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响音乐的起承转合
——以古典三杰为例

2020-07-12厦门大学艺术学院361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海顿交响交响乐

(厦门大学 艺术学院 361000)

交响曲一词源于希腊语“一同齐声响”,是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形式。古典交响乐的雏形成于早期意大利序曲特有的“快-慢-快”三段落,后经由一系列创新、革新后形成了交响乐的固定四乐章形式: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乐章—慢板抒情第二乐章—具有舞蹈性的第三乐章—快板终曲第四乐章。交响乐能够心照不宣地被世人认为是西方文明高等艺术的智慧结晶,于笔者看来,大致可概括为两点:(一)高度的艺术戏剧对比性——乐章之间速度、风格情绪等的高度对比,并通过曲式结构的对比、转调理论等理性创作方式推动感性情感世界的发展,以器乐方式表现戏剧性。(二)其四乐章的曲式结构彰显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逻辑论段式逻辑思维,使交响套曲形成具有“确立-发展-解决”的逻辑哲理性。一言蔽之,交响乐使音乐走向深刻与哲理性,为杰出天才型作曲家的到来孕育了古典主义创造时期的器乐典范。

一、蓝图的构建——乐观蓬勃的海顿“老爹”

1732生于奥地利的海顿,因确立了完整而又严谨的交响乐形式和规模而被亲切地称为“海顿老爹”“交响曲之父”。其前半职业生涯以宫廷乐师身份受聘于奥地利埃斯特哈齐宫,在此,海顿不断尝试,探索出以海顿为首的交响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相对)风格;在早期意大利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完善了以四乐章为主的交响曲曲式结构,使一部交响作品的四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并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乐器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丰富管弦乐队声响配置的同时,音乐旋律、声部的表现力便有了更为灵动的戏剧张力。为交响音乐开启的美好蓝图,海顿“交响之父”之称谓,实至名归。

中晚年时期的海顿应伦敦赫赫有名的商界小提琴演奏家萨洛蒙之约,只身前往英国伦敦。海顿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杰作,于伦敦所创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被音乐界普遍认可为海顿交响乐的最高成就。《第98号伦敦交响曲》 更是其中的精品,将海顿信手拈来的“海顿式惊喜”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主旋律主题呈现和转换调式手法,交替贯穿整个乐章,声部错落疏密有致,行云流水,奏至酣畅处,水到渠成。音乐充满了愉快明朗的同时意外不断,如同一段惊喜的探索旅程。有谁不喜欢惊喜呢?“海顿式惊喜”使海顿与《伦敦交响曲》于英国名声大噪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据文献记载,人们在海顿交响曲上演中热情万丈,不时掌声雷动,欢呼雀跃,与当今交响乐上演时庄严肃穆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海顿的到来,使交响乐于十九世纪末成为英国时尚文化新潮流。

这是引人思考的,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人民貌似需要一剂温暖良药以抚平工业化所带来的冲突焦虑和创伤,而乐观主义、充满欢喜希望是海顿作品的艺术气质,海顿的音乐以面向现实、面向大众、朝气蓬勃而又具有逻辑哲理性而颇具艺术价值。如果说英国改变了海顿,那么海顿交响乐所带来的希望平和的力量,正是符合了工业革命烟雾笼罩下“黑色帝国”的阶级价值取向。莎士比亚曾言:“喜剧予人希望”,海顿的音乐有着同样的力量。

二、德奥交响乐的塑造与定义——天才大师莫扎特

提及生于德国萨尔斯堡的莫扎特,众人第一反应“音乐神童”。这与莫扎特早年创作密不可分,莫扎特在八岁时便创作了第一号交响曲。纵然后有研究称这与莫扎特父亲的帮助和润色有关系,然而在莫扎特后期创作中,其三大代表交响乐《第39号交响曲》《第40号交响曲》《第41号“朱庇特”交响曲》,无不证明了天才的天赋比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多的不只有一点点。调性衔接,明暗交替变化,深得人心,丰富的主题情感演变却有着天衣无缝的衔接转换,在不经意的瞬间给予人心以震动。交响音符在天才手中不但像是游戏的把玩,且拥有了更深刻的内涵。《第41号“朱庇特”交响曲》中终章出现的五声部赋格,与贝多芬晚期创作并称为古典时期作曲对位法作曲技法的巅峰之作,英国乐评人John.Grove爵士对此评论道:“在终章里,莫扎特隐含了自己所有的科学知识,而隐瞒这知识的力量也是无人能及的,令这科学成为取悦人的音乐。”对德奥交响乐内在生命的塑造,莫扎特做到了。

莫扎特早期的创作手法有所借鉴于德国曼海姆乐派一批积极而富有创新的作曲家们,如从极弱到极强的“曼海姆火箭”、极强到极弱的“曼海姆叹息”……然而此乐派中却鲜有人能被后人永记成为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由此观之,莫扎特是幸运的,却也证明了仅有技法、形式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音乐实着需要被塑造与定义。而所谓的交响性的定义,来自于音乐精神的深刻性。莫扎特终其三十五年的一生创造了四十多部交响音乐,于十三四岁时成为一代大师,再于生命的最后十年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在交响作品的传统形式结构中重塑自我风格的音乐生命,如在意大利歌剧式的搞笑惬意中生长传达出德国式悲哀,内心冲突苦闷却又不失童真幽默,纵有些许黑色幽默的自嘲意味,却是对生命现实的重新接纳,更是对德奥交响乐的重新定义。以海顿所创的先河为基础,不论在形式完整性的定义或是内涵丰富性的塑造,德奥交响乐于莫扎特手中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交响音乐里程碑式的英雄作曲家——“乐圣”贝多芬

自古以来,能被称之为圣人,中国也就孔夫子一人。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史将贝多芬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贝多芬一生只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数量虽远不及海顿与莫扎特,然而在BBC专业票选出的世界十大交响曲中,贝多芬的作品竟高达一半。长时间的斟酌打磨,呕心沥血,无言尽的深刻,是贝多芬对交响音乐的态度。

《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为平民所创的艺术品。将之赠送给“法国之子”拿破仑,是贝多芬最初创作第一乐章的原意,然而在听闻拿破仑自封皇帝后,所有“自由、平等、共和”的豪情万丈瞬间被击碎后的怒不可遏,悲痛万分,第二乐章随之转向葬礼进行曲,像是在吊念英雄的逝去。四个乐章的《英雄》交响曲,试图在思索回答着这样一个问题:拿破仑的伟大,究竟伟大到什么程度?贝多芬认为自己有创始者的能力,能够以感性的真实,将创造推向无疆。然而此时,是贝多芬遭受失去听觉的时期,更是贝多芬的英雄时期,如果说《英雄》是革命,那么《第五“命运”交响曲》就是一场人间战斗,一个人的孤战,惨烈,孤独,却无上荣耀。老少皆知的“命运动机”——咚咚咚咚,像是众神敲打着人间的命运大门,单音和三连音的节奏类型,悄无声息地开启了命运的篇章。音乐起,乐团安静肃穆,指挥倾身倾听,力量在积蓄,在传递,蓄势待发。肃穆到磅礴朝气,过渡段的连接精致动人,重磅时刻乐团集中兵力声响迸,持续展开风起云涌的命运篇章,浩浩荡荡,扣人心弦。初层分析《命运》,都是奋斗、雄起、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然而贝多芬的音乐语言若只是如此标语式梗概,也就太过简单了。除了燃烧的斗志,光芒四射的听觉音响震撼力和宇宙般博大的悲悯更是贝多芬音乐的精髓。为何失去听觉还能谱写如此浩大的交响音乐?首先,英雄作曲家内心多声部精准听觉的才华,非同一般;其次,世界安静,才能听见自己。“天地间,我在此,我是作曲家。”

如果说以往的音乐更多是为了愉悦,那么,贝多芬的出现,便打破了十八世纪康德提出的“器乐更多是为了愉悦而非文化”这一说。身处跨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承前启后的时代,贝多芬以社会性重大题材、人类斗争性以及精神境界为切入点体现其作品中强烈的英雄思想、革命愿望以及人类正义必胜的信心,里程碑式的作曲家创造了里程碑式的作品,使交响音乐更具犀利的深刻性和哲理性复杂,交响音乐创作因而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结语

十七八世纪,各木管组、铜管组乐器的出现和高度发展,使得器乐合奏形式在十七世纪中期意大利初具雏形,后逐渐传播到德、法、英、奥地利等各国,直至十八世纪中期,器乐演奏逐渐超过声乐并占据主流位置,此时交响乐才作为独立题材被确立下来。此后,以古典三杰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交响题材形式上相继创作并超越突破,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得交响曲这一极富戏剧张力的艺术形式起承转合地得以发展到全面成熟的阶段,并在紧接着的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得以进一步被发扬光大,成为世界音乐之瑰宝。

猜你喜欢

海顿交响交响乐
《魔法交响乐》
音乐家收学生
善是养生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用交响乐构筑艺术与教育的善美天地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