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此成就 薪火相传
——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科教创新团队

2020-07-14

科学中国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科整治土地

宋 洁

科教创新存在两个重要障碍,尤其在高等学校:一是“死亡之谷”,指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由于资金支持不足或科研成果复杂等困难,难以实现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二是“达尔文之海”,指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过程中依然存在融资风险等难题,难以实现产业化应用。正如冰心曾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30多年来,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一直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科教创新团队追求的目标。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拍摄专题片《平朔故事》,上集为“众志创新田”,下集为“煤山复良田”,白中科有幸当了一回主人公。作为一名从事土地复垦工作30多年的科研工作者,他深有体会: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的解放和对知识的尊重,才让他走上了认知复垦、从事复垦、传承复垦的科学之路。对于这个时代,他一直心怀感恩。

认知复垦:恩师指路找感觉

1985年,白中科本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但毕业时因回不了能吃上“细粮”的运城老家,在系领导的劝说下留校,跟随亓毓喆老师教“土壤学”。

白中科与导师赵景逵先生及团队成员在平朔矿区产学研基地调研(2011)

亓老师两年后退休,白中科不得不独立进行课堂授课、实验和野外实习,同时在本校土壤农化系继续深造“土壤学”,并结识了一辈子的恩师赵景逵先生,成了赵先生的开山弟子。正是这期间对林学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对土壤学的系统补修为他后来从事土地复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在当时复垦被认为是无学科归属的“异类”的情况下,恩师赵景逵引导白中科,使他找到了复垦的“感觉”。硕士毕业后,白中科由林学系转入土地复垦的阵营——土化系。

1994年,赵老师鼓励白中科二次转型,引荐他跨专业报考我国最早开办农业环境保护专业的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在朱荫媚老师门下攻读环境生态方向的博士,沿着硕士论文的方向继续深入。

1997年12月,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当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论文评阅人有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陈怀满研究员,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李玉山研究员、唐克丽研究员,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孙铁珩研究员等人。白中科清楚,赵老师和朱老师如此安排,就是想让各位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质疑和讨论,而质疑和讨论将成为课题组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至今白中科仍记得博士答辩的最后致谢语:“感谢远道而来的答辩委员会主席龚子同先生和今天所有到会的评委,感谢论文的6位评阅老师,感谢导师朱老师,感谢赵景逵老师8年来对我的指导和培养(1989—1997),赵老师退休前没给我留下什么,但给我留下了要干的事业,这比什么都重要。”

投身复垦:科研管理双肩挑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问题亟待解决。因有缘从事土地复垦工作及出色的表现,白中科未及不惑就破格晋升了副教授、教授。

在土地复垦界声名鹊起的白中科,更得到了科研、管理“双肩挑”的机会,担任了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副院长,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他上任时正值学院学科建设的薄弱期,为扭转这种局面,白中科全心投入院长孙泰森安排的工作,为山西农业大学成功拿下了土壤学博士学位点。

那是2003年,白中科上任副院长的第二年,也是“非典”肆虐的那一年。万人空巷时,白中科却在全国东奔西走。一周之内,奔赴山西、南京、广州、重庆、北京的“非典”疫区,他逐个拜访了当时学科评议组的每位成员,为山西农业大学土壤学博士点的申报奔走求教。回到山西后,白中科被“隔离”了半个月。2004年土壤学博士点终于获批,博士点的申报成功为学院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平台,更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招聘土地复垦学科带头人。为了更好地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白中科做了决定,来到北京。2005年,他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报到那天,正是土地科学技术系成立的日子。在学校、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运行,2006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式成立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白中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任学院第一任院长。

人常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要当一天和尚,就要撞响一天钟,这不容易。2007年至2016年,白中科主管全院行政工作,特别是2007年至2010年的4年间,学院缺教学副院长,兼管教学的白中科,经常加班加点、透支体力进行工作。

他经常想:作为院长,全面提升学院发展工作的激情不能懈怠,全面激发教职工热情的力度不能降温。这就要求仅对学院目前的发展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拥有特别的热忱还不够,还应该对学院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激发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热情。否则,自己没有资格在院长这个位置上。

在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的实践中,白中科逐步认识到,学院发展的路径,除可以先通过引进人才,靠人才争取平台外,还可以通过构建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再争取更大的平台,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

回顾与学院发展相关的平台建设情况,白中科一口气说出了很多:2005年,在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立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2007年,与原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共建部级重点实验室,将校级“土地利用工程创新中心”提升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在农业工程学会汪懋华院士与原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郧文聚研究员的支持下,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土地科学技术学院;2011年,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提升为国土资源部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2012年,成功申请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与朔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等。

通过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加快平台建设,白中科竭力为学院发展拓展空间,凝聚、吸引和稳定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整个学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除平台建设,在团队、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上,白中科更是常抓不懈。回顾团队建设的历程,2007年白中科带领团队组建了校级“土地利用工程创新团队”;该中心与原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共建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创新团队”;2017年入选“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工程中心”;2018年入选“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白中科带领团队完成的“黄土高原特大型煤矿区30年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黄土高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组成之一,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国家14个战略重点煤炭基地,本区就占6个。黄土高原唯中国独有,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采引发的极度生态退化系统,国际上没有可借鉴的修复技术先例。针对这一难题,在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二五”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持续支持下,历经30余年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及工程实践,主要成果如下:

提出了原创性“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五元共轭理论,揭示了黄土高原区特大煤矿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成功实践了“3~5年前期人工支持诱导、中后期靠自然修复”的方法。

攻克了“少损毁、快修复、早利用”的剥采-运输-排弃-造地-复垦节地技术,创新了微地形改造的岩土侵蚀控制与水分高效利用等技术。土地利用率由原地貌的70%提高到90%,农业生产条件由畜耕为主提升为机械化作业。

创新了“样点-样方-样地-样带”长期跟踪监测方法和先锋/适生植物筛选、配置技术。植被盖度由40%增至80%,植物增至274种,昆虫增至737种,陆栖脊椎动物增至128种,解决了矿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问题。

构建了“宏观指导、中观控制、微观操作”景观格局优化技术;开发了“生产、生活、生态”风险管控技术系统;重建矿区生态系统生产、景观、美学、旅游综合功能提升50%,生态风险比原地貌降低70%,缓解了矿区居民搬迁安置压力。

已建成生态重建示范区4万余亩,在100余个矿区推广应用。建立了自然资源部土地复垦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国家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累计培养研究生160人。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SSCI/EI收录90余篇,专著12部,有效支撑行业标准出台6部。

培育了一支从事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修复理论、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创新团队。基地多年生态重建成效连续被媒体报道,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被CCTV-新闻直播间-2017、CCTV-新闻特别节目-2018、CCTV-走遍中国-2019、《人民日报》、《自然资源报》等报道。

白中科在CCTV《走遍中国》专题片《平朔故事》煤山复良田中接受记者采访(2019)

在项目取得突破,团队逐渐壮大的基础上,白中科又带领团队竖起“科教互促”的大旗,2015年,他荣获了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18年完成的“面向国家需求的土地整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项目成果直面本领域土地整治人才紧缺的现实,根据《国家职业大典》土地整治绿色职业技能要求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解决了土地整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严重缺失的问题;“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市级精品课建设-在线课程建设”相联动,解决了土地整治专业教材缺乏与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校内实验平台快速提升与校外试验示范基地充分挖掘相对接”,解决了实践教学环节不全、平台不足、考核失真的问题;“专职教师引进和培养双轮驱动与企业导师聘请相互补”,解决了土地整治专业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国际发展态势、国内调查研究、专家咨询论证与应用效果相结合”,解决了土地整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缺失的问题。

经过10余年的教育教学探索,取得的成果有:土地整治工程人才培养标准1部,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其他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土地资源学》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学》《土地整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土地整治野外综合实习指导》《土地整治专业英语》4部,副主编、参编其他教材多部,发表教学法论文36篇。形成了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范—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2016年在全国率先试行土地整治工程卓越班本科生培养,2017年教育部批准增设“土地整治工程”本科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率先开办,并在全国1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

白中科一直认为,校领导当年依托学校的大地学背景,根据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决定在地质院校首次成立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很有先见之明。他更是赶上了好时机、好时代。记得2009年,白中科代表“土地利用工程创新团队”在学校作汇报时,用三句话表达过此意:一是感谢国家土地发展的重大需求——天时!二是感谢学校领导与相关部门的鼎立支持——地利!三是感谢团队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人和!

传承复垦:把未来交给未来

2004年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来,一直困扰白中科的一个问题是:老师培养了我,我培养了谁?如今,白中科用十余年的孜孜以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育德到育才,从科研到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培养到思想引领,他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启了一套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我教的课程必然涉及矿山、公路、铁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石油天然气等生产建设项目所破坏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如果没有亲临现场,就感受不到知识就是力量。”因此他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被白中科称为土地复垦界的“井冈山”“处女地”“常青树”的山西平朔矿区,是他和前辈们用近半生之功苦心经营的“革命根据地”,以此为依托,白中科已经带出了130多个研究生。

2019年,白中科代表全校优秀党员教师发言,提到了一名党员教师如何才能得到大家认可的问题,实践中,他总结了三点:

一是懂规矩,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因此,一名党员教师,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首先应该对任何人要说“真话”、办“真事”,因为有“真”,才可能顺时而生出“善”,应候而长出“美”。

二是守初心、找差距。新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家在转型,学校在转型,一名党员教师没有理由不与国家的发展和学校的进步同向同行。转型的机遇摆在面前,敢不敢挑战“转型”经常会让老师们纠心的:一是我才不做呢(不爱做);二是我做不到(不自信);三是我想做(有想法了);四是我该怎么做呢(想办法做);五是我这就去做(马上开始行动);六是我做到了(成功了)。若问一个党员教师应该做到哪一步?就是面对学校和学院交给的任务,能自觉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首先“感动自己”。

三是敢担当、抓落实。一个党员教师,应该保持耐心,始终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这个持久战而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名党员教师,应永远牢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才是高校教师真正的职责所在;应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应永远牢记:学生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白中科认为,作为老师可以将你的梦想告诉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梦想。白中科的梦想是:发表10篇(部)左右具有基础性或原创性或公益性生态修复“种子”论著,构建适宜于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理论方法体系与标准;与国内外同类院校联手打造中国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黄埔军校”及团队,在国内率先招收与生态修复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土地整治工程本科生,同时与国内外同仁联手,指导培养真正从事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研究生300名,培训10000名。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要获奖人员(2018)

除此,他还有个家庭梦。他认为,爱党爱国爱学校,首先必须爱家爱父母爱自己。“那是7年前的2012年,我50岁,我父亲正好85岁。我忽然想到,我65岁退休,父亲正好100岁。于是,我的梦想有了:我一定要让父亲看到我退休。”后来,白中科与同事和同学们交流中,把这个梦想稍作修改,与之共勉:如果我们的父母还健在,我们一定努力让他们看到我们退休;如果我们的父母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已不健在,我们一定努力看到我们的孩子退休!

白中科喜欢并相信这样的表达: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就什么。你所相信的,就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是你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应让梦想照进现实,把未来交给未来!

白中科目前兼任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他说,新时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作为执政理念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要充分依靠党的领导,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继续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生态文明社会宣传和教育培训、推动行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改造提升倒逼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再倒逼管理创新,是学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我需要,也是建好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的主动担当。

猜你喜欢

中科整治土地
浅析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整治号贩子须强化医院责任
点评中科曙光中报
中科招商之退场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