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行
——以福州非遗文化保护为例

2020-07-12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350001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 350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热词,成为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传统生活方式改变、网络无处不在的当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应当以推动其走入校园为着眼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概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具体可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多为实物,如古建筑和文物,而非物质文件遗产则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是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表现形式往往为表演、艺术表现形式、技能等非物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形态各不相同,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因其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而广为人知。

福州市是国务院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两千两百年的历史中,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海上域外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创造并发展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祭酒岭、孝义巷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十番音乐、畬族山歌、林浦安南伬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以高湖舞龙、舞纸狮、板凳龙等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闽剧、评话、伬艺为代表的地方戏剧曲艺;以寿山石雕、软木画、根雕、剪纸为代表的传统美术等等。

二、福州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

近年来,福州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保障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十条措施》,组织开展了宣传展示、抢救性保护记录、参与文化会展等宣传交流活动,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不足的问题,传承保护仍然面临困境。针对这样的情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是一条较为切实可行的活态传承之路。

(一)有助于学研相长

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融汇了当地特色的文化,蕴含着独属于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精髓,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以当地的人文底蕴发掘校园的文化特色,能为学校带来注入特殊的魅力,形成具有地方个性的校园文化。校园相对于社会环境,有着相对独立的人文环境,高等院校相对更有,有着较为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较为充实的科研力量,高校学生群体文化层次较高、学习能力较强,不仅能够很好地接收、品鉴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以将自身知识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开发中。这种注入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同时用另一种软性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下去。

(二)有利于激发地域情怀

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学校中被学生以各种方式继承,也能不断增强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依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组织,通过不同形式例如讲座、课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等自发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地域认同感,唤醒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乡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闽剧”为例,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沿袭鲜亮的时代底色,综合福州民间音乐与昆曲等外来声腔特色,流行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数百年更迭,《炼印》《衩头凤》《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夫人城》等剧目依然经典。而面对流行文化的冲击,当下青少年学生往往对之不够熟悉,受众多为中老年人,闽剧也面临着因应时代变化推陈的挑战,这种创新的原动力应当来自那些与时代接轨、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年轻人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和渲染中,也必将更多了解家乡、了解历史,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民族情怀、地域情怀。

(三)有利于拓宽传承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久的工作,离不开人员的培育和新鲜血液的注入。学校作为教育书育人的场所具有独特优势。从中小学来讲,是学生的兴趣养成期,这个阶段中白学习往往搭建了一个人一生中可以接受和感兴趣的知识主框架,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其对闽文化、福州文化的兴趣和认知。从高等院校来讲,师生队伍不仅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研究能力,同时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可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对其中一些具备经济效益潜能的项目,完全有可能推动其形成独特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进而量产对接市场,进而拓展更广的传承渠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路径及方法

在地方学校中引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到学校中,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做到传承与保护并行,文化教育和精神教育同存。

(一)出台专项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支持

完善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具体内容应包括:尝试搭建“三位一体”模式,创新驱动机制体制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文化,联合企业、民间组织等进行培训,同时利用网络服务平台,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骨干,以及培训基地,结合社会大众,实现多方的结合。以此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校园中的教育目的。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考核机制。解决在创建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课程中遇到的困难,逐级进行处理,不断解决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二)推动课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接

学校应拓展思维,将课程改革与非遗保护结合起来,更多开辟统编教材之外的授课内容。中小学学生可以在地方教材中吸纳福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采取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讲授、组织学生近距离观摩非遗技艺展示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与非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高等院校可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了解,加强对其学术课题立项力度。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应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给予倾斜。

同时,非遗展示馆的确立,借以传习实践引入展示空间,引入隐匿教育者角色达到社会教育目的,换而言之,教育者隐匿的作用是指弱化老师的传播权威,强化学生的主体感受,而非遗展示馆可被视为课外非遗传承传播的文化窗口和教育场所,以设置非遗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技能直观传承等方式,打造沉浸式教学方式,推动文化教育方式的革新。

(三)校企联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联动

动漫属于市场消费的产品,而校园则是文化的教育的园地。结合中小学校中的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兴趣倾向,采用动漫同非遗结合的形式,使得非遗传承活动更为丰富,影、音、画更为生动。以这种新兴的动漫创作为媒介,化非遗传承被动为主动,引导青少年直接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提高非遗保护理念,是一种富有亮点、切实可行的联动方式:一方面青少年被非遗主题的文化动漫产品吸引,吸收其知识熏陶,另一方面,将从前被动的、单一的非遗受众转化为多领域、多渠道的非遗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形成一条从“看动漫—学文化—做新动漫”的良性发展链条与创新联动的过程。

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应当更加深入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工艺品、装置艺术领域的市场潜力,以演艺演出类、技能类、手工艺类等项目为重点,加大校企对接力度,根据市场走向、企业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加大产品研发,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的艺术制作企业合作,请手工艺人到学校教学或者设置讲座,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意向的可以深入学习,以此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者。长远来看,应当着眼开发地方特色文旅市场,如旅游景点演出、旅游伴手礼的制作、地方特色商品网络营销等领域,这既是有效保护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益实践,又是创新发展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有益探索,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又有利于发展本地文旅市场,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论

纵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可以反映出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福建海洋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妈祖的传奇、客家的故事、惠安女的服饰、畲族女的头缠、神奇的寿山石雕、精美的脱胎漆器、南音、锦歌、闽南语歌谣等等,无一不承载着独属于福建的文化。不管是代表海洋的妈祖文化,还是手工艺术的脱胎漆器,或者是客家故事等,都蕴涵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是独特意趣和境界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审美教育意义,同时在教育提升审美的过程中也积极整合社会文创开发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开发文创产品,加快文创设计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销售自主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强化生产性保护,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断的加强文创大赛成果转化,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融入进旅游路线中,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和谐理念、奋斗精神引入学校文化校园建设,以此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为地方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文化、人文文化、海洋文化、闽台文化、闽商文化等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形式与机会,也为学校高水平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指引了新方向、新目标。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