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的有效运用

2020-07-10岳梦

青年生活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有效运用

岳梦

摘要:译者主体性思维表现在翻译当中译者对文本、源语文化的理解和阐析,按照思维学可以分成抽象、形象、灵感思维。这些思维和译者的主体能动性间关联紧密,怎样在文学翻译中发挥出主体这种能动效应,是翻译主体研究的核心重点。本文围绕着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的运用展开分析,以期为翻译行业提供可鉴参考。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有效运用

1、译者主体有关理论阐述

1.1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思维

翻译本质上讲是对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这一过程中思维方式影响和决定的语言的转化内容及方式。翻译当中译者在语言、思维方面的掌控即称作译者主体性思维。翻译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译者主体性思维的束缚。译者主体性思维分作三类,依次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不同思维方式下可产生多种翻译思维方式,比如抽象思维中包括了预设思维,形象思维中包括了情景思维等。

1.2译者主体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其实是大脑对语言、文字内涵信息加以加工处理的过程。换句话讲,译学是分析翻译活动中的内在规律和思维方法。涉及到对内在规律、思维的研究,必然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由译者主体性思维决定的。译者主体性思维通过能动性得以释放和呈现,译者在翻译中创造力高低,均是由其主观能动的选择何种思维方式来决定的。

2、译者主体性思维和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译者主体性思维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主观性,即主体在活动中最本质力量的彰显和外化,可以对客体产生影响、改造、服务等作用力。翻译活动当中,译者主观能动性是必不可少的。翻译于读者而言,是一种接收过程。这一期间,译者主体凭借累积的知识量、审美力来深挖原语文本的价值,创建和创作者共通的审美感,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原语文本中存在的架构、意境等均需要译者主动认知并借助于能动性加以转换。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以翻译为前提,也就是现有的原文、译者对翻译的累积均是客观性存在的,绝非凭空捏造。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主体思维优势来呈现。译者主体性思维形式是多元化的,唯有充分发挥思维的效用性才能令译文质量获得显著提升。

3、译者主体性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有效运用

首先是抽象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运用。举例说明:说话间,团长拧开腰间的水壶盖递给排长:我敬你一口壮行酒。译文为:So saying the field officer unbuckled his can-teen,unscrewed it,and handed it to his young friend:To you and to victory!预设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预设即是指交际两方一致认同的背景知识。翻译是译者和原作者基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沟通。所以预设思维有着很大的运用空间。译者采用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有助于挖掘原文深层的共知信息,提升翻译质量。例句中原语的读者都明白,在外作战的军人随身所带的水壶都是别在腰间的。所以这句话的预设是团长先把水壶自腰间拿下之后,再拧开盖子。如果翻译时不顾及到这点会让译文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困惑不堪。而例句译者的翻译,重视到了这点,译文逻辑上也显得更顺畅。这是译者预设思维有效运用的显著效果。

其次形象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运用。比如《必要的青涩》中:唇齿之间的那一分青涩在不断转变着,反倒显得生动、真实。翻译时译为:The harshness or bitterness on the tongue constantly renews and therefore remains forever vivid and realistic。原文主题是批判社会中“早熟的果实”,因为早熟所以寻觅不到知己,也因此丧失了许多宝贵的生命体验,文章以苹果作为案例来阐述,苹果的青涩代指青春的青涩,译者用greenness来翻译,恰如其分,因为这个词语既可以指颜色,也可以指年轻。这是译者形象思维的发挥。而唇齿间的那分青涩,也是一语双关,既指的是食物的味道,又指的是青春年幼无知的苦涩味道。译者选用的harshness也很精准,代出了两层意思。译者以对文章主题的充分理解、掌握上于翻译活动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握住了翻译尺度,准确表达意思,揭示主题,又不过于涵义化,保持了客观的态度,令译文质量获得明显提升。

第三灵感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然以《必要的青涩》为例,结尾句子:悬挂的青苹果,让原始的诗意永远在枝头悬挂着吧。译为Green apples overhead,may your original poeti-calness abide with you forever。这句话满含激情,寄予希望,情感色彩浓郁,审美意蕴深邃。翻译中传达出这样的调性和深意是非常考验译者功力的。尤其是审美意蕴的转换表达必须要调动译者的灵感思维。这里译者用abide来诠释,和原文的意境、语境都非常吻合,巧妙地将诗意的境界升华传递出来。灵感和文学总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灵感性思维运用在这样情感浓度厚重饱满的词句翻译中再适合不过了。

最后,译者多种主体思维的综合化运用。文学翻译是非常复杂的,且处于动态变化中,译者也不能仅凭借一种思维翻译到底,更多时候是调动多种思维方式展开高质量的翻译。译者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共通处,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创造性的翻译,使译文从逻辑、语意、审美效果等多方面都更為贴合原文宗旨。

4、结语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思维不可分割,译者主体思维方式是交互重叠、相互补充的。每一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是多类主体思维方式叠合的结果。提升翻译质量,建立翻译理论或者对译文加以赏鉴,自译者主体方面着手都是可行的方法。译者主体性发挥影响着翻译的质量,推动者译学的发展。但同时,译者主体也深受文本、原语文化语境的束缚和作用,这方面有待于后续继续深入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05).

[2]刘世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4).

[3]肖辉.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过程[J].语言与翻译.2018(33).

[4]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J].中国翻译.2017(05).

[5]夏贵清.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有效运用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教学中PBL的有效运用探析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