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理先行
——姚晓冬

2020-07-13

中国画画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画者中国画绘画

我对绘画理论的一点解读

文/姚晓冬

凡事皆有理,中国画亦然,理论起到指导创作和总结梳理的作用,从而引导后来学者,但需分两个阶段,首先应是基础理论,适合初学者,初涉绘画,须知最为基础的笔墨之法,所画对象的基本形态,着色构图等方面的知识,有了相当的基础,可望进一步的提升,这是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画理也较浅显易懂。第二阶段,便是个性化的创作,进入形而上思想精神的层面,所需获得的理论支撑,更为深刻并充满想象,在周而复始的研习中,撷取更多更大的信息量,积累更多的创作自解,这自解是一个画者最为可贵的个性呈现与创作源泉。有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一些领域,从产生到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时间并不长,却已然达到了顶峰,让后来者只能仰望,比如诗词歌赋,比如金石碑刻,再比如书论画理,之后,便渐显颓势,是时代更迭文化语境改变之故?还是代代当权者的一己好恶之故,抑或是后学者们不够聪慧之故,恐怕谁也解释不清,虽各代都有天资超迈的名家,在各自的某个领域继承发扬而有大成,但从格调和思想上还是稍逊一筹。

画案勾陈系列之一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二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三 姚晓冬

经典的谢赫“六法”论,为后人的中国画学习与创作立下了中心提纲,也启迪了中国画理论的思想通道,虽后来良莠不齐,却也是各家对绘画的个性理解。今时评价中国画的优劣,用词华丽甚且晦涩难懂,但从本质上归纳,仍在于“六法”论的范畴,传统创新与近现代借西改中二派,也似乎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六法”的引导,传统一派自不必说,借西改中的代表人物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常呈现出中国画理论归属下的风格面貌,表异质近,殊途同归的内质,是共有的人文关怀。

多年的绘画实践,让我有了些体会,“理”多了也是个累赘,况且还不免夹杂着平庸之流,拘囿你前行的同时,也有让你误入歧途的可能,凡画必讲个“理”,通常的结果是死理出死画,教学生自然要讲个理,让学生明白作品的得失,但要看到有些作品的精彩往往在超越于理论文字描述之外,假如非得要去理论它,只能是越说越糊涂,因为那已是可以让读者去遐想而不是讲道理的境界。画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辨。我以为理论应与心得互为印证,理论也应高于心得,真正的画论,是画者通过实践,达到或欲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愿,无实际体会,为理论而理论,指导不了作品的创作不说,还很有可能是成为了误导,说白了,无关于绘画。最好的作品,常见于有理无理之间,看似肆意,实则皆有法度可循,妙趣横生、开合有致。绘画艺术纯属个人行为,个体修为自当重要,明了绘画从来都是以美为归宿的道理,即可画得从容和通透,“理”不“理”的不如先搁置一边。

我崇尚艺术的率真,以为唯有率真的艺术才能感染到观者,而任何形式的艺术,它的最大功能之一就是让欣赏到它的人心动,从而有所思有所想,作品的悲怆与寂寥、欢愉与安详,通过画者意非意的笔触来呈现,这过程就是画者心境和学养的自然流露,来不得半点虚假。写意中国画,有随性和理性的两面,二者骨肉相连又相互辉映,缺一不可,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过于理性的作品匠气十足,随性过了头的作品则显得肆意妄为“野狐禅”一个。二者的相融,需画者天赋与后天学养的深度来决定艺术品位的高下。而艺术品位的高下,最能说明一个画家的优与劣。■

画案勾陈系列之五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六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七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八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九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十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十一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十二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十三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十四 姚晓冬

画案勾陈系列之十五 姚晓冬

猜你喜欢

画者中国画绘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远方》中国画
蒙马特与798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撕画
美丑当辨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