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水吸纳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径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硬质铺装面积随之扩大,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时长发生,而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也迫在眉睫。我们当下生存的城市气候条件十分严峻,究其本身就是在城市规划初期并未将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水资源一并纳入构建。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之中,不仅作为生命之源泉,其更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呈现。我国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并不不均匀,虽然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却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加之水资源污染日益加重,使得雨水利用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因为其在众多水资源中易于获取,合理运用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现象,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本文在研究雨水吸纳时发现其对水生态环境是低影响的,且可以更好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开发模式高度。其核心理念是要维持整个城市生态弹性处于合理状态,同时让城市自适应环境变化并抵御部分自然灾害,使得自然能与城市景观和谐共生。

一、道路景观与城市交通间关系

1.景观面向

“景观”一词源于《圣经》旧约全书,同汉语语义中的风景、景致词义,形容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多数研究学者们所认为的景观是从视觉美学意义上的(即为风景)。当下人们对景观的需求不仅是单纯的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早已演化为从科学层面进行时空上的分析,对于价值来说更加贴近生活实用度。在内容分析层面上,将现代景观分为视觉--营造美学、生态——自然角度及行为心理--遵循人需三大层面。进而衍生出景观生态思想,将生物圈、陆圈、理性圈作为当代景观的有机构成,从横纵向综合表现地表特征,推进景观的历史发展进程。

2.二者相关联系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离不开城市规划,而城市交通、道路又是城市规划的内在核心,在城市占地比例达到了40%左右,因此交通环境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景观生态面向来看,交通与道路是人为构建而成的景观,但是其中也在影响与之相关联的景物。如古代运河发展,就是对河流进行改造使其为人所用,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景观地貌。而城市交通与道路景观也包含了周边的构筑物,且需从美学观点出发,考虑路域景观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同时能通过景观塑造对沿线风土民情再塑造,强化文化内涵,树立各个街道独有的形象观念,还能提升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3.道路系统对景观生态的需求

世界道路交通发展近八十年,在发展初期为了交通的通达度且防止道路泥泞,需要有平整、供晴雨天通用的路面维持基本交通需求。当道路景观演化到现代阶段则更加重视突出的环境问题,力求构建集审美意识、生态环境、交通便捷于一体系统道路机制。而从相关理论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则已然是道路景观发展的自然选择,目的是营造更适宜人居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交通空间。

二、雨水处理原理及利用界定

1.基础原理

旧有城市中的雨水管理模式中的路面多数采用硬质材料铺设,再依托人工管设进行排水处理,就使得80%的雨水随之无用排放。[1]而经过雨水吸纳完善后的城市道路景观系统,不仅能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同时可自如地应对自然灾害。通过城市路面、城市管渠以及浅沟等技术措施,结合天然渗透设施使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升,将雨水进行合理的分散吸纳,缓解排水设施系统压力,有效地减少内涝给城市带来的灾害,更利于城市地下水源的补充;同时对吸纳的雨水进行综合利用,通过技术措施使得雨水资源的多重功能性得以提升。

2.利用界定

雨水利用在狭义角度来说指收集、储存、净化城市汇水面的雨水径流,而广义指的是通过技术措施有效保护城市范围内的雨水资源,得以改造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当下城市中的雨水利用已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涵盖了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雨洪调蓄控制、可持续排水系统、水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强调从雨水资源的生态综合利用方式入手,因为雨水资源的利用是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最密切的部分。

三、雨水吸纳利用设施及在景观设计应用

1.雨水吸纳利用设施

首先为渗透型设施,主要包括透水面层、透水垫层和基层土壤。城市道路中的雨水渗透设施主要是将雨水径流渗透补给地下水源,达到环境中的水循环平衡。多为建立自然渗透为主的雨水设施,辅助相应的集蓄设施,景观结合安置。如植物种植池的利用,在降雨时汇集路面雨水,沿着道路汇集到路面两侧的植物种植区内,利用池内的植物和土壤对雨水吸纳,于此循环将植物种植池达到饱和,而多余的雨水则储存在现有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中。而后是集蓄型设施,依靠天然或人工构筑的汇流面将雨水收集起来,减少输送到城市水体中的雨水量,减轻暴雨对城市的威胁,将收集起来的雨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如集蓄型雨水花园,因道路表面垃圾多,雨水径流会携带悬浮物质,而植物缓冲带即可对雨水过滤,净化后的水量可以在利用。

2.雨水在景观设计应用

在城市街道的设计领域中,构建人居适宜的景观环境,是城市道路景观得以完善的重要保障;但在建设中随处可见伪生态现象,装饰过度的景观缺乏生态性,并未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眼下追求景观可持续发展,树立城市景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观,本文重视道路景观水景建设,依托自然水体资源的利用来达到合理布局的生态循环。“雨水吸纳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合理的处置城市中雨水资源”①,目前在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与雨水吸纳相结合的模式处于设计初期,旧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具有缺陷性,大多的雨水资源并未能合理使用。很多城市依旧沿用“雨污合流”模式,将雨水资源通过城市管网流掉,却又耗费大量的自来用水维持景观用水,加重水资源的恶性循环。通过雨水吸纳建设改善雨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区域微气候形成水资源良性循环。

四、城市道路景观营造中雨水吸纳设计策略

城市景观设计中多重视场地的功能及人需,而对基于生态角度的雨水景观应用考虑较少,虽与城市发展模式有关,但未来城市的街道尺度空间设计,应与景观协同作用进行整体规划。从设计初期调研到末期细节斟酌中,无时无刻将雨水利用理论技术涉及其中,终以达到景观生态美学协同人居需求共同发展,终以构建出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景观。

1.渗透消纳

改造道路景观设计,在设计历程中不断更新构造元件,且重视城市道路景观植被的配比,从地表覆盖源头上导入雨水吸纳系统,减少道路雨水径流来控制区域径流量。首先重构道路景观系统,将可变景观元件纳入系统之中,分析径流方向且具道路景观所具能力,做出具体设计策略。老旧的道路景观设计使绿地自净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在雨季只能消纳部分残留的雨水,无法收集道路硬化面上的雨水径流,易出现水涝成灾,需要优化道路绿地渗透性。其次利用好边沟径流减控,从沉淀、过滤环节出发,减少悬浮颗粒等固体有害物质。然后再对道路硬化铺砖改进,更换透水性铺装来恢复地表渗透功能,吸纳路面自身积水,如沥青路面替换为透水沥青、人行步道则采用草格式铺法等。

2.滞蓄聚水

我国传统本就视雨水为宝贵的财富,认为调节城市旱涝问题单靠沟渠等人工设施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协同各个地域的在地性,如将池塘、湖泊及相连接地域归为雨水吸纳系统中。在城市雨洪管理技术中,道路景观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不仅能消纳雨水本身,更可将雨水疏导至城市湿地进行消纳。“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道路景观对雨水吸纳的滞蓄能力”②,其可延长雨水在道路中的流淌时间,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增加城市道路绿地的横向高差,扩展了道路与雨水径流的接触面积,提升道路对雨水径流的消纳量。城市遇暴雨或者强降水,不能单靠消纳雨水、地面高差及地下排水系统,还有考虑实际中道路绿地占地面积少且琐碎分布的本质,就要在植物配置上进行科学规划,考虑植物根系、耐水性,用来解决道路污水净化问题,增加道路景观的丰富性。

3.与水为友

与水为友的弹性工程重视的是人对水的适应性,预留排水空间,确定安全水位;将植物与道路绿地紧密结合,形成具雨水吸纳功能的弹性绿地。[2]对于景观设计对安全的考虑要放在首位,可以依托径流模型来模拟雨水过程,记录径流痕迹后再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然后配合当地植物种类减轻城市道路绿地的承载压力,尊重植物自身习性增加植物存活率减,且在道路景观表现上融合城市地域特色,塑造个性城市,更能调节本地道路区域内生态运作。结合城市地形及径流痕迹,思考植被渗透范围后再构建具有生态弹性的城市道路景观。可在其中营造具有关联性的植物微系统,吸引流动的生物种来保障道路景观的生物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频繁的城市景观就是道路景观,可将水体、植物等的相关科学信息备注于景观指示牌中,不仅丰富道路景观元素及行走趣味,更能引导人们正确认知雨水吸纳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重要性。

五、结语

构成城市基础脉络的就是城市道路,它也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基础支柱,更为城市景观的延伸体,其艺术性、景观性和功能作用一样受到重视和普及。研究雨水吸纳在城市道路景观的应用正是基于这一点,将工程技术与园林艺术高度统一。本文在对雨水吸纳与城市道路景观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具体从雨水资源设施条件,道路其他元素景观结合等方面分析研究了雨水吸纳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影响,并结合城市道路特点研究道路中雨水吸纳设施景观设计方法。相信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将会涌现更多综合景观艺术、结合自然地形设计的公共艺术景观元素,为构建集观赏、娱乐和雨水生态利用于一体的生态景观系统而出力。

注释:

①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②俞孔坚.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J].规划师,2004(2):13-19.

猜你喜欢

径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城市道路施工中几种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西南岔河径流特性实例分析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闽东北鹫峰山不同迹地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径流的影响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