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国“三心二意”的多重原因及其影响

2020-07-13牛联欢重庆市复旦中学校重庆400010

名作欣赏 2020年32期
关键词:孙权刘备曹操

⊙牛联欢[重庆市复旦中学校,重庆 400010]

本文所谓三心,重在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三雄之心异,心异则争,于是有官渡之战袁、曹之争,刘备为袁绍一方以抗曹操,有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盟以抗曹操,有猇亭之战孙权向曹魏称臣以抗刘备。“二”之解释有三:一曰从属二主;二曰离心背叛;三曰变样,前后不一致。由此,“二意”有从属二主之意,背叛之意,前后不一致之意。

一、“三心二意”之原因

东汉自黄巾起义,董卓乱政后实已分崩离析,虽献帝都许,但为曹操所挟,与傀儡无异。彼时,跨州连郡者多矣,雄踞一方,攻伐不休,名为汉臣,实则诸侯。

旧有之秩序既坏,新的秩序尚未建立,“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正统观念既弱,“三心二意”就成为必然。

二、人主“三心二意”之原因以及影响

(一)曹操

曹操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了政治上的一面旗帜。曹操有篡汉之心,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不折不扣的奸雄。但这只是后期的曹操,曹操的“二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说曹操从一开始就怀篡汉之心是不可信的,董卓乱政,曹操刺董。关东军兴,诸侯裹足不前,曹操孤军追赶。此时的曹操无疑是忠臣、能臣,联系到他为诸侯联军出谋划策,痛斥观望不进的诸侯,其“匡扶汉室”的赤诚之心与皇叔刘备无二。可以说此时的曹操不在治世却欲做能臣。及至关东军散,割据一方,彼此争战不休,曹操从谋士之策,迎天子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想的也无非是在群雄相争之时,为自己争取政治上的优势,先图存而后发展。以官渡之战强弱对比看,曹操绝非当时实力最强者,篡汉之心无从谈起。此时曹操知汉不可兴,治世不再,只能在乱世为奸雄。随着曹操剿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之前图存、发展、做大、做强的想法逐渐发展到统一天下。曹操的“二意”,即这种前后不一致,也可以从汉献帝对曹操的态度的变化体会出来,汉献帝屡经颠沛之苦,是相当能忍耐的一位皇帝。董承密诏等可以看出献帝明显难以忍受,表现不满的事件均发生在曹操晚年,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曹操前后变化,即越来越跋扈,“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这句话让曹操野心昭然若揭,更被视为曹操篡汉不臣的证据。曹操这种思想的变化也可以从其《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欲做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人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以官渡之战时袁、曹众寡不敌的实际情况看,曹操所说非虚。

(二)刘备

刘备为汉室宗亲,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仁德布于四海,威名素著。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固然是刘备之心,但这也是刘备早期之心而已。刘备由于出身寒微,想在群雄纷争之际占据一席之地是非常难的,好在皇叔的身份可以让他在政治上竖起一面匡扶汉室的大旗,以这面大旗来召集人才,壮大自己。所以,董卓乱政时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有陶谦让徐州,有刘表让荆州,十万百姓相随渡江,即使屡战屡败却总能越挫越勇,不忘申大义于天下,言行身守,心怀家国。随着诸葛亮出山,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迅速发展,占据荆州、益州,王夫之读《通鉴论》曰:“曹操王魏,己亦王汉中矣。曹丕称帝,己亦帝矣;献帝未死而发其丧,盖亦利曹丕之弑而己可为名矣。”诚然,刘备称王、称帝有群下攀龙附凤之心促成,但拒赵云之谏,兴兵伐吴,既违诸葛联吴抗曹之既定方针,弃已篡汉之曹魏不顾,不公,以关羽之私而忘篡汉曹魏,不过是乘时割据称帝而已,至于原先的恢复汉室已成无足轻重之事。以此言之,刘备之“二意”,虽然《三国演义》拥刘贬曹倾向明显,但刘备前后之不一致,也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另外一面。

(三)孙权

孙权承父兄之业,割据江东,无刘备之义正,无曹操之势强,但崇尚智谋,屈身忍辱,陈寿认为他有“勾践之奇英”。纵观《三国演义》,孙权在三足鼎立的局势中,犹如平衡天平的砝码,在曹操、刘备两强相争中左右移动,使三足保持稳定,同时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无明确之敌友,唯利是视。视天下形势,可割据则割据,可称帝则称帝,一切随形势发展而定,此为孙权之心。孙权父孙坚在讨董卓的战斗中力战有功,声名鹊起,孙权兄孙策一统江东,从孙策临终遗言可以看出保守江东,割据一方是其既定方针。孙权因遗策,窥天下形势之变。当曹操吞荆州、降刘琮,以泰山压卵之势而来时,孙权的割据思想促使他联合实力较弱的刘备在赤壁抗击曹操,虽然他对刘备并无好感,但图存是第一位的。赤壁之战以曹操失败告终,三足鼎立的形势渐显,但刘备在隆中对既定方针的指导下,得荆州、取益州,发展势头迅猛,这引起了孙权的不安,在“进妹固好”不足以给他带来安全感之后,孙权在关羽襄樊之战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向魏称臣,与之结盟,偷袭关羽,杀关羽,夺荆州、不惜与刘备决裂,以期达到削弱刘备势力的目的。猇亭之战后,诸葛亮主政蜀国,则两国通好,结盟如初,共抗曹魏,其之“二意”如此,该背盟时则背盟,该结盟时则结盟,其之前后不一终归是以自己利益变换而变化。

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可谓有心之人,心思个个不同,表现为“三心”亦是自然之事,“二意”则是随时变化,以自己利益出发点做出的改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这种三心“贰”意却激荡三国风云,让三国的英雄豪杰各呈才勇,演绎了一部浓墨重彩的三国大戏。

三、曹操、孙权、刘备之间“三心二意”原因以及影响

其实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彼此的关系何尝不是三心“二意”,刘备之于曹操,为吕布所破之际无奈投曹,曹操正当网罗天下英雄之时,不会杀刘备一人失天下英雄之心,青梅煮酒时“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不无英雄相惜之意。曹操此时之意,欲收刘备为自所用,否则不可能予刘备兵,让刘备截杀袁术。至刘备杀车胄,曹操、刘备决裂已无可挽回,后刘备投袁绍,与曹操对抗,得荆州、益州与曹操为敌,曹操、刘备之“三心二意”可谓一波三折。曹操之于刘备而言,当亦视其为英雄,但以自己皇叔身份必定需要一面政治上的大旗,呼曹操为“汉贼”也是一种策略。投靠曹操亦是一时权宜之计,青梅煮酒使其再无韬光养晦之可能,其折而不下,终不为下,《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曹操对孙权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慨叹,孙权教育吕蒙和蒋钦时也有“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不独自勉勖哉”之语,其相互欣赏自不待言,然统一与割据之争使二人干戈相向,终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孙权为求割据,刘备为求生存,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虽然并力抗曹,此为同心,但彼此利用之意昭然。以利合者,亦以利离,不能长是必然的。及至刘备席卷荆州、益州,孙权之“二意”体现为背盟、夺荆州、杀关羽,重创刘备集团,继而猇亭之战,盟友反为敌国。考虑孙权曾经“进妹固好”的行为,刘备之于孙权,也由姻亲变为仇敌。

曹操、孙权、刘备作为军事集团的领袖诚然有决策的作用,但每个集团内部同样有着“三心二意”的人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对其所属集团以及时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曹操、孙权、刘备集团内臣下“三心二意”之原因以及影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名义招揽天下人才,人才之盛非孙权、刘备可比。但这些人才有些是忠于曹操,如夏侯氏诸将,曹氏诸将等,随曹操东征西讨,南北出击,功劳赫赫,唯曹操马首是瞻,唯命是从。在他们看来,献帝无尺寸之地,曹操功业无人可比,也不排除一些攀龙附凤的人,这些人无疑是都想曹操称帝的。但另外一方面,传统的正统观念也影响甚大,朝臣中有一些还是坚持正统观念,这样自然把曹操视为仇敌,欲曹氏灭、刘氏兴,使献帝摆脱傀儡地位而成为乾纲独断的真主。因此,他们眼中的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汉贼,他们与曹操有二心,阳奉阴违,暗地里搞破坏,甚至暗相密谋杀掉曹操,如王子服、董承等,以及由此而来的衣带诏、许昌大火事件,这都对曹操是否能专心在外征战产生了影响,使曹操多疑。在曹操集团中还有一类人如荀彧,身为曹操谋臣,算无遗策,辅佐曹操建功立业,但因心中正统观念根深蒂固,虽为曹操出力甚巨,但终不能接受曹操篡汉,以至于拒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死。王夫之《读通鉴论》中认为:“试平情以论之,则彧者,操之谋臣也,操之谋臣,至于篡逆而心怵焉其不宁,左掣右曳以亡其身,其天良之不昧者也。”这是从人性善恶角度来看,也可以概括荀彧一类人异于前两种人之精神特质。

孙权集团也并非总能上下一心,如赤壁之战时主战与主和之争,孙权晚年立太子之争,对孙吴集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孙权集团之“三心二意”主要表现在与蜀汉集团的关系上,即盟友还是仇敌。鲁肃与诸葛亮力主孙刘联盟,北抗曹操,但孙权集团内部,鲁肃与吕蒙之意图相左;刘备集团内部,关羽因与刘备同起之私恩而公然置联吴抗曹策略不顾,矜其勇而辱孙权求婚使者,激怒孙权。不顾隆中对既定方针,发动襄樊之战。吕蒙也改变以往之结盟方针,背后偷袭,终至关羽授首,荆州为孙权所得,诸葛亮两路出兵的设计终成黄粱一梦,徒叹奈何!及至诸葛亮主政蜀国,战与盟之思想又为之而变,孙权、刘备集团互通使者,结盟如初。时势造英雄,动荡的时势使有志于天下的英雄乘势而起,各展雄才。如春秋与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孕育百家思想一样,动荡的三国时候的英雄之思想,志向也各不一样,并且随时变化,甚至前后不一,这种“三心二意”固然主导了三国历史走向,曹操、孙权、刘备的臣子之“三心二意”也对三国风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孙权刘备曹操
心动杀人
心动杀人
读懂刘备
山鸡舞镜
任用拆台的人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代牛人的炼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