双能”素质队伍,开发教学资源,制定配套的教学运行制度和管理规范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2.1  “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实践育人平台的内涵

“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实践育人平台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平台建构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课堂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有机联系和内在聚合,实现商贸类专业理论教学、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双主体”是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两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既是“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和依托的载体和环境,又是“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指向。“三融合”是指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坚持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把3个要素融合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并作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体内容。“四梯次”是指遵循“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教学原则,构建职业认知实践—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毕业顶岗实习4个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实践育人平台的理论模型构建

“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实践育人平台以全景式教学为载体,注重实用,强调实践,创建商贸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校企一体,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协同开发如《会计实务综合实训》《外贸网络平台操作》《咖啡制作》等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操作课程。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科学的管理模式、标准的考核评定,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与设施,拉近合作企业与学校、员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三者之间和谐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3.1  提出“教融于产、产促进研”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理念

根据国际商贸专业群的特点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商贸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系统设计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三平台、四模块”逻辑结构框架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三平台”是指在整个国际商贸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结构框架和课程体系中,搭建专业群内所有相近相关专业共享的《经济学基础》《商务沟通技巧》《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四模块”是指专业群内所有专业设置的课程都是由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群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专业群选修课程4大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构成[4],并通过实施“自然班、工作坊班、订单班”的分层分类教学组织形式,企业全程参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解决商贸类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其中,自然班在学习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嵌入企业专家指导职业认知、职业发展规划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工作坊班重在使学生按兴趣、特长通过企业导师(优秀校友)指导进行学习,明确学习目标,校企共建核心课程模块教学资源,采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来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订单班则侧重校企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在合作企业业务骨干和专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经培训考核,依次上岗,积累核心岗位工作经验,提升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认知实践—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的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2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解决教学内容滞后问题

由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对照国家人社部职业资格标准(结合“1+X”书证融通制度试点方案)和行业企业标准,围绕商贸服务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业发展路径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行业发展要求—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工作任务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阶段、三位一体、三融合”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一阶段为专业基本素养教育期,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第二阶段为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期,通过理实一体、赛训一体的方式,采取实训周、工作坊和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三阶段是拓展教育与就业创业准备期,通过工学一体、就业性创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同时,一体化设计基于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及内容,坚持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和业务、平台操作流程分解成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岗位课程模块。对于教学目标,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构建课程模块,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等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模块,完成项目实战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实战能力。校企共同设计课程、实施教学,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内容。

3.3  通过引企入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引进宁波木凡咖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宁波保税区都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紧密合作型优质企业进驻学校,与专业共建了3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企”)。一方面,校企双方参与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过程即工作过程,實训结果即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指导学生完成的作品(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同时专业工作坊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实践教学出成果、出效益。

创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延伸互动、专业选修学分与奖励学分相辅相成、多维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基于真实工作项目(任务)的实践教学有了实施环境(场所)和体制机制保障。例如学校与优秀校友企业(宁波木凡咖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探索产、学、研融合,创新“校企一体、产教合一、项目驱动”的实践育人模式,如图3所示[5]。

同时,校企组建订单班,由企业导师任项目经理、专任教师为指导老师,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分解融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完成项目教学任务。依据项目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和实现效果,校企共同评定学生成绩。企业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能产生经济效益。企业导师获得课时报酬。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既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核心场所,同时也是产学合作的平台和订单培养的联络、组织和管理中心,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4  打造协同育人团队,解决项目实战训练指导能力不足问题

校企双方采取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组建“订单班”联合招工招生、共同投入试点资金等方式,构建“学校+基地+知名企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课程与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考核考评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合作企业每学期派出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组建讲师(导师)团,进行实践性教学和工作坊指导。通过“聘用”“结对”“转型”“做企业访问工程师项目”“下企业锻炼挂职锻炼”等途径增加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数量,并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在协同实践育人平台中,通过实施“互聘共培、双岗双带头人”制度,培养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团队,激励教师和企业导师协同育人,协同开发项目与教学资源,解决了“双师双能”师资队伍缺乏和项目实战训练不足的问题。

4.1  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通过“课岗融合”“教学做融合”,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

一是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根据麦可思、省教育评估院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校商贸类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从85%(2013届)提升到96%(2015届)。

二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竞赛屡获佳绩。学生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40多项(一等奖10多项),主要包括全国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省高职高专院校跨境电商竞赛二等奖、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高职高专组(创新创意类)团体一等奖、省高职高专院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等众多奖项。立项、完成省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6项。

三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据麦可思评估报告(2018)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商贸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7.69%;用人单位对商贸类专业毕业生业务能力认可率达96.5%。学生注册、创办了宁波恒荣文化有限公司和宁波长禾古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并且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又以校友的身份指导“专业工作坊”中低年级学生参加2018年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实践类竞赛获金奖、参加2019年“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铜奖。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和工作坊校企“双导师”指导,企业以最短的时间招聘到了适合的员工,使员工“入职”即“上岗”,大大缩短了员工的培养周期。

4.2  优化与增强了“双师双能”专业群师资队伍

商贸服务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需要专业教师经常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更新专业知识和理念。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和学生成了合作企业的“常客”,合作企业的高管、业务骨干是学校的兼职导师。学校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共管实践育人平台,构建校企人员双向互动与交流和互聘共培机制,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参加行业培训,逐步建成了“一师一企”“一师一特长”的专兼结合优秀“双师双能”教学团队[6]。国际贸易专业群教学团队通力合作,与合作企业联合申报、开发了丰硕的教改实践成果。

其中,开发、出版了商贸系列实训教材9部(其中1部实训教材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部实训教材入选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立项市级网络慕课2门,并相继在市高校慕课联盟平台上线开课;立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4项、市教科规划重点课题3项;专业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化教学设计)三等奖1项、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高职组视频类一等奖5项。

4.3  提升了国际商贸专业群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

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平台最先在学校原国际商贸系(宁波保税区都特进口商品宁职院体验中心)进行试点,然后相继在原工商学院会计专业(宁波金桥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财税一体化实训中心)、原国际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泊馨咖啡吧)等进行实践和推广,现已在商贸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宁波木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建“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大厦丝路咖啡吧)、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阿里巴巴中供拍档/北仑区商务局共建区跨境电商学院)等分院和专业中得到全面应用,各专业将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阶段性探索成果相继成功申报,立项省“十三五”优势建设专业(商务英语)、特色专业(商务日语)、特色专业(旅游管理)3个;申报、立项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跨境电商与智慧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同时,本教改成果项目负责人及核心成员每年多次受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宁波基地)邀请做商贸类专业内涵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讲座,已累计为全国100余所高职院校和1 000多名二级教学单位的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传授教改经验;已与省内外10多所院校达成互派交换生、互认学分合作协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10多家媒体对本项目探索、实践的相关举措,如“跨校际选课学分制”“网络外贸工作坊”“实训周”“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10]。

5  结束语

创建以项目实战教学为中心、凸显“双主体、三融合、四梯次”特色的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平台,经过5年的不断探索,校企联动开发了《会计实务综合实训》《外贸网络平台操作》《咖啡制作》等10多门专业课程,在相关分院12个专业中进行实践检验,商贸类专业近2 000名学生在该教改成果中受益,大幅度提升了商贸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育人平台创建过程中,找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切入点和共赢点,同步构建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专兼结合“双师”协同授课制、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进修制以及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改革与运行管理机制,是促进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平台长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毕继东.多元融合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仿真综合实验[J].高教学刊,2018(3):92-93.

[2]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三界融合  全景教学[R].宁波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集,2018(12):55-57.

[3]胡海星,蔣莉华,张春艳.产学研协同创新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109-110.

[4]董鸿安.高职商贸类专业“三制度、四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学分制改革视角[J].继续教育,2015(6):4-5.

[5]董鸿安,丁镭.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联动培养实践——以丝路咖啡吧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83-84.

[6]胡苗忠,李阳霄.校企共建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培养会计高技能人才研究与实践[J].财会教育,2014(22):124-125.

[7]黄根岭,张惠敏.“双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8-49.

[8]朱蓓蓓,何晓春,卢凤平,等.中高职衔接的“双主体、三融合、四进阶”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创新实践[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1):13-16.

[9]张波,李斌宁.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践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8-31.

[10]许陈红.高职院校“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79-82.

(编辑:周宏燕)

猜你喜欢

双主体
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的双主体机制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探究新时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探讨
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双主体”模式内涵建设理论探索与研究
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双主体”背景下促进师幼关系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