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20-07-13

甘肃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依从性脑梗死满意度

丁 洁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类疾病,多见于老年患者,患者可因脑组织血供不足、缺氧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增加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发生风险[1]。老年脑梗死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脑梗死的发病率随之升高,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脑梗死病程较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2-3],影响治疗依从性及临床疗效,因此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70例,对早期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③无意识障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④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25分;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②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精神类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③合并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等疾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有男20例,女15例;年龄 62~80 岁,平均(70.24±5.39)岁;病程 3~24个月,平均(13.58±2.14)个月;其中血栓性脑梗死20例,脑栓塞13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观察组有男21 例,女 14 例;年龄 63~79 岁,平均(71.05±5.24)岁;病程 4~22 个月,平均(13.47±2.20)个月;其中血栓性脑梗死21例,脑栓塞11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降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和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主要有早期康复按摩护理、早期主被动锻炼和早期生活能力训练等)。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护理:①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充分了解其文化水平、性格特点等情况后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减轻其心理压力。②健康宣教:耐心介绍脑梗死治疗护理方法、目的及效果,以提高患者配合度,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老年患者年龄偏大,理解能力整体较差,每次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时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逐渐提高其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③行为干预:指导开展肌肉放松训练,采用松弛疗法(如指导进行深呼吸)平复患者情绪,分散其注意力。④提供家庭及社会支持:鼓励家属、亲戚、朋友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要满足患者的合理诉求,使其感觉被尊重、被理解,改善其心理状态。

1.3 观察指标

①评分指标:于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4],其中HAMD共有14个评分项目(满分56分),HAMD共有17个评分项目 (满分54分),评分越高提示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严重。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5],该量表包括10个评分项目,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其中评分>60分表示生活可基本自理,处于轻度残疾状态;41~60分表示日常生活中需他人协助,处于中度残疾状态;21~40分表示日常生活需完全依赖他人,处于完全残疾状态。②治疗依从率[6]:调查两组治疗依从率,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三个等级。依从率=完全依从数+部分依从数/患者总数×100%。③护理满意度[7]。通过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含护理态度、护理技能水平、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4个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HAMA、HAMD和Banhel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HAMA、HAMD和Banhel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HAMA和HAMD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Banhel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HAMA、HAMD和Banhel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HAMA、HAMD和Banhel评分比较(±s,分)

组别 HAMA评分 HAMD评分 Barthel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5) 17.24±3.11 12.42±2.01 16.95±2.30 11.03±1.94 25.22±9.20 54.38±7.20观察组(n=35) 17.28±2.94 10.25±1.33 16.89±2.33 9.70±1.85 25.47±9.44 62.77±8.01 t值 0.055 5.327 0.108 2.935 0.112 4.609 P值 0.956 0.000 0.914 0.005 0.911 0.000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态度、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老年人脑梗死发病突然,加之该病病情反复,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和恢复能力较差,需长期接受治疗,极易滋生焦虑、抑郁、恐慌、悲观等负性情绪,部分患者思想负担过重甚至自暴自弃,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日后康复。既往观察发现,老年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而上述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及认知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5]。因此,老年脑梗死的临床干预不仅要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还要采取措施缓解负性情绪,促进情绪及认知障碍康复。研究认为[8],医院的管理水平、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均可能影响患者对医护行为及医疗服务的信任度。有报道指出,对老年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的有效手段,而开展早期心理护理能消除负性情绪,促进脑组织结构功能恢复,促进脑神经重塑,这对于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HAMA、HAMD和Barthel评分均优于护理前和同期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也好于对照组,表明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可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其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开展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文化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在护理中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同时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提供家庭和社会支持,这对于缓解其焦虑、抑郁程度至关重要,也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实施早期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这与张云英等[7]人的研究结论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实施早期心理护理能满足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身心需求,了解其内心担忧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进而改善其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及护理配合度,增强日常生活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能改善其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依从性脑梗死满意度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医院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