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良地质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2020-07-14张露露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施作掌子面断面

苗 帅,张露露

(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00)

1 工程概况

大洪岭2号隧道位于G3W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池州至祁门段土建10标范围,为分离式变为小净距式隧道,全长4321m。土建10标负责该隧道左洞1869m、右洞1874m施工。隧道为不良地质隧道,Ⅴ级围岩占43.88%;Ⅳ级围岩占56.12%。共穿越4条断裂带,岩体稳定性极差,断层为储水、导水构造,破碎带可能产生突水、突泥;隧道部分路段埋深浅、存在偏压和高应力区,施工易发生坍塌及侧壁失稳,甚至冒顶和岩爆。

2 施工重难点

(1)超、欠挖及二衬背后空洞控制为该隧道的质量管理重点;(2)高地应力段和小净距段两部分的开挖难度较大;(3)洞口浅埋段埋深较浅,且主要以强风化层居多,结构稳定性不足,在重力、雨水冲刷等作用下易发生顺倾滑塌及楔形体滑塌;(4)小净距隧道施工中伴随较多的风险因素;(5)隧道围岩以Ⅳ级、Ⅴ级居多,地质条件欠佳,不利于安全施工;(6)洞身穿越断层破碎带位置,存在裂隙水(涌水)、塌方的风险,必须做好隧道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

3 施工方案概述

该项目基于新奥法施工,实现机械化施工作业,采取无轨运输方式,引入光面爆破技术,考虑到部分区段围岩破碎的特点,以弱爆破为宜,或组织人工开挖。施工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紧衬砌等原则。

针对该合同段隧道地质特点,开挖拟采用台阶法、预留核心土弧形开挖法,在施工过程中彻底贯彻“新奥法”的设计思想,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及时修正设计参数、调整施工方案[1]。(1)Ⅴ级及小净距Ⅳ级围岩采用台阶分步开挖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2)分离式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初期支护主要以喷锚支护为主,并辅以钢拱架、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等支护措施。(3)人行、车行横洞根据围岩级别其施工工艺及钻爆设计参照主洞相应段施工。Ⅴ级、Ⅵ级围岩上部环形开挖选择的是风镐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专员卸碴并转移至隧底;核心土和仰拱两处施工以挖掘机设备为主,辅以人工作业;部分区段提出爆破需求,实施弱爆破方案。配备侧卸装载机,利用该设备装碴并转移至自卸车,从而运输至指定区域;喷锚作业借助湿喷机而实现;全断面安装锚杆、挂网、铺设防水层等作业采用作业台车。(4)通风。采用射流式风机压入洞内,风带口离掌子面间距严格遵照规范要求。(5)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做好此项工作,综合选用TSP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地质雷达等相关先进技术,实现高精度的超前地质预报,掌握前方特定距离的地质情况,以所得地质预报信息为依据制定施工方案。

4 施工技术要点

4.1 洞内外测量控制

洞外部分选择精密导线法,以设计院提供的GPS点为依据,精确测量并设置控制点导线网。施测选用全站仪,借助水准仪全面确保各控制点高程的准确性。洞内部分选择导线法,选定洞口投点,将该处视为起点并向洞内延伸。所形成的导线以多边形闭合导线较为合适,参考洞外测量控制坐标结果,进一步创建洞内控制系统。

4.2 超前地质预报

为确保隧道安全、顺利施工,充分掌握隧道掌子面的围岩情况,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指导隧道施工,该工程以隧道基本特点为依据,选择相适应的物探方法,如地质雷达、TSP法等,从而完成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获得准确的信息。结束隧道开挖作业后,加强对围堰的监测,及时掌握其稳定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支护措施,改进施工方案,为正式施工提供正确的指导。

4.3 洞口及明洞段施工

根据洞口浅埋的实际情况,首先施工好洞顶截水沟,保持洞口边坡稳定、安全。对于洞口边、仰坡两部分的开挖,需以设计图纸内容为依据测放中线和开挖边线,全方位清理开挖面杂物,通过挖掘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遵循自上而下的流程完成开挖作业,避免上下垂直开挖。对产生的弃碴利用推土机收集并进一步转移到自卸车,将其运输至指定弃碴场。考虑到边坡的稳定性要求,施工中不可出现超欠挖现象,亦不可对边坡造成明显扰动;若部分施工段需爆破开挖,应合理调整爆破参数。结束边仰坡开挖后,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4.4 洞身段开挖施工

隧道围岩主要以Ⅳ级和Ⅴ级居多,此条件下的施工作业应注重对现场安全隐患的控制,营造安全施工环境。Ⅴ级围岩段较合适的是环形开挖中心留核心土法,在该段的上部预留核心土,其作用在于支挡开挖工作面,以便提高其稳定性;核心土及下部均采取初期支护措施,要求衬砌每循环开挖进尺控制在0.75m内,掌子面开挖过程中及时跟进初期支护作业,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环形开挖中心留核心土法开挖示意图

工艺流程:环形开挖上断面Ⅰ、Ⅱ、Ⅲ→施作上断面初期支护①→开挖上断面核心土Ⅳ→开挖下断面Ⅴ→施作下断面初期支护②、③→仰拱初支封闭④→施作仰拱二次衬砌⑤→仰拱回填⑥→整体模筑二次衬砌⑦。

Ⅳ级围岩地段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施工,衬砌每循环开挖进<2.0m,初期支护紧跟开挖掌子面,如图2所示。

图2 台阶法开挖示意图

工艺流程:开挖上断面Ⅰ→施作初期支护①→开挖下断面Ⅱ→施作相应初期支护②→施作仰拱③→仰拱回填④→整体模筑二次衬砌⑤。

4.5 超前支护

超前长管棚注浆预支护设于隧道进出洞口Ⅴ级围岩地段。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设置在隧道内无长管棚支护的Ⅴ级或Ⅳ级较差围岩段,施工顺序:测量放样→钻孔→清孔→钢管插入→封口→注浆→与钢拱架焊接。超前锚杆支护设置在隧道Ⅳ级围岩一般地段。

4.6 初期支护

该隧道采用的初期支护形式包括锚杆、钢筋网、钢拱架、喷射混凝土等。为维持围岩天然承载力的稳定性,尽可能缩短初期支护时间,主要流程:初喷混凝土4cm→支立型钢(格栅)钢架→挂钢筋网→锚杆施工→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施工→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4.7 防排水施工

衬砌背部的防排水施工选择的是EVA防水板,加强对防水卷材和喷射混凝土之间的处理,于该处铺设土工布,将其作为缓冲层,并发挥出衬背排水层的作用[2]。明洞背部施作黏土隔水层,将此部分作为第一道防水结构,并于明洞衬砌外设置第二道防水结构,选择的是土工布和防水卷材相结合的方式。该隧道在该标段内均为反坡排水,在洞内掌子面设置集水坑,在中间仰拱填充预先处理后单幅留出一段不浇筑填充混凝土,泵站集中汇水,并通过大功率水泵的作用将其排至洞外指定区域。

4.8 二次衬砌及仰拱施工

二衬施工选择的是钢筋混凝土衬砌,现场施工得到12m液压衬砌模板台车的支持,仰拱结构的施工遵循一次浇筑成型的原则。

5 应急预案

5.1 塌方

(1)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落实到位,注重对量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创建时间-位移曲线图,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初期支护方式。(2)合理选择爆破装药量,遵循多打眼、少装药的原则,最大限度缓解对围岩的扰动性影响。(3)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通过超前预注浆的方式固结止水,检验格栅拱架、初支及衬砌,各项指标都要满足要求。(4)尽量缩短每循环进尺,减少围岩的暴露时间。(5)为确保掌子面稳定性,喷射混凝土需紧跟开挖作业,尽可能做到早封闭岩面,特殊情况下可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基于此方式提高支护结构强度[3]。(6)对于地勘结果显示的不良地质区域,此部分施工中应加大量测频率,以所得结果为依据判断围岩状况,要求其具有稳定性,灵活修正初期支护参数,以维持整体稳定为前提,缩短二次衬砌的循环长度。(7)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设置隧道门禁系统、逃生系统以及相应应急物资等。

5.2 岩爆

(1)施工过程中注意控制开挖顺序与掘进速度,采取台阶法开挖,使应力逐步释放,加大锚杆及钢筋网的防护强度,提高施工安全性。(2)结束隧道爆破作业后不可随即组织出碴作业,需给予至少2h的通风,待岩爆减弱后再通过洒水的方式处理掌子面,使该处塑性得以提高,避免岩体脆性过大的问题,随后找顶、喷混凝土。(3)对于岩爆较为严重地段,掌子面打设超前钻孔、注水以降低围岩表面张力,并喷射混凝土进行临时封闭。(4)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依据所得信息预判发生岩爆的概率,明确岩爆高地应力的范围和等级情况。

6 结束语

该隧道施工环境错综复杂,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文章详细分析了隧道的地质情况,并根据地质资料详细制定了不同围岩等级下隧道施工方案,确保隧道各环节施工作业在安全的条件下推进,并提高其质量,希望给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施作掌子面断面
泥石流冲沟隧道洞口适宜工法及支护施作时机研究*
파금과 염상섭 문학 비교연구의 한 단면(断面)
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影响因素及施作工艺研究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FLAC3D中强度折减法确定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
关于广义纯正断面的一个注记*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国内首台全断面煤巷高效掘进机诞生并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