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议题案例情境教学探析

2020-07-09周初荣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2期

周初荣

【摘要】议题案例情境既是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当前议题案例情境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要设计“一议贯通”,围绕议题遵循从 “案例情境→知识素养 ”教学过程。

【关键词】议题教学   案例情境   一议贯通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29-02

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政治教师正在尝试“围绕议题开展活动设计” (新课标P41)、“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方式”(新课标P45)。这种教学方式是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设计具体真实典型的案例,创设表现议题和案例的情境和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的教学呈现形式,在此,我们暂且把它叫“议题案例情境教学”。近年议题案例情境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议题案例情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要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

从课程标准可以得出:议题案例情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用重大,它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手段。同时议题案例情境本身承载了学科知识和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目标。

1. 议题案例情境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构建生态课堂的抓手

教学内容如果无趣无味,教学手段如果直来直去,教学方式如果说教灌输,政治课堂生态就会恶化,政治课就会失去活力。引入有张力可思辨的议题、设计真实典型的案例,创设有意思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动起来,在情绪渲染、情感激发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让课堂活起来,在案例分析、价值冲突、比较鉴别中,播上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才是政治生态课堂。

议题案例情境教学,政治教师要学会设计议题,把思想政治的“大道理”转化为有意思的“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人文情怀的温度,让堂课因议题案例而有理、有趣、有情。

2.议题案例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学科知识的有效工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求知兴趣的首要源头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對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中(苏霍姆林斯基)”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活动,身临其案例材料,沐浴其情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激活学生思维。思维激活了,基于案例探究的知识生成水到渠成。

如,在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要性”这一内容时,以“为什么风景这边独好”议题,先播放学生收集的视频:叙利亚内战、缅甸联邦制及民族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再展示子议题:(1)民族矛盾曾让一些国家动乱、分裂,风景为什么我国独好?(2)我国为什么不用联邦制来解决民族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3. 议题案例情境是学生提高关键能力、形成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议题本身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政治学科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蕴含于开放性、引领性的议题中,蕴含于具体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中,议题案例情境是展示知识、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只有围绕议题开展活动,在真实案例和恰当情境渲染中,才能形成政治认同、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4. 议题案例情境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

来自真实社会生活的议题案例情境本身包含真理性知识,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感受和探究真实案例情境既是学生把握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同时,案例情境作为课堂文化,是学生的精神需求。好的案例情境产生意境美。案例情境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理论镶嵌在特殊的个案、真实的情境中,课堂充满文化美感,促进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满足了学生审美、愉悦等精神需求。

二、当前议题案例情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议题、案例、情境、活动日益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要素,议题案例情境教学正在成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但议题案例情境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1. 在教学方法上,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尚不普遍

议题活动型课在教学竞赛、公开课中经常存在,但常规课堂尚不普遍。原因是不理解议题,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议题。

何为议题?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朱明光老师的解读,议题就是问题或话题,是包含或承载学科具体知识的问题,是具有一定争议性而呈现思维张力的问题,是具有开放性能够进行序列化活动设计的问题,是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联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问题,是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引发探究欲望的问题。

议题类型多样。从语言的表述看,议题有问题性议题和话题性议题。问题性议题是以疑问句来表述的,根据问向又可分为是(有)什么类议题、为什么类议题、怎么样类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共列出了38个议题,其中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个议题,模块2《经济与社会》6个议题,模块3《政治与法治》11个议题,模块4《哲学与文化》10个议题,教学与评价建议中4个议题。

如何确定议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 “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可见,议题基于知识从课程知识中来,议题涉及现实从社会生活中来,议题承载价值从学生学情中来。

2.在教学目标上,仅把案例情境教学作为解读知识、印证观点的手段

案例只起到“举例”、情境只起到“烘托”“点缀”的作用。一些教师案例情境多集中在“开场白”部分,多被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引入新课后便往往不再注重案例情境了。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少的时候,就举举例,创设情境。内容多、时间紧时就直接灌输知识。一些教师甚至认为,案例情境教学与高效课堂是对立的,设计案例创设情境是低效课堂,直接讲知识、练题目课堂效率高、效果好。

上述做法看法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质和目标认识不足、对案例情境教学的意义认识存在偏差造成的。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停留在懂知识、会做题上。脱离社会生活的真实案例、缺乏情境的知识灌输严重背离了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无法承担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直奔主题讲知识点所谓的高效最多只可能是知识目标的高效,无法达到能力的高效,更无法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实现高效。在高考日益改革的今天,甚至在知识高效、应对考试上都无法实现。一些教师把案例情境仅仅当作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大大降低了案例情境在教学中的价值,这是实践中淡化、虚化案例情境教学的根本原因。案例情境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无案例、没情境不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情境应贯彻到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教学的全程发挥作用。

3. 在教学程序上,仍然是“知识理论——案例情境”这种呈现方式

这种教学是先讲教材原理观点,再举例说明,属于演绎的方法。这种呈现方式下,是先告之学生结论再提供案例情境,案例情境只是来理解知识、论证观点的。例如,一教师教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师先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讲完理论后再分析“我校”的校训,用“我校”校训的内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知识理论——案例情境”的教学实质是灌输式而不是启发式,课堂往往陷入程式化,生硬而缺乏灵动、流畅。案例情境教学正确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案例情境——知识理论”,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

4.在教学结构上,一理一议,议题案例情境碎片化,不成序列

一些政治课堂实行“一理一议”,一节课利用数个议题案例情境进行教学,且数个案例情境材料不相关联,各案例情境之间没有主线、没有中心、不成序列、繁杂纷乱。这种“一理一议”需要学生有大量阅读时间。议题案例情境碎片化,课堂松散,导致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割裂成若干条块,阻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议题案例情境教学的操作建议

案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从逻辑学和方法论角度看,应具有一个基本范式。

1.教学结构上实施“一议贯通”、“一议多境”

一议贯通、一议多境,是在课堂教学中,确定一个议题、运用一个典型案例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设置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提高学生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一议贯通、一议多境下,整节课一个总议题,通过一个案例情境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就把整节课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融入案例情境中,使课堂仿佛进入一个故事或者戏剧的表演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案例情境中获得政治学科的知识,提高核心素养。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节课教学,苏州一中舒兰兰老师以“华为是怎样炼成的”为议题,下设三个子议题:科技创新与华为发展;制度创新与华为发展;思维变革与华为发展。在探究的基础上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学程序上是“案例情境→知识素养 ”的过程

案例情境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新课引入、知识生成、素养提升要从案例情境开始。案例情境教学在本质上属于归纳法,即先展示具有丰富情境的个案和针对个案的探究问题,在师生、生生充分体验、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建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的知识。教学过程中,观点、原理的呈现,知識点的板书,都是在案例情境展示后。决不能把案例情境教学当作“举例说明”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是先讲原理、观点,再举例来理解原理、观点,在本质上属于演绎法,有明显灌输的痕迹。

例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教学,先不引入这两概念,更不要向学生介绍二者关系,而是先让学生展示“我校”校训、“他校”校训及素材,引导学生讨论:两校校训确立的根据是什么?校训对学校教书育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讨论、探究中得出校训是由一个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等因素决定的,校训作为校园文化对学校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生成哲学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3. 教学载体上应主要通过微视频展示案例情境材料

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读图时代。由声音、图像组成的微视频,使案例获得了直观真实的场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器官参与吸纳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生理实验证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能力要比听觉提高10%,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能力将超过 50%。不仅如此,微视频突破文字的局限,其内在意涵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为问题的讨论、探究提供了多维路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或选择案例,创设表现案例的情境,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微视频,也可从电影、电视、DV短片中剪辑视频。一段微视频长短要适度,短可几十秒,长则不超过5分钟为不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开群.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探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9(2).