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林东昕院士:炎症就会变成癌症吗?

2020-07-14

抗癌之窗 2020年2期
关键词:可控性癌变癌症

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炎,被认为是癌症发生的预警信号之一。什么样的炎症会引发癌变,其中有怎样复杂的发展过程?今年的4月15日~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多年致力于肿瘤病因学研究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林东昕教授,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部分慢性炎症会引起癌症

肿瘤生长不仅取决于个体细胞的基因突变,还与其微环境中的炎症细胞、免疫细胞以及血管等有关。非可控性的炎症正是改变微环境的重要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从临床角度来看,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炎症,一般来说很容易治好。而慢性炎症,不易治愈,会长期存在,其中的一小部分可能转化成癌症。以病毒性肝炎为例,患者感染起初多是急性表现,这时尽早治疗即可痊愈。但如果拖延或治疗不当,或患者自身存在免疫缺陷等,就会转变成慢性炎症。这些慢性炎症会使细胞、组织发生改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清除,就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常见的慢性炎症多与某些病毒、微生物感染有关。比如,幽门螺杆菌会造成胃部的慢性感染,不加干预可能演化成胃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会带来子宫颈癌的发病风险;EB病毒引发的慢性炎症,也是鼻咽癌的重要风险因素;还有研究证明,某些肠道菌群长期存在,会引起一些肠道炎症性的改变,带来癌变风险。

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人体后进入细胞,有些会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人类的基因组里。一旦整合,就会出现不该表达的癌基因的表达。同时,病毒和微生物还会刺激被感染的细胞和它周围细胞分泌炎性因子,改变细胞微环境,促进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等。当然,这其中有很多详细的科学问题尚没有解决,都是科研工作者们正在热衷探讨的。

慢性炎症的原因很复杂,不一定全是微生物感染,物理、化学因素也会启动炎症信号,带来非可控性炎症。在物理性损伤诱发的癌变中,食管癌可能是个例子。经常吃过热的食物,喝很烫的汤、咖啡、茶等,会使食管出现慢性炎症,这是引发食管癌的重要原因。此外,射线、紫外线、核辐射等也可以造成慢性炎症性致癌性损伤。而致癌性化学因素更是如此,它们往往引起基因突变,引发非可控性炎症发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也会引起慢性炎症,这些炎症与感染无关,但同样会引起细胞信号通路启动,使正常的细胞信号、通路受到干扰,在细胞或组织里启动类似炎症的改变,即所谓非可控性的炎症。

早发现、早控制,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

从慢性炎症到癌症需要一定时间。有的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因为细胞癌变要有一个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临床上可见的肿块。我们研究团队曾做过相关的动物模型,用致癌的化学物质投喂小鼠,并对不同时间段的小鼠食管标本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在7~9周后小鼠才会出现炎症反应,到26周时才生成食管癌,小鼠的寿命一般为2年。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身体会发生一些症状。比如经常胃疼,要及时检查胃里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若一直拖延极有可能造成延误;慢性肝炎患者出现病情反复就应该引起注意,及时就诊;久治不愈合的创面,也存在风险,应及时消除感染,控制慢性炎症;慢性胰腺炎患者也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有意思的是,已有研究证明,经常运动会使代谢性疾病引发的炎症减轻或消失。

尽管有研究证明,有些药物能抑制癌症的发生,比如说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可以抗炎,减少癌变风险,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我们提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平衡、避免食物过热,加强体育锻炼,不接触有害物质如烟、酒,保持心情舒畅等,能有效远离癌症。远离癌症最关键是预防。一级预防,不要让它发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运动;二级预防,在出现炎症的时候,尽早阻断;三级预防,得了肿瘤尽早规范治疗,阻止转移、发展,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所以,预防当然是越早越好。全民科普的同时,加强基层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培训,储备相关知识,督促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当然,也不是所有慢性炎症都发会发展成癌症。我们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个体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同样的病理状态下,患者们的发展结局会有所不同。

寻找早筛工具和治疗靶点

我们实验室团队长期致力于肿瘤相关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所谓遗传学研究,就是要从基因组来阐明哪些基因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与炎症、免疫等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我们多年前的研究发现,与乙醇(酒精)代谢相关的某些基因变异以后,会增加饮酒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

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病理切片,来看肿瘤里的癌细胞及其周边组织细胞的改变,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对癌变的细胞和组织进行单细胞测序,来了解整个微环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免疫与炎症之间的关系,这些微观层面的机制研究,将为肿瘤预测、早期诊断、针对性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要围绕临床上遇到的问题来开展基础研究,才能使患者和公众受益,真正实现研究成果转化。比如说,要寻找有用的预警指标,让预防更精准。要弄清楚炎-癌转化的作用点在什么地方,如何能够阻断炎-癌转化的信号通路,为药物研发寻找靶点。”林东昕说。

从201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非可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启动,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成立以来的首个重大研究计划。该重大研究计划于2018年底结题,聚焦三个核心科学问题: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非可控性炎症调控网络关键节点的发现及其功能诠释;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动态网络调控规律。

八年时间,我国科学家已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如炎-癌转化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的发现,实现从单个分子研究到网络特征研究的突破;阐明了我国重要高发肿瘤炎-癌转化过程及调控机制,建立了42种炎-癌转化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新建了中国专有的数据资源网站,还获得了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41项、国际发明专利15项,并且有成果实现了应用转化,总的转让合同金额达到了14亿元,有7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的阶段。

猜你喜欢

可控性癌变癌症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阻尼板振动复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研究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长了胆囊息肉怎么办
《癌变·畸变·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副乳也会癌变
《癌变 ·畸变 ·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癌症“偏爱”那些人?
绿色生态住宅声环境设计的可控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